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絲路掖明珠

絲路掖明珠

原標題:絲路掖明珠


絲路「」明珠


絲路「」明珠


絲路


絲路「」明珠

明珠


一座城市,總是有一個輝煌的歷史結點。


公元609年農曆六月,一場規模宏大的文化商貿交易會(史稱「萬國博覽會」)在甘州城外焉支山隆重召開。國家最高統治者隋煬帝御駕親臨出席,以恩威並施的態度接見了西域27國使臣,並大宴賓客。這場1400年前的著名「酒局」,觥籌交錯之間,把這裡變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世界博覽會」的發源地。和這場盛宴一起載入史冊的,還有峰會地點——甘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張掖。


讀到上述這段史料時,我正站在敦煌博物館的展板前。從敦煌的館藏中看到了張掖的歷史縮影,心中有種莫名的恍惚,伴隨有一種意外發現的欣喜。原來,早期的古絲綢之路重要結點,並不在敦煌,而是張掖。


或許,是敦煌的歷史光芒太過耀眼,才讓張掖掩藏於厚厚的歷史塵沙之中,如一顆夜明珠,被人忽視。


懷著探究的心情,我重新去發現張掖。穿越濃重的歷史塵煙,張掖帶給我無數個震撼與激動——張掖,是甘肅省「甘」字由來的地方。



焉支山


張掖,是張騫、班超出使西域經過地方。


張掖,是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經路過的地方。

張掖,是漢代名將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地方。


張掖,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停留一年的地方。


張掖,是隋煬帝效仿秦始皇、漢武帝參禪的地方。


張掖,是大唐宮廷名樂《霓裳羽衣曲》發源的地方。


張掖,是詞牌《八聲甘州》《甘破州》《甘州子》《甘州曲》誕生的地方。


張掖,是古代著名詩人李白、王維、陸遊、陳子昂、陶淵明、高適、岑參、韋應物詩筆描述的地方……


於是,追尋著先人的足跡,吟誦著詩人的名句,在《甘州樂舞》的背景音樂中,我走進了張掖,走進「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的古甘州,輕輕拭去時間的「包漿」,讓這顆絲路明珠在世間重現光華。


歷史的光華


浩瀚大漠,駝鈴叮咚。


商旅駝隊到了甘州,就到了西域的邊緣。張掖,正是絲綢之路上中西文明的交會點。

從西周時期的戎狄故里,到春秋戰國時期月氏古國,再到秦漢時期被匈奴搶佔,張掖一直是金戈鐵馬、鼓角爭鳴的兵家必爭之地。


當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的鐵蹄踏遍河西橫掃匈奴之後,「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的時代來了。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昭告天下設置張掖郡。「張國臂掖,以通西域」,正是欽賜張掖地名的含義。


張掖,見證了漢武大帝的文治武功。軍事上征服的同時,張騫兩度出使西域,從經濟上、文化上打通了絲綢之路。漢王朝在張掖等邊境關口設關市,作為與少數民族的「互市」。


「互市」,是中國歷史上中央王朝與外國或異族之間貿易的通稱,也就是相互開放市場,相當於中國最早成立的WTO。可以說,張掖,是世界貿易組織的鼻祖。


為什麼要叫「互市」?因為匈奴等西域游牧民族缺乏金屬冶煉能力,無法生產鐵鍋等必需品。沒有怎麼辦?一個字一一搶。所以幾百年間異族對中原邊疆的燒殺搶掠襲擾不斷。開放貿易之後,你缺什麼就可以通過正常渠道來解決,比如用馬匹換鐵鍋,各得其所。這是用經濟手段解決軍事問題的大國戰略,體現了漢武大帝的高度政治智慧。


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沮渠蒙遜在張掖建立北涼國,張掖成為中國內地與西域通使、商貿的中介地。



丹海駝影


但這並不意味著絲綢之路上會一路平安。巨大的商業利益引來各方勢力的覬覦。隋朝建立前後,吐谷渾和西突厥兩個北方部落對張掖形成夾擊之勢,打劫河西走廊的中西商隊,並強行充當中西貿易的中間人,甚至控制「互市」交易,絲綢之路由此形成梗阻。


既然民間控制力薄弱,那就由政府控制市場吧。於是到了隋代,由官府組織的「交市」在中外交往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史書記載:「西域諸胡多至張掖交市。」於是張掖有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辦交易場。

張掖,作為古代絲綢之路南北中三條線路交會之地,吐谷渾當然不肯輕易讓出市場的主導權。隋煬帝派出40萬大軍,吐谷渾全軍覆滅,絲綢之路再次打通。


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到了君臨天下、統攝四方、建立規則的時候了!於是,「萬國博覽會」列入了日程。


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農曆六月十一日,隋煬帝西巡到達張掖。


行宮早已蓋好。據《隋書》記載:皇帝住的六合城「觀風行殿」寬敞巍峨,容待衛數百人住的千人帳可自由組合、拆卸、移動。無意間,他們又為張掖創造了一個「中國最早活動板房」的紀錄。


這個歷史上著名的驕奢淫逸的皇帝,論起政治頭腦還是有大國經略的。隋煬帝選在張掖焉支山舉辦萬國博覽會並召見宴請西域王臣,無非是告誡西域諸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選擇對抗,吐谷渾就是下場;歸附中原,交市有賞。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御駕之處,張掖十幾萬士女錦屐佩玉,夾道歡迎。博覽會場,盛陳文物,宣示文明。宴會之上,奏響九部禮樂,跳起魚龍曼衍舞蹈。餐桌之上,葡萄美酒,烘烤駝峰,烹制駝蹄,讓賓客一醉方休、大快朵頤。各國獻地效忠,獲封賞賜。會後煬帝在焉支山登臨峰項,參天禪地,祭祀神靈。盛會歷時七天,規模之大,規格之高,人數之多,耗資之巨,堪稱史無前例。


泱泱大國,皇恩浩蕩,八方來朝,化干戈為玉帛,鑄刀劍為犁鏵。這次盛會散發出的歷史光華,為此後的大唐時代絲綢之路繁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對大國外交、穩定邊塞、發展經貿、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歷史榮幸地選擇了張掖,成為絲路「中國外貿第一城」。


世易時移,儘管絲綢之路的中轉站逐漸北移到了敦煌,但今天當我們回望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背影,張掖,依然不失華彩。


地理的光華

提起張掖,首先映入腦海的是。


那炫目世界的七彩丹霞景觀,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的張掖國家地質公園。


初識張掖,是在張藝謀的電影三槍拍案驚奇》中。那如同現代藝術彩繪的彩虹狀條紋山峰,如夢如幻,彷彿是現實世界不存在的童話王國。


2016年,我終於置身到這夢境之中。


彷彿是上帝打翻了調色盤,傾注到這片山野,幻化成中國第一彩色丘陵。相比於武夷山等地的丹霞,張掖的七彩丹霞夢幻山是獨一無二的。在景區的幾個小時里,我從頭到尾不停地按動快門,記下這絕世的美。


正如撫去山上地表的塵土,才會讓丹霞山驚艷全球一樣,深入張掖的內部,才會驚奇地發現它的奇特。


小小張掖,卻是一個「地貌景觀大觀園」。


高台縣



大湖灣旅遊風景區

如果把甘肅省地圖形狀比作一個啞鈴的話,張掖就在啞鈴中間最細的柄部。但是,在這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帶上,鬼斧神工地集中了雪山冰川、森林草原、綠洲沃土、濕地蘆葦、河流峽谷、七彩丹霞、沙漠戈壁等多種奇絕迥異的地貌景觀。


張掖,有中國離城市最近的可遊覽冰川。


張掖,有中國離城市最近的濕地公園。


張掖,有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祁連草原。


張掖,有目前世界第一大馬場——山丹皇家馬場。


「大自然以其從未有過的慷慨,將無數景觀奇蹟般地交織在一起,組成了一幅撼人心魄的動人畫卷,在張掖作了一次無比奢華的全景展示。」導遊自豪地介紹。


張掖,顛覆了我對大西北的認知。


高台縣



大湖灣旅遊風景區

我是坐著火車進入張掖的。一路之上,車窗外綿延起伏的祁連山閃耀著銀光。1200公里的祁連山,有700多公里在張掖境內。


北方內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到張掖望而卻步,南方的「青海長雲暗雪山」源源不斷輸出聖水,注入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滋潤著河西走廊,滋養出張掖這萬頃油菜花海中的「塞上江南」。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讓張掖構築起一道生態安全的屏障。我們應該感恩祁連山,是它阻擋了西部的風沙,讓中原遠離荒漠化的蠶食。


張掖,素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的美稱。「墾甘州之土為水田,仿寧夏之法種水稻」,使這裡成為歷代的戰略後勤給養基地。即便在計劃經濟時代,也曾以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35%的商品糧,把糧食輸送到大半個中國。從這種意義上說,張掖的糧食,滋養了中華民族。


也許,我還應該到霍去病北擊匈奴時建立的山丹馬場去,沿著江山起起伏伏溫柔的曲線,放馬張掖祁連草原這片北國江南,體會「鐵蹄錚錚踏遍萬里河山」的壯志豪情,聽風中匈奴「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千古悲歌,感受「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的澎湃激情。


事實上,張掖的山丹軍馬早已踏遍了萬里河山:歷朝王師遠征大軍從這裡不斷得到軍馬補充:祖國邊陲騎兵連巡邏線上有山丹軍馬的足跡:對越自衛反擊戰補給馬隊有山丹軍馬的身影;唐山大地震救災現場有山丹馬隊運送藥品物資:《牧馬人》《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影視片中有山丹馬場和軍馬的英姿。


如果軍馬能言,它一定會訴說張掖兩千年的征途。從這種意義上說,張掖的軍馬保衛了全國的領土。


今日,軍馬不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張掖交通承接東西的咽喉戰略地位,光華猶在。張掖,作為全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煤東運、西菜東運、西糧東調的戰略通道,依然是連接中亞市場的橋樑,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是新絲綢之路上耀眼的明珠。


人文的光華


佛龕


人文學者認為.當文明的車輪碾過一個地域,就會對這一區域的人打上文明的烙印。張掖的文化品格,就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形成。


游牧文明、農耕文明曾在張掖激烈碰撞。


西方佛教、東方儒學曾在張掖並行傳播。


絲路文化、西遊文化曾在張掖積澱深厚。


西戎、匈奴、党項等民族文化曾在張掖相互融合。


西涼、回鶻、吐蕃等宗教文化曾在張掖多元共存。


文明碰撞的結果,在張掖撞擊出燦爛的火花。目前,境內127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3.4萬佘件館藏文物,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風貌,構成了獨特的文化生態。


張掖,有200公里長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漢明長城。


張掖,有900年前建造的世界最大室內泥塑卧佛。

張掖,有1600年前開鑿的馬蹄寺、金塔寺石窟群。


張掖,有漢代黑水國、北涼古都駱駝城等古城遺址。


張掖,有隋代木塔、明代鐘鼓樓等文物古迹……


我終於踏入了聞名已久的大佛寺。「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這福著名的迴文體楹聯,就掛在張掖大佛寺門口。


張掖大佛寺,是我國僅存的西夏最大佛教殿堂。大佛寺內釋迦牟涅槃像,是11世紀中國雕塑藝術與建築藝術完美融合的一大創舉,堪稱華夏珍寶。寺內珍藏的6000卷御賜金經世所罕見,精妙絕倫,有「張掖金經,稀世之珍」的美譽。



鐘鼓樓夜景


「金張掖」之名,名不虛傳。


當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地位高高聳立時,它的影子也擋住了張掖石窟藝術的光華。


張掖也有飛天。與敦煌莫高窟同期開鑿的張掖馬蹄寺石窟,因神驥足印而聞名。金塔寺內的高肉雕彩塑飛天,屬洞窟藝術之罕見珍品,全國一絕。始建於東晉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文殊寺,現存歷代洞窟30余個,保存有珍貴佛像500余身,壁畫1200多平方米,揮灑在綿延數十里的文殊山間,大隱於野。


很少有人知道,許多張掖藝術家參與了敦煌壁畫的創作。元朝末年甘州籍繪畫大師史小玉,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


在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南北兩璧,保存著史小玉繪製的精美千手千眼觀音像,震動了敦煌研究學者。史小玉被譽為「不亞於喬托的大畫家」,作品被贊為「敦煌壁畫的極品」「舉世之作」「莫高窟壁畫藝術中最後的精彩一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精品傑作」。這兩幅千手乾眼觀音畫像,還啟迪了後世舞蹈藝術家的創作靈感,聞名世界的音樂舞蹈史詩《絲路花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舞蹈《千手觀音》都取材於此。


張掖人文的光華,照射敦煌,光耀世界。


來源:讀者欣賞2107年29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絲路遺產 的精彩文章:

中國馬鐙何時出現 ?
敦煌漢簡——華彩燦爛的中國書法藝術遺珍

TAG:絲路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