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近現代繪畫大師林風眠

近現代繪畫大師林風眠

林風眠

林風眠畢生致力於藝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在留法期間,他認真學習西洋畫法,並融入中國文化,創作過許多以反封建為題材的油畫,當時受到讚揚的《人道》、《痛苦》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回國後,對中國傳統繪圖,如隋唐山水、敦煌石窟壁畫、宋代瓷器、漢代石刻、戰國漆器、民國木版年畫、皮影等等,也一一加以研究。此外,他對中國文學、詩詞、音樂也認真學習,以豐富自己的藝術素養。他倡導「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理念,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先後培養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家,如吳冠中、李可染、趙無極、朱德群、蘇天賜、席德進等。

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畫家、藝術教育家、國立藝術學院(現更名為 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自幼喜愛繪畫。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歷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國立藝術學院 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

林風眠畢生致力於藝術教育和繪畫創作。在創作上,他尊重中外繪畫和民間藝術的優秀傳統,但極力反對因襲前人,墨守成規;主張東西方藝術要互相溝通,取長補短,以自己民族文化為基礎,發展新的中國藝術。他的作品追求意境,講究神韻、技巧,強調真實性與裝飾性的統一;構圖常密不透風,但不覺局促,運用明亮的色彩,強烈中顯示出柔和,單純中蘊含著豐富,既對立,又統一,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風景 立軸 33.5×35cm

林風眠的山水,無論是綠,無論是黃,無論是墨,無論是灰,那些色彩在視覺上是極有感染力的,一看到氳氤的青與黃,慢慢漾開去,直到成片的絢,成片的柔,就知道,那是林風眠的山,林風眠的樹,林風眠的湖。任是多少幅放在那裡,都有他自己的格調,色彩,是打上他印記的第一個標識。

《蘆盪飛雁圖》 60×60cm

林風眠是「中西融合」這一藝術理想的倡導者、開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義以後的現代繪畫的營養,與中國傳統水墨和境界相結合,並融入了個人的人生經歷。是已經接近了「東西方和諧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畫家。

《霧》 73×70cm

《葦汀漁舟》 68×68 cm

《山鄉》 1950年代上海中國畫院藏

《山水》 66x66cm

《山水》 40x56cm

《蘆盪飛雁圖》 35 x 35 cm

《風景》 67×67cm

《漁舟暮歸》 34×34cm

1943年作 《松間聽雨圖》 立軸 78×41.5cm

1919年,林風眠赴法留學,進入當時法國最著名的哥羅孟畫室,被稱為「中國留學美術者的第一人」。1926年3月,年僅27歲的林風眠擔任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校長(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兼教授。

青年林風眠

青年林風眠,攝於1928年,彼時林風眠創辦杭州西湖國立藝術學院,任院長。

1919年,林風眠遠赴法國勤工儉學,從此一直飄泊他鄉,雖然他與家鄉有些斷續聯繫並請人把母親名字刻在父親墓碑上、送畫給宗祠,可是終其一生,他再也沒有返回故鄉。個中緣由,耐人尋味,或許,需要從林先生一生的經歷來尋找答案。

1928年,29歲的他又在蔡元培的邀請下,帶著法國妻子來到杭州,創建了中國現代繪畫史上舉足輕重的藝術學院——國立藝術院(即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為首任院長、教授。

1

石匠之子

1900年11月22日,林風眠出生於一個石匠家庭,原名鳳鳴,又名紹勤。林風眠祖父林維仁是石匠,以雕刻墓碑為生。父親林雨農子承父業,同時還是一位有名的民間畫師,母親闕亞帶,農家出身。

5歲時他入蒙館學習,取學名林鳳鳴,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臨摹《芥子園畫譜》,以自己熟悉的山林農舍、花木禽鳥為素材,進行臨摹和寫生。

1963年林風眠撰文《回憶與懷念》,祖父「無論四季陰晴,都是光著腳板」,對他非常疼愛,從小就教誨他「腳下磨出功夫來,將來什麼路都可以走」。回憶了他的故鄉和童年生活,「兒時就成了祖父的小助手,守在他身邊,幫著他磨鑿子、遞鎯頭;看他在石碑上畫圖案、刻花樣」。

2

母親的悲劇

他後來在「自述」中說母親「中等身材堅實耐勞的性格,她有美好的面孔和雙眼皮…」,特別是她又長又黑的頭髮,他記得自己5歲時「在她懷裡發小孩脾氣,抓弄她的長髮,糾纏得她沒有辦法繼續梳洗頭髮」。林風眠剛出生時又小又丑,由於缺乏營養,先天不足,發育不全,險遭拋棄,是他年輕的母親死命奪回了他。

據林風眠的義女及關門弟子馮葉女士《回憶我的義父林風眠》:

義父母親的生活,其實是很辛苦的,父親,特別是祖父新娶的祖母,都似乎待她不好,一直是從早做到晚,讓人欺侮。

義父當時被關在屋裡,不讓他出來。

他回憶道:「我當時什麼也不知,也沒看見這些慘劇,在家突然有種感覺,突然憤怒瘋狂起來,找到一把刀,衝出屋門大叫,要去殺死他們,殺死全族的人。遠遠地看到了媽媽的垂著手的形象」,「很多人把我抱牢了,奪了我的刀,不讓我接近媽媽。大哭大叫了一頓,他們把我抱回家裡。」

在我義父大概6歲的時候,他母親跟了一位臨時到村裡來染布的青工逃走了,只有十幾天吧,就讓林姓族人給抓了回來,打她,遊街不算,還往她頭上淋了一桶火水(汽油),說是要燒死她。最後族裡人商量著把母親賣了。臨賣以前,義父溜出去看她,母親抱著他大哭了一頓,從此就天各一方了。直到義父回國後,在杭州當校長時,還派人回家鄉找尋母親的下落,但村裡人告訴他,說是他的母親幾經轉賣,最後是在尼姑庵當傭人,已經死了。這段經歷,給義父烙上了深深的烙印,也讓他從小就體會到了什麼是痛苦,更能悲天憫人,也使他小小年紀,就變得沉默寡言。

尤其是在母親被賣走後不久,他拿祖父給的零花錢,買了一張彩票,中了1000大洋的頭獎,就更加給村裡人譏笑了,說是他的母親沒有福享等,後來他念中學和去法國勤工儉學就是用其中的200多元支付的。

3

啟蒙學畫

林風眠作品·荷塘清趣

林風眠何時開始學畫,他自己有6、7、8歲三種說法。其最初的門徑,是在父親林雨農的指導下臨摹《芥子園畫譜》。

8歲開始在家鄉的私塾、立本學堂初小和西陽中學高級小學就讀。

9歲那年,他畫了一幅《松鶴圖》被一商人買去,從此,便有了畫名。這些幼時作品已不可見,但可以推測,大致是傳統一路風格。

15歲時他考入省立梅州中學,由於自幼在祖父和父親的熏陶下,自習國畫,後來又受到家族中華僑帶回之外文插圖的影響,漸漸對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有所愛好,不斷自習作畫,他的畫可謂鶴立雞群。

林風眠作品·玉蘭與鳥

教他繪畫的梁伯聰老師,是個清末廩生,頗有文墨和書畫功底。

有一次,他給林風眠的畫打上120分,眾皆訝異,相率前去詢問梁老師。梁答道:「這幅畫若我來畫,也不及他,試想想,該不該賞他120分?」有研究者說,那時他也臨摹過高劍父、高奇峰兄弟畫作的印刷品。

1958年,林風眠對訪問者回憶過自己的學畫經歷,說「七、八歲開始學畫,是以芥子園開頭的,掌握了中國畫規律,工筆(花鳥)、山水都會畫,學會了中國畫的科班」。

總的說,林風眠所受到的美術啟蒙教育,主要是傳統的,但沒有名師傳授,也算不上嚴格的「科班」。

4

求藝西行

林風眠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6年返國,20至25歲是在歐洲度過的。

1920至1923年,他相繼在迪戎美術學院、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素描、油畫。

1923年春天林風眠結束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的學業,在同鄉熊君銳的邀請下,他與李金髮、林文錚、黃士奇等開始為期近一年的德國遊學,這一年的遊學生涯對林風眠的早年藝術風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23歲時的林風眠(中),正與他的好友林文錚(右)、李金髮(左)一起在德國柏林遊學

他在遊學中充分地接觸了當時作為新藝術風格形式出現的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新繪畫流派,尤其是對強烈反對自然主義的表現主義,林風眠更是毫不猶豫地地接受了它。

第一幅油畫傑作《摸索》,是他早年成名的代表作。

林風眠於1923年創作的油畫作品《摸索》

為了生存,他勤工儉學,曾干過油漆工,但是單調的工作並沒有讓他感覺枯燥。

他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道:「不同的油漆在調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色彩漣漪以及色度漸變給人的視覺造成的衝擊,都會給我留下最美最深的印象。認識顏色是我的愛好,我就是一個典型的『好色之徒』。」

5

婚姻家庭

1923年,林風眠與李金髮、林文錚等遊學到德國柏林時,他得到了愛情女神的眷顧,在柏林馬克兌換市場上,他邂逅了一位溫柔善良的德籍奧地利姑娘艾麗絲·馮·羅達(Elise Von Roda)。

這位柏林大學化學系畢業的女大學生浪漫多情,愛好文學和藝術。

兩人一見鍾情,但由於羅達是出生在一個大家族的孤兒,他們的關係受到許多阻力。那時雙方語言不通,他就一邊翻字典一邊和羅達談情說愛。

左為羅達,右為林風眠作品《小花》。

1924年初,林風眠帶著他大量的作品和心愛的羅達回到了巴黎,在玫瑰別墅六號的一所公寓內與羅達結為伉儷。

他們人生最美好、恩愛的時間維持不到兩年,因為那時還未發明抗生素,羅達因產子而感染產婦褥熱,最後母子雙雙死在醫院裡。

巨大的打擊,令這位堅強的年輕人悲痛欲絕。

林風眠作品

1925年4月他與第戎國立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生愛麗絲·華丹(Alice Vattant)小姐結婚。可惜,他們幾十年的婚姻,卻是分開的時候為多。

1928年到杭州後,林風眠初住在葛嶺山下的招賢寺,後來和好友兼同事林文錚、蔡威廉夫婦、吳大羽等人,在離西湖不遠的馬嶺山坡買下幾塊地,親手設計、構建了他們的家園。

在這個花園裡,林風眠度過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十餘年。除了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帶著全校師生離開杭州轉移到了重慶嘉陵江畔那幾年,他在此,一住,就是十七年。

圖為杭州林風眠舊居,建於1934年,林風眠親自設計

抗戰八年,林風眠去了大後方重慶,她們母女二人留在了淪陷區上海,勝利後才重聚。

1956年,她與女兒、女婿(猶太人)離開上海,林風眠就一直單獨居住在南昌路的小樓中,孤孤單單地埋首創作。

1936年林風眠與法國妻子及其女兒拍的一張全家合影,照片十分和美動人,似乎展示了令世人羨慕的、有當年洋品味的藝術家生活。

1936年,林風眠與法國妻子、女兒合影

6

執掌學府

1926年3月2日,受蔡元培之薦,經學生票選,林風眠以26歲的年齡到北京國立美術專科學校就職,成為當時北平九所國立高校中最年輕的校長。

他除任校長之外,兼任教務長及西畫系主任、教授畢業班油畫。

他廣延名師,力排眾議,禮賢名士,聘請雕花木匠出身、65歲的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到藝專教國畫。

後來奉系軍閥入據北京,林風眠倡導的藝術運動被扼殺,他憤而辭職。

時值蔡元培在南京主持大學院,聘他為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並負責籌辦國立藝術學院事宜。

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大禮堂正門

1928年春,受蔡元培聘任,林風眠南下杭州,創辦西湖國立藝術院,擔任院長及教授,聘請了潘天壽、吳大朋、劉既漂、李金髮、李樹化以及法國畫家克羅多等為教授。後來,林風眠在北平藝專的學生李苦禪、劉開渠亦被聘來分別擔任國畫和雕塑的教學。

他還聘請日本的齊藤、英國的魏達教授等人到該院教圖案、雕塑和石刻等。不久,藝術院改國立杭州藝專,林風眠改任校長,直至1938年。

林風眠作品

在這13年中,他先後主持了當時僅有的兩所國立藝專,把主要心血用在藝術教育和藝術運動上。

但他仍在教學和教務之餘創作了許多作品,這些作品以油畫為主,兼作水墨畫,並寫了20餘萬字的論文、譯文,力圖從教育、理論、創作三方面推進美育和中國的藝術改造。

能集中體現他的思想情感的,是油畫《民間》(1926)、《人道》(1927)、《痛苦》(1929)、《悲哀》(1934)等作品。

下圖為林風眠1929年創作的《痛苦》。

林風眠·《人類的痛苦》

林風眠回憶這件作品的創作時說:「這個題材的由來是因為在法國的一位同學(熊君銳),到了中山大學被廣東當局殺害了。

他是最早的黨員,和周恩來同時在國外,周恩來回國之後到黃埔,這個同學到了中山大學。

當時國民黨清黨,一下被殺了,我感到很痛苦,因之畫成《痛苦》巨畫,描繪的是一種殘殺人類的情景。」

7

詩意孤寂

1937年,日本侵略者大舉進攻華北、華東,抗日戰爭爆發。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10月,國立杭州藝專向內地遷移。

1938年,因與教育部及校內某些負責人意見不一致,痛而辭職。

從1938年至1977年,整整40年的漫長光陰,林風眠始終作著寂寞的藝術探索。

1968年8月26日,69歲的林風眠被以「日本特務」罪拘留在上海市第一看守所。他的家門被封,他受到遭到殘酷的審訊和批判。

但他一直堅持信念:「我絕不自殺。我要理直氣壯地活下去。」

林風眠在香港作畫

他在身陷囹圄時曾寫道:「一夜西風,鐵窗寒透,沉沉夢裡鐘聲,訴不盡人間冤苦。鐵鎖鋃鐺,憧憧鬼影,瘦骨成堆,問蒼天所為何來!」

1976年10月6日,「四人幫」被粉碎,舉國歡騰。葉劍英元帥的女兒和友人來家中探望林風眠。

葉帥與林風眠是梅縣同鄉。林風眠就捎了一封信給葉帥,就出國探親的事請求葉帥幫忙。

1977年10月,在葉帥及其弟弟葉道英的幫助下,林風眠獲准出國探親,從此移居香港,直至逝世。

林風眠1977年到香港後的作品

自從離開大陸後,他就再也沒回大陸一步,走得是如此決然。「我再也不願住在這塊絕情的土地上。」這就是這位歷盡滄桑、飽受摧殘的老人痛苦而無奈的決定。

在港十幾年,他分別於1978年、1979年、1981年、1983年共四次赴巴西探親,重遊了闊別60載的巴黎,先後在日本、法國、香港、台灣辦了個展。

香港是國際性的大都會,賣畫方便,信息靈通,閉塞耳目的日子永遠過去了。但他年逾八旬,習慣了安靜生活,不輕易待客,也極少參加社交活動。

身邊有義女馮葉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及展覽、賣畫等諸事宜。這是他數十年來最舒心、自由的時期。

林風眠作品

作畫勤、作品多,被收購、收藏的也多,是這一時期的特色。他在40至70年代的作品,大部分毀於「文革」。

到港後,他畫了不少追憶舊作的作品,還是風景、靜物、仕女、花鳥和戲曲人物。新增加的畫題,有基督、修女、夢境、屈原等。

總起來看,他重現了呼喚人道、吟頌生命兩大主題,風格更加自如、奔放和強烈。

林風眠作品

回望林風眠的過去,童年時的他就是一個失愛的孩子。

他本來有美麗熱情的母親,然而因為母親愛的是別人而不是林風眠的父親,並且有過與所愛之人私奔的行為,這極大地激惹了她嫁入的林氏家族。

他們本來要燒死她,但因林風眠拚死護母,母親才免於一死。

然而最終,嚴酷的家族宗法制度還是毫不留情地剝奪了林風眠擁有母愛的權利,他們將他的母親賣掉了。

五歲之後的林風眠,再未見過自己的母親。

這是他在情感上永遠無法向人訴說、也無法分擔的一個創痛。

要說後來的林風眠特別喜歡畫帶著強烈母性意味的仕女像,與他內心的這一個創傷當有著最直接的關係。

林風眠作品

他的一生還有過兩次慘痛的毀畫經歷,一次是在中日戰爭期間,日本人毀了他在法國創作的全部油畫,將這些畫劃開作了戰馬的雨披。

另一次是在文革時期,他寶貝得不得了的三千多幅作品,全部被用水浸泡,搗成泥漿,衝進下水道。

作品兩次被毀,外敵入侵時是被動的,文革時期卻是主動的行為,只為避免侮辱與殺身之禍。但他最終還是坐監五年。

「我再也不願住在這塊絕情的土地上。」自1977年離開內地後,寒心透頂的老人,再也沒有跨入大陸一步。

移居香港的最後十餘年,他終於可以過著一種簡單卻可以大量畫畫的平靜生活了。

從1979年到1990年,林風眠先後在巴黎、台北、北京等地舉辦大型個人畫展,在國際畫壇上產生巨大影響。

縱觀林風眠的一生,命運多舛,他就像畫壇的一隻孤鶩,凄美地飛翔在天地之間,又像身披蓑衣的獨釣老翁,任由煙雨吹打寂靜地漂流在藝術之湖上。

林風眠作品

終於,1991年8月,在香港的醫院裡,91歲的林風眠在生前託人索筆寫下的四字遺言卻是:「我要回家」。

這不禁使人迷惑,此家何處?梅縣?上海?杭州?還是……?

林風眠作品

縱觀他的人生之路和作品之後會確信無疑:林風眠那位具有反叛性格、身世不一般的母親和家鄉的山水景觀在他心中有很深的印記,一生懷念家鄉,卻又一生不願返鄉,骨子裡,他還是那個深情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藝在線 的精彩文章:

黎雄才畫筆下的雪景山水!
啟功行書精品《溥儒草書自作詩卷》,字字珠璣!

TAG:名藝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