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彥宏又把「大數據時代,人人都在裸奔」這塊遮羞布掀開了

李彥宏又把「大數據時代,人人都在裸奔」這塊遮羞布掀開了

01

最近互聯網兩件大事再次引起公眾對信息隱私和信息安全問題的廣泛討論。

首先是「Facebook泄漏5000萬用戶信息」的消息登上了國內外新聞的頭條,FacebookCEO扎克伯格則在當地時間3月21日也發文回應,承認是在他的監管之下發生了泄漏事件,向公眾致歉並提出了一些補救措施;

而在Facebook泄密事件當口,百度集團董事長李彥宏3.26號在中國高層發展論壇發表如下言論,頓時引起網友的口誅筆伐。

(圖片來自財新網)

我當時看到財新網的標題【李彥宏:中國人願意用隱私交換便利性】時的心情和大多網友是一樣,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們似乎又被代表了?我們似乎成了為利益可以放棄隱私的「賤骨頭」?但又隱隱覺得哪裡不對勁(可能是入坑新媒體後鍛鍊出來的一個職業本能吧),所以我去回看了李彥宏當時說這番話的具體情境。

當時論壇話題聚焦在「中國經濟新動能」,李彥宏從無人駕駛談到人工智慧,然後談到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數據優勢。而當時李彥宏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同時我也認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加開放,也相對來說沒那麼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願意這麼做。當然我們也要遵循一些原則,如果這個數據能讓用戶受益,他們又願意給我們用,我們就會去使用它的。我想這就是我們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的基本標準。」

所以網友群情激憤有兩部分原因,一部分的確是李彥宏語出驚人讓人反感(因為百度在用戶隱私保護方面是有黑歷史的,具體可以搜索「魏則西事件」);但另一部分卻是媒體有意帶節奏的結果(標題斷章取義以博人眼球)。

02

對於李彥宏的言論,我們的確用隱私交換了便利性,但這並不是我們自願的結果,而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相信大家手機里都裝著各種App,這些App中有著一些是手機預裝的。我們剛開始使用這些App一般會遇到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App無法卸載(尤其是手機預裝的App);

第二種情況是使用App前必須勾選某些許可權,如果不勾選則無法打開App,所以很多用戶為了使用這些App不得不勾選這些許可權,比如高德地圖(當然不是黑高德地圖,只是手機里剛好有它的截圖):

(高德地圖申請許可權截圖)

甚至之前還遇過一個更奇葩的計算器App,使用時居然要申請簡訊通話拍照許可權,甚至還要遍歷聯繫人的許可權。當時我就一臉懵圈了,我用個計算器算個數您申請那麼多許可權做啥子嘞?所以對不起,我只好把你卸載了。

我們可能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不得不使用某款App,我們不得不授予許可權給它們,但我們總有知情權吧,我們想知道它們是怎麼搜集我們信息的?搜集了哪些信息?又用到哪些方面?

但現實給我們的回復往往是:抱歉,你不開放許可權你就沒法使用。以至於我們現在註冊某些網站時都不會去細看那些密密麻麻的隱私說明和用戶協議,註冊完成後也不會去看哪些App開了哪些許可權。

我們知道自己的信息泄露,卻又無能為力,這真的很糟糕。

而用戶信息泄露給我們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受到騷擾和詐騙。

根據《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指出,網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郵件18.9封,垃圾簡訊20.6條,騷擾電話21.3個。「騷擾電話」是網民最反感的騷擾來源,「電腦廣告彈窗」和「APP推送信息」緊隨其後。

(圖片來源自《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

03

「大數據時代,人人都在『裸奔』。」一句無奈的玩笑話,折射出大數據洪流之下,個人隱私信息被嚴重盜用、濫用的現實。

這讓我想到了英劇《黑鏡》中的一個設定:那個時代每個人的耳背都植入了晶元,你可以把過去所有的記憶通過晶元記錄進去,然後就可以用「遙控器」隨時調用,反覆查看。

裝了這樣一個東西,看似「回憶過去」這個動作不再出現偏差,但那些打著維護正義,尋找真相旗號的人,卻可以隨時查看我們的經歷,監視我們的生活,我們不就是赤條條的暴露在所有人面前嗎?

而我們正經歷著一個幾乎相同的時代。

大數據時代,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被裹挾進這股洪流之中——

比如我們早上起來,抓起手機查看當天天氣預報,然後查詢公交地鐵路線或者約個滴滴專車,接著在乘車過程中看新聞資訊,用社交軟體和朋友聊天互動或者向上級彙報工作,下班後定個晚餐或者定場電影,看完電影后發個觀影感受……我們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動作,都在為大數據時代做出貢獻。

我們作為大數據時代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切切實實的享受著大數據時代帶給我們的便利性。所以我十分認同隱私和便利性之間的交換行為,但我不認同的是李彥宏的觀點,有打著「我們是為用戶提供便利性所以才使用用戶數據」的幌子來標榜高尚的嫌疑。

大數據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在享受它帶來的好處的同時,必然會經歷一次次陣痛,這一次次陣痛其實就是每一次隱私安全問題暴露的過程,也是社會各界和專家一次次廣泛討論的過程,更是在討論中不斷找到更優解決方案的前進過程。

試想以下,如果一個體系一直不出問題,那一定是在醞釀著一個更大更嚴重的問題。它特別像人的身體,很多時候人們要麼不生病,一生病就是大病。但其實每一次小生病都是身體系統的預警,預警你身體出問題,所以出了問題,去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當務之急。

最後想提一下,歐盟的GDPR(《一般數據保護條例》)即將上路調查Facebook,相信能給中國數據保護方面帶來不少學習借鑒的地方,個人十分期待~

- end -

關注邦彥來互聯網一起做有趣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邦彥 的精彩文章:

TAG:邦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