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研成果「井噴期」的「幕後推手」

科研成果「井噴期」的「幕後推手」

體細胞克隆猴、超導拓撲表面態、光量子計算機、萬米深淵科考、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近段時期以來,中科院的重大原創成果層出不窮,頻頻進入公眾視野,引起國際高度關注。

因為這些突出表現,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近年來的重大成果產出進入了『井噴期』,一大批重大原創性成果、戰略性技術與產品相繼問世,我們在一些重要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某些前沿方向開始並行、領跑。」

那麼,到底是什麼催生了「井噴期」的到來?中科院在一些關鍵領域並行、領跑的秘訣又是什麼?近來中科院在基礎前沿研究領域的一些做法,或許可以給人們一些啟示。

堅持「雪中送炭」

統計數字表明,十八大以來,中科院作為第一完成人或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國家自然科學獎90項,並摘取了6項自然科學一等獎中的4項。

這與中科院實施的各類科學計劃密不可分。以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為例,2012年以來,中科院先後部署了三批B類先導專項。除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提升了國際影響力之外,B類先導專項還發揮了先行先試的「先導」作用:量子通信、腦科學兩個專項為「十三五」國家重大項目布局提供藍圖;青藏高原專項奠定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大氣灰霾專項助推了總理基金治霾專項的立項……

除了目標導向的先導專項外,中科院還於2016年推出了「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高鴻鈞說,中科院希望通過前沿科學計劃的實施,為老、中、青三代拔尖科學家提供相對穩定的支持,堅持「雪中送炭」,使他們「坐得住冷板凳,敢啃硬骨頭」,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產出更多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原創成果。

對這一點,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丁洪有著親身體會:「我在美國呆了18年,我在美國跑項目需要花的時間,絕對比在中國多。」

不惟丁洪,該計劃的實施得到了全院科學家的熱烈響應,目前已有近600位拔尖科學家的創新研究工作獲得支持。白春禮認為,該計劃是「我院科研管理的一次創新、一次改革」。

培育「尖刀連」

「卓越創新中心是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的『尖刀連』和『活力之源』,也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高鴻鈞說。

2014年以來,中科院啟動建設了量子信息、青藏高原、粒子物理、腦與智能、凝聚態物理、分子科學等19個卓越中心,目前已有14個卓越中心順利通過籌建期驗收,其中量子信息卓越中心在2016年驗收後轉為創新研究院。

按照「自然指數」排名,目前中科院的卓越中心均處於國際同類機構前列。凝聚態卓越中心2015年「發現外爾費米子」的成果,作為唯一來自中國本土的成果,入選美國物理學會125周年49項重要影響工作的紀念論文集。

作為中科院基礎前沿研究的另一大陣地,中科院的重點實驗室體系,涵蓋305個各類實驗室,凝聚了全院30%的科研人員,及大部分的高層次人才,包括80%的中科院院士、56%的中國工程院院士、86%的「千人計劃」人才、78%的「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68%的「百人計劃」入選者。

在高鴻鈞看來,目前,中科院重點實驗室體系已成為全院學科建設與發展、凝聚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持續產出高水平原創成果、承擔國家和院重大任務以及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等工作的重要基地和載體。

中科院前沿教育局副局長王穎透露,未來,院重點實驗室評估將堅持末位淘汰,形成良性激勵機制。「評估排名後20%的實驗室將組織專家去現場考察,經再次評估,最末一位的要摘牌。我們加強末位淘汰機制,就是希望能把實驗室做得更好一些。」

教育「少而精」

「中科院經過六十年的探索與實踐,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科教融合的辦學體制和培養模式,培養了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高鴻鈞表示,中科院現已經形成了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為核心、覆蓋全院100餘個研究所的教育體系,兩所大學與100個院屬單位聯合共建科教融合學院43個,很多本科生的課程都是由院士、「傑青」等高水平的研究人才承擔。

通過「科教融合」,中科院院屬大學的學科建設水平不斷提升。據2018年3月ESI排名顯示,中科大排名國內第8位,國際第225位;國科大排名國內第1位,國際第107位。

去年11月,中科院啟動了《中國科學院關於院屬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學」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院屬大學以研究生教育為主,本科教育「少而精」的特色。

例如,中科大多年來的每年本科生招生規模為1800名左右,但畢業生質量較高,已有「千生一院士」之名;而國科大每年的本科生招生規模也僅為300名。高鴻鈞相信,在「科教融合」辦學特色的支持下,未來中科院的院屬大學一定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拔尖人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