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圍觀!快手、抖音比「腦洞」

圍觀!快手、抖音比「腦洞」

為爭奪用戶,兩家進行營銷大戰,鋪廣告、撒紅包、包裝「網紅」、推廣平台等手段被紛紛祭出。

2018年春節,短視頻App快手和抖音經歷了一場「大戰」。

在騰訊累計投資快手超過10億美元、今日頭條將抖音的營銷預算提高到20億元人民幣的背景下,為爭奪用戶,兩家進行營銷大戰——鋪廣告、撒紅包、包裝用戶、推廣平台等手段被紛紛祭出。第三方機構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2月,快手日活躍用戶數為1.2億,抖音日活躍用戶數為6200萬。抖音在春節期間增長3000萬日活躍用戶的速度,逼迫快手這個成立時間更早的短視頻平台使出渾身解數應對來自「今日頭條系」的「圍追猛打」。

黑科技,怎麼用?

作為目前市場上用戶數最多的短視頻平台,快手誕生於2011年3月,最初是一款用來製作、分享GIF圖片的手機應用。2013年7月,快手轉型為短視頻社區。抖音則推出較晚,於2016年9月上線,是專註年輕用戶的15秒音樂短視頻App。其界面、功能與歐美音樂短視頻社交平台Musical.ly相似,後者於2017年11月被今日頭條用10億美元收購,將與抖音逐步合併。

極光大數據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快手總註冊用戶數超過7億,每天產生超過1500萬條新視頻內容;抖音日均播放量超過10億。越來越多用戶使用快手和抖音錄製並上傳視頻,展示自己的生活。對於兩個短視頻平台火爆的共同原因,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分析認為:相比傳統視頻網站,短視頻App使用門檻大大降低,不需要用戶過多考慮視頻主題或掌握視頻製作專業知識,「這種毫無目的的分享跟玩兒似的。」

「玩兒似的」背後,是短視頻App在產品功能上開發的一系列「黑科技」對用戶創作的賦能。抖音設計了很多特效和道具,比如AR表情、人體關鍵點檢測、背景音樂特效以及時光倒流、反覆、慢動作等時間特效;快手則開發了人體姿態捕捉、「可愛搖-愛你」實時互動魔法表情、AR小精靈等功能。劉興亮表示,「兩個平台增加黑科技、特效等功能,並且操作『傻瓜化』,讓用戶在拍攝時既容易上手又能張揚個性,用戶覺得酷炫好玩,創作熱情自然被激發。」

雖然快手和抖音均放出不少黑科技大招,但不同平台用戶的使用習慣很不相同——快手用戶拍攝短視頻時不會頻繁使用特效,而抖音用戶基本人人都使用特效功能。究其原因,劉興亮認為,「快手用戶群體最早是從小鎮青年中發展起來的,抖音用戶群則由城市青年發展而來。在自行摸索使用特效功能有一定難度的情況下,較之人口密度較低的小鎮,用戶在人口較集中的城市更容易交流使用心得,並能更快掌握複雜功能。」為適應用戶群體,「快手採用相對簡潔的UI和交互設計,降低了使用門檻,給予更多人展示自己的機會,」短視頻行業資深從業人員K對此進行了分析。

普通人VS「小明星」

快手和抖音雖均為短視頻App,但內容生產機制完全不同。目前快手每天由用戶上傳的視頻數量為1500萬條,據K觀察,大都為原創內容,「製作者是各行各業的人,例如懸崖村的楊陽、深山裡的采蜜人、烏蘇里江的漁民等。」視頻內容包含方方面面,K將其形容為「一幅流動的《清明上河圖》」。這基於快手的內容定位,K評價,「快手不與網紅簽約,不做資源傾斜,尊重每個人的創作熱情和獨有的表達方式,普通人能在快手上獲得其他平台無法提供的認同感。」反觀抖音,則包含兩種內容創作方式——原創視頻和定製站內挑戰。該平台視頻一般以舞蹈或創意梗配上電音、舞曲等節奏性強的音樂。

劉興亮認為,兩者內容創意的截然不同可從各自slogan(廣告語)中略窺一二。快手的slogan為「記錄世界,記錄你」,「更多是簡單記錄一件事情,例如一個人怎麼養貓養狗,這使每個用戶都能找到和自己生活有關的內容」;抖音的slogan是「讓崇拜從這裡開始」(截至2018年3月18日),「『崇拜』這個特定限制,使視頻要達到一定『酷炫』等級才能記錄,因此用戶走『小明星』路線。」

雖然快手和抖音在內容創意方面風格截然不同,但各自平台上卻都出現了對方的標誌性內容。例如快手上有模仿抖音熱門舞蹈C哩C哩、海草舞的內容;抖音上,自從張嘉譯上傳了快手熱門視頻類型「社會搖」後,就有眾多抖音用戶紛紛效仿。劉興亮認為,「在平台起步階段,會強調專屬特點,此時還處在『小而美』階段,當平台規模足夠大後,就到了『大而全』階段,各自特點逐漸消失,每一家都變得越來越像。」他表示,「這個發展規律同互聯網早期的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情況相似,越做越像。」因此,快手和抖音最初雖在視頻內容上各自為營,但當用戶數發展到現階段的億級,兩平台的視頻內容開始相互影響。3月19日,抖音宣布更改slogan為「記錄美好生活」,充分印證了劉興亮的判斷。

推廣平台VS包裝「網紅」

抖音短視頻前身A.me於2016年9月上線,2016年12月22日更名為「抖音」。上線3個月後,開始陸續有岳雲鵬、吳亦凡等明星發布抖音短視頻,平台借力明星樹立品牌形象。2017年9月,抖音將300位「抖音頭部達人」聚在一起,舉行iDOU夜年度狂歡嘉年華活動,用打造網紅的方式吸引更多用戶加入抖音,進一步擴大了品牌影響力。

反觀老資歷的快手,此前很少推出營銷廣告,直至去年才開始一系列品牌營銷行為。包括與「跑男」《中國新歌聲》《吐槽大會》《快樂大本營》等綜藝節目以及電影項目《前任3:再見前任》《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的合作;發布與快手品牌定位相契合的廣告「每個家鄉都值得被記錄」「每一個人都值得被記錄」等。在春運期間,快手包下280列春運火車,打造「快手」專線,並發起全民短視頻拜年搶紅包活動。這一系列活動旨在推廣平台整體知名度,並沒有簽約明星、包裝用戶等操做。

劉興亮認為兩者截然不同的營銷方式與各自「家室」背景有關。「快手是由『草根』創業者打造出來的;抖音出身更像『富二代』,背靠百億美元級別的今日頭條這一超級獨角獸,因此抖音在上線初期就具備大量活動資金和營銷策劃團隊,採取高舉高打的品牌策略,自上而下滲透用戶群體。」劉興亮分析,「快手更多依賴海量平台用戶的擁護,但隨著資源積累,其品牌營銷模式也會慢慢改變。」

對於快手依賴平台用戶的擁護,K認為這與其穩健克制的產品觀有關,「對於體量巨大的快手來說,通過用戶自身影響力放大現有規模的方法最為高效,而且增益都是實實在在地產生於快手內部社區,進一步擴充完善社區生態對快手來講才是現階段更重要的事。」

快手VS抖音

*產品功能

快手:採用相對簡潔的UI和交互設計,降低使用門檻

抖音:特效功能更多樣複雜

*內容定位

快手:「記錄世界,記錄你」,尊重普通人的創作熱情和獨有表達方式

抖音:由「讓崇拜從這裡開始」,用戶走「小明星」路線;到近期轉向「記錄美好生活」,呈現出行業趨同性

*營銷策略

快手:早期依賴海量用戶的自發擁護,後期靠營銷推廣平台整體知名度

抖音:高舉高打,用借力明星、打造網紅的方式擴大品牌影響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綜藝報 的精彩文章:

科技與愛情並行 解密《南方有喬木》的「研」情路數
由《聲臨其境》說開去

TAG:綜藝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