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著名的函谷關,為何在秦朝之後銷聲匿跡,答案在這裡

古代著名的函谷關,為何在秦朝之後銷聲匿跡,答案在這裡

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之際 。 「因在谷中 , 深險如函而得名 。東自崤山 , 西至潼津 , 通名函谷 , 號稱天險 」。其西接衡嶺 , 東臨絕澗 , 南依秦嶺 , 北瀕黃河 ,「車不方軌 , 馬不並轡 」, 地理位置一向十分險要。

函谷關

由於崤函古道曲折狹窄 , 車不方軌 , 而自東向西而來的戰車又必須經過函谷古道才能西行 , 所以函谷關便成為扼守崤函古道的咽喉所在 。無論是哪一方佔據了函谷關 , 都等於取得了戰爭勝利的鑰匙 。公元前627年春 , 秦穆公不聽百里奚和蹇叔的勸阻 , 出動 300輛戰車的部隊 , 潛行遠襲鄭國 。蹇叔的兒子參加了軍隊 , 蹇叔哭著送別他說 :「晉人御師必於餚 。餚有二陵焉 :其南陵 , 夏後皋之墓也 ;其北陵 , 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必死是間 , 余收爾骨焉 。」秦國軍隊在從東返回 , 途徑函谷古道時 , 果然遭到晉國軍隊伏擊 , 雖然秦軍已有所準備 , 但三名大將仍全部被俘虜 。

在以戰車為主要作戰工具的先秦時代 , 對逶迤曲折 、狹窄蜿蜒的函谷古道中行進的戰車進行攻擊 , 非常容易。

進入到西漢武帝時期以後 , 隨著對匈奴戰爭的進行 , 中國古代的兵種結構開始發生變化 。車兵的數量減少 , 並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騎兵和步兵的數量大量增加 , 成為軍隊中的主要兵種 。在西漢王朝和匈奴之間的作戰當中 , 漢朝每次投入的騎兵的力量 , 少者2萬人左右 , 多者達 18萬人 。雖然我們對當時漢朝騎兵的具體數量還沒有準確的數字 , 但有一點可以斷定 ,從西漢武帝之後 , 騎兵作為一隻重要的武裝力量已迅速崛起 , 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 。相對於車兵來說 , 步兵和騎兵機動性更強 , 靈活性更好 。不僅可以在平坦之處穿插行軍 , 而且還可以翻越山嶺 , 在密林中行進 。

在以戰車為重要攻擊武器的時期 , 軍隊行軍除了從狹窄彎曲的函谷古道中通過之外 , 別無他路可尋 , 於是函谷關此時對它們來說就是不可逾越的天險 。而到了步 、 騎兵成為軍隊的主要兵種之後 , 軍隊行軍不僅可以從函谷古道中穿過 , 而且還可以從其他更加狹窄的川道、甚至函谷關周圍的山嶺中通過 , 這樣函谷關對它們來說就成為一個並非不可替代的選擇 。

安史之亂時期 , 發生在崤函古道的兩次戰爭 , 可以使我們對此有更加具體和感性的認識 。公元756年 , 唐將哥舒翰在靈寶西原與安史叛軍作戰時 , 官軍被困在六七十里長的狹路之中 , 局促不得前行 , 「(叛軍 )乾祐遣同羅精騎自南山過 , 出官軍之後擊之 , 官軍首尾駭亂 , 不知所備 , 於是大敗 」。一年之後 , 郭子儀與叛軍再戰與陝縣西南的新店 , 叛軍據山列陣 , 「子儀等初與之戰 , 不利 , 賊逐之下山 。回紇自南山襲其背 , 於黃埃中發十餘矢 。賊驚顧曰 :`回紇至矣! 遂潰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豚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中國那麼多男的沒有娶到老婆,將來他們怎麼辦?

TAG:海豚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