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麼好看的宋代金耳墜,不了解一下?

這麼好看的宋代金耳墜,不了解一下?

2008 年 8 月,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在發掘衛巷遺址時,發現一處宋代金銀器窖藏,出土一罐宋代金銀器,共計 25 件,其中一對化生童子金耳墜工藝精湛,圖案栩栩如生,不失為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兩件金耳墜編號分別為 H104:5、H104:6。H104:5,裝飾部分高 2.9、耳環腳高2.7厘米,重 3.91克。H104:6,裝飾部分高 3.2、耳環腳高2.8 厘米,重3.8 克。這兩件金耳墜的主題均為童子腳踩盛開的蓮花,手執芭蕉葉,與佛教中記載的化生童子較為相似。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四生篇·會名部》引《涅槃經》雲 :「依此生死,故有四生 : 依殼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潤而興曰濕,效然而現曰化,眾生所攝不過此四也。」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中解釋說 :「化生,四生之一。謂依託無所,忽然而生者。」化生就是指無所依託,借業力而出現者。「化」與「花」同義,「化生」就是「花生」的意思,佛教中的化生一般就是從蓮花中所生。據此我們將其定名為「宋代化生童子金耳墜」。

其形制、尺寸大體相同,具體細節略有差別,採用錘揲、鏨刻、鏤空、掐絲、焊接等工藝打造而成。童子頭戴花冠並配有掐絲而成的飄帶,臉龐豐潤,H104:6 的額頭略寬於H104:5,神態安詳,五官、頭髮均鏨刻而成且額頭中心均有一圓圈,用來表示白毫相光;身著交領右衽衣。身前各雕刻有一芭蕉葉,H104:5 雕刻精細,葉脈葉紋均清晰可見,H104:6雕刻相對粗糙。童子背後的衣服亦鏨刻有衣褶,中心焊接有一長條,長條末端與耳環腳相連接。童子腳踩盛開的蓮花,蓮花下有一近圓形花托,其脈絡清晰。蓮花前後各有一朵五瓣形的花朵,雕刻細緻入微,近似五角星形。童子腰部兩側各有一掐絲而成的垂帶延伸至腳下,通過焊接與身體相連接。

化生童子金耳墜工藝複雜、精湛,為北宋時期金銀器加工工藝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時,化生童子金耳墜承載著較多的歷史信息,其與蓮花、芭蕉葉的結合表明蓮花、芭蕉與佛教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並蘊含了人們宜子宜孫的美好願望,更是宋代佛教走向世俗化的力證之一。

蓮與佛教的關係極其密切。自從佛教在印度創立以來,無論僧侶和信徒都賦予蓮花以特殊而神聖的意義。佛座稱為「蓮花座」或「蓮台」,佛教廟宇稱為「蓮剎」,佛經中以蓮花為喻,象徵教義的純潔高雅。總之,蓮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可以說蓮即是佛,佛即是蓮。

而我國傳統蓮紋的豐富和發展,也與佛教的傳入有很大的關係。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在中原地區的廣泛傳播,蓮紋作為佛教的重要裝飾紋樣也隨之興盛,印度蓮紋與本土蓮紋相互影響以至完美融合。在南朝時期出現大量的裝飾蓮瓣紋的碗、盤、蓋托、罐、尊等青瓷器就是明顯受佛教文化影響的產物。其後的隋、唐、宋時期,蓮紋更是進一步發展,不僅是瓷器,在許多金銀器上也都可看見其身影。

蓮與佛教的關係之所以如此密切,是因為蓮的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是著重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將人生視作苦海,希望人們能從苦海中擺脫出來,即從塵世到凈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而蓮正是生長在污泥濁水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污泥所染,最後開出漂亮的蓮花,正好與佛教的教義相合,因而在佛教中備受推崇。濟南市考古研究所藏宋代化生童子金耳墜正是蓮與佛教關係緊密的生動寫照。

芭蕉與佛教的聯繫也較為密切。芭蕉是佛教色彩較為濃厚的一種植物,其樹榦的假莖由葉鞘互相重迭而成,其葉柄即樹榦,剝落葉柄即無所謂樹榦存在,所以並無樹榦的年輪,也不像樹木的實心。由於這一特性,佛經中常以芭蕉的空心象徵無常、無我,形容世間虛妄不實。如陳寅恪先生在《禪宗六祖傳法渴之分析》中有雲「考印度禪學,其觀身之法,往往比人身於芭蕉等易於解剝之植物,以說明陰蘊俱空,肉體可厭之意」[3]。《維摩詰經》也有「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 的描述。化生童子手中所執的芭蕉葉也表明了其與佛教的關係較為密切。

化生童子的形象寄託了人們宜子宜孫的願望。

關於化生的故事在佛教典籍中記載較多。如鹿母夫人化生的故事中說,波羅奈王見到步步生蓮的鹿母夫人,十分喜愛,將其娶回宮中。後來鹿母夫人懷孕,卻只產下一朵蓮花,於是遭遣,所生蓮花也被棄置在後園水池中。一日,王在池旁宴樂,震動蓮花池,池旁有一大珊瑚,珊瑚下正是鹿母夫人所生蓮花,其花正發出赤紅妙光。並且此花足有五百葉,一葉下有一童男,樣貌端正妙好。王於是知道這是鹿母夫人所生,結局皆大歡喜。類似的故事情節也見於佛經《雜寶藏經》中的《蓮花夫人緣》與《鹿女夫人緣》,故事都一致描述鹿母夫人所生千葉或五百葉蓮花,蓮花的每一片葉子下面都有一個小男孩,從側面反映了古人祈求多子的願望,可見化生與宜子宜孫二者之間是有一定聯繫的。

唐代的《輦下歲時記》記載 :「七夕俗以蠟做嬰兒形,浮水中為戲,為婦人宜子之祥,謂之『化生』。」可見唐代時人們對化生就寄予了「宜子之祥」的美好願望,化生童子顯然已和中國傳統的「宜男」、「宜子」觀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而以童子蓮花形象為代表的化生童子金耳墜,自然而然便寄託了人們宜子宜孫的美好願望。

宋代佛教與世俗生活聯繫密切。宋代因國運不興,佛教雖綿延不絕,然而已遠遠不如隋唐時代弘盛。自此,佛教一改傳統形態,逐漸傾向於世俗化。從上層社會的士大夫傾心佛門,到下層民眾的民間信仰,佛教基本上融入了中國世俗文化之中。

宋代佛教世俗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不少名僧結交權貴,參與世俗政治,與官僚、士大夫交往密切,頗有影響 ;另一方面,佛教與各種世俗事務相混合,如佛教教義中世俗倫理內容增多,如大講孝道之類,佛教活動更多地表現為社會服務等。宋代佛教逐漸從唐以前的貴族式經院佛學開始深入社會生活,自上而下地走向民間,佛教的教義、修行方式逐漸簡易化和平民化,「家家觀世音,處處彌陀佛」的景象自此產生。可以說,宋代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平民化的時期,佛教在社會民眾中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唐代。而在社會生活中使用比較廣泛的耳墜與佛教的結合也進一步表明,宋代佛教與世俗生活的融合是非常廣泛的。

*來源:《文物天地》2018.2

轉載文章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在線文博 的精彩文章:

數字解讀2017年度「十大考古」初評候選項目

TAG:在線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