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自成兵臨紫禁城向崇禎提3個退兵條件結果不準,後來崇禎後悔了

李自成兵臨紫禁城向崇禎提3個退兵條件結果不準,後來崇禎後悔了

我們知道,明末崇禎皇帝最後的結局是在景山自縊殉國,但實際上崇禎帝有數次機會完全可以避禍,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自己放棄了,估計最後時刻後悔了。縱觀當時形勢,雖然農民軍勢如破竹,但全國大部分依然掌握在明軍手中,李自成只是完成了一場漂亮的對明朝的斬首行動,直搗黃龍,明朝的根基並未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崇禎錯過的機會大體上有3個,一是遷都南京;二是和滿清議和;三是與李自成談判,而且是李自成主動要求的談判。

上述三個機會只要把握其一,或許崇禎可以完全避免後來的悲劇發生。一是遷都南京,當時的明王朝雖然已經病入膏肓,但遷都南京依然可以爭取時間,雖然最終結果不好說,但至少可以延長明王朝並找出突破點。從這看,崇禎缺少的是忍辱負重、運籌帷幄的決心,有點對不起其能征善戰的手下將領們。二是與滿清議和,當時能實實在在威脅明王朝統治根基的只有滿清的騎兵和李自成的農民軍,明朝一直苦受二者的內外夾擊而手忙腳亂。如果能夠和滿清議和成功,哪怕只是穩住滿清,集結所有資源全力攻打農民軍,恐怕結局也會改寫。

第三個就是李自成主動提出的談判,假如崇禎答應李自成提出的三個條件或者和李自成好好談判,或許李自成會自行退兵。當時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突破昌平,直達廣寧門,但李自成並未繼續前進,而是派出投降的太監杜勛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並大體提出了3個條件,其一是議割西北並犒賞百萬農民軍;其二是農民軍退守河南並受封;其三是農民軍有不奉詔,不覲見的權力。崇禎過於自負,無視也不屑於和李自成談條件,不知道卧薪嘗膽、忍辱負重的重要性,最後崇禎親眼目睹農民軍破城而入,也後悔自己的自負了吧。

不久雙方談判即宣告破裂,1644年3月29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而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路,此時崇禎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後又返回乾清宮,最後親自擊鼓,召集百官上朝,其曾經依賴的大臣們竟無一人前來,「眾臣誤我」,絕望的崇禎前往景山自縊,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禮葬。實際上,當時的明朝雖已有大廈將傾的勢頭,但不要忘了,明末可是將星雲集、名士輩出的時代,而且還有很多有利的機會,但崇禎一個一個都錯失了,最終葬送了明王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自成 的精彩文章:

佔領北京城的李自成, 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惹惱吳三桂不是主要原因
闖王李自成不可能成功的當皇帝,就應為他沒有當皇帝的天賦!

TAG:李自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