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生從未打過敗仗,坑殺40萬降兵的白起殺神結局如何?

一生從未打過敗仗,坑殺40萬降兵的白起殺神結局如何?

文/煮酒君

一生從未打過敗仗,坑殺40萬降兵的白起殺神結局如何?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與王翦、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將」,被封武安君,擔任秦國國尉。在公元前294-257年長達 37 年的軍事歷程中,先後參與伊闕戰役、鄢郢戰役、長平戰役等 14 次重大軍事行動,立下顯赫戰功。史學家司馬遷評價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縱觀白起這一生大小戰役70餘場,且這70幾場戰役都以勝利而告終。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從一名低級武官榮升為秦國的武安君。這樣的人生經歷不可謂不傳奇,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為秦國建立了卓越功勛的曠世奇才,最終卻被秦王賜死。

為何秦昭襄王要自毀長城殺死他最得力的武將呢?


史家公認:白起之死,死於范雎

一生從未打過敗仗,坑殺40萬降兵的白起殺神結局如何?

關於白起之死,司馬遷說: 「死而非其罪??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班固在《漢書》中也提到: 「昔白起為秦將,東破韓、魏,南拔郢都,應侯譖之,賜死杜郵。」林劍鳴先生在《秦史稿》中指出: 「白起之死固然與秦昭王有直接關係,但根本原因還是范雎在一旁煽動所致,是統治階級內部將、相爭權所釀成的一幕悲劇。」由此可見,司馬遷、班固和林劍鳴先生都認為白起之死應歸因於范雎的嫉妒與排擠。

司馬遷、班固等人認為白起之死,與范雎的嫉妒、離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長平之戰後,白起坑死了二十萬趙軍,從此山東六國再無一國可以單獨與秦國相抗衡。此時白起在秦廷的地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作為秦昭襄王的寵臣,范雎自然容不下自己屈居白起之下,於是先勸說秦王不要繼續讓白起進攻邯鄲城。白起滅趙國的願望自此破滅,兩人也結下了梁子。隨著第二次進攻邯鄲的失敗,白起拒絕挂帥,范雎趁機詆毀白起。在范雎的詆毀之下,秦昭襄王賜死了白起。

功高蓋主,不聽調令

一生從未打過敗仗,坑殺40萬降兵的白起殺神結局如何?

當然范雎的詆毀,只不過是白起被賜死的直接原因。

實際上白起之所以被賜死的根本原因,還在於白起的個人威望和君王地位的衝突。古代君王最害怕的就是底下的臣子,名望過大,蓋過自己的威望。白起自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沒有更高的爵位給他,基本上他已經做到了一個武將的最高位置了。正因為這樣,白起在軍中的威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種情況下,秦昭襄王的地位明顯受到了挑戰。再加上白起拒絕了秦昭襄王的徵調拒絕出征邯鄲,直接惡狠狠地打了秦昭襄王一記「耳光」,如果不殺白起,以後武將們都敢居功自傲,不聽調令。


白起自身性格使然

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將軍,白起的性格不免殘暴、桀驁不馴。正是這樣的性格,讓白起在第一次邯鄲之戰撤軍後,與范雎交惡,直接得罪了范雎。范雎在歷史上可是除了名的錙銖必較,司馬遷曾經這樣評價過范雎「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白起因為自身性格得罪了主要政敵,直接導致了自己的死亡。

桀驁不馴的白起,在秦昭襄王徵調他去攻打邯鄲的時候,這樣對秦昭襄王分析道:現在要想取得勝利已經很難了。其一,秦國雖然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但士兵死傷過半,國內空虛。其二,各諸侯國對秦國有意見也不只是一天兩天了,他們的救兵馬上就要到了,如果各國聯合起來攻打秦國,秦國必敗。

在秦昭襄王的再三下令下,白起仍不為所動,拒接前往邯鄲戰場。白起的拒絕出征,惱怒了秦昭襄王,但是此時秦昭襄王還不想殺白起。白起也是自己作死,在秦軍邯鄲幾次戰敗後對人說 :「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策,現在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十分惱怒,下令免去白起的一切官職。讓秦昭襄王決議賜死白起的是邯鄲戰場的失意,秦昭襄王把怒火撒到了白起身上,加上范雎等人這時候的詆毀「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於是秦昭王派使者賜劍, 令白起自裁。

值得一提的是白起臨終前還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死。他想著自己對上天也沒犯過什麼罪過,為何落得如此這個地步。良久之後才說 :「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於是自殺。

白起死後,秦人很惋惜,鄉邑地方都祭祀他。東方六國聞訊,皆酌酒相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