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帶著好奇心重新發現以色列之行思札記:學、思、辨、問

帶著好奇心重新發現以色列之行思札記:學、思、辨、問

正如紅杉資本以色列合伙人Shmil Levy所言:「以色列的創新密碼可以被破解為生而全球化的發展原動力、豐富的全球研發中心資源、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助力年輕人成長的兵役經歷、不畏失敗的連續創業者、良好的創業生態環境。」在這個人口不及北京一半的彈丸小國,卻擁有1100+家創新創業企業、30+家創業加速器、30+家跨國企業研發中心。

儘管對以色列這個「創業的國度」有些許了解,但是「耶魯-紅杉領導力中心」的學員們在出發前,已準備好以空杯心態去學習和探索未知。在8天的行程結束後,我們發現,僅是空杯心態已然不夠。最應該打破的是杯子本身——我們已成習慣的思維定式。

飛行了11個小時,我們一降落,就被這個國家無處不在的創新Idea所震撼到。當我們堵在從本古里安機場駛向特拉維夫市區的路上時,左側就是一條同向的快車道。這就是以色列解決交通擁堵的創新方案:不是修更寬的公路、不是另建快速路、不是擠出道路資源划出公共交通車道,而是通過經濟手段進行動態調節均衡——左側道路的收費費率隨著右側道路的擁堵程度進行上下浮動,除了公共服務車輛通行外,私家車亦可通過繳納不菲的通行費有權進入左側快車道。

水資源匱乏,所以以色列的滴灌技術全球領先,居然成為「歐洲果籃」,正如我們此行探訪的恩蓋迪基布茲家庭,雖然恩蓋迪位於死海西岸的朱迪亞沙漠中,但基布茲內種植了1000多種熱帶植物;本國市場狹小,所以每家初創企業從一開始就胸懷全球,生而全球化;地理位置缺乏中心輻射力,所以不能像新加坡、香港那樣成為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所在地,但卻能吸引無數高科技公司在這裡設立研發中心……

因為創新,這個國家從未衰老。今天的以色列已然在全新前進,生物醫療技術、消費型機器人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躍居世界前列。就連8年前寫出《創業的國度》一書的索爾?辛格也沒有在重複套路觀點,而是在展望下一代技術將如何重塑醫療、重塑教育和重塑城市

學、思、辨、問,CEO學員們在遊學課程里,就像是受到了創新思維的一萬點暴擊。如索爾?辛格在交流中所言:「技術都可得,但最困難的就是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唯一缺失是領導力和想像力的結合。」

這正是「耶魯-紅杉領導力中心」此次以色列遊學的初衷。就像此次「以色列遊學」CEO學員的帶隊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周逵所說:「我們鼓勵創業企業的CEO們去世界各地感受人文、與創業者交流和學習、拓展視野和尋求合作。紙上得來終覺淺,沉浸體驗式的行與思相結合,更有助於創業者打開世界觀、提升領導力。」

「以色列遊學」CEO學員們

收穫TOP 3

TOP1

以色列著名教授、創業者、投資人的分享幫助突破自身認知邊界

TOP2

複雜的地緣政治和三千年蕩氣迴腸的猶太歷史文化重構自身知識體系

TOP3

實現資源共振,公司可能與同行學員或參訪企業達成潛在合作

以下是我們的遊學筆記,擷取此行精華一二,以饗「紅杉匯」讀者。

01 創造力、創新與文化

創造力、創新水平

文化價值觀營造

不同國家的學生智力水平有差異嗎?是什麼造成了不同經濟體創新能力和活力的差異?

本次遊學之行的第一堂課在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開講,主題就是《創造力、創新與文化》,由以色列創新知識中心主席Miriam Erez講授。事實上,很多測驗和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創造力測試中的表現並無明顯不同,但創造力不等同於創新能力,也因此,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不同企業組織和經濟體的創新競爭力會出現高低不均的情況?

這就要從創新文化價值觀的角度來進行解釋。

一是群體文化,決定了人們互相關聯的方式。在東方社會,人們更傾向於從眾性的群體思維,互聯依賴程度高,追求的是群體意見一致;而西方則相反,更注重個體獨立和獨特想法表達。

二是管理權力產生的距離。在不同的文化群體中,對接受權力不平等的情況存在較大差異。中國員工不習慣於表達反對意見;而在以色列的文化中,人們會很自在地走到老闆面前,提出批評意見。

三是對不確定性的規避程度和容忍程度。紅杉資本以色列合伙人Shmil Levy也在分享中提到,整個以色列都在傳達「可以失敗、可以犯錯,不怕失敗才有可能到達終點」的觀念。

因此,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總是帶有以下特徵:

低權力距離

低不確定性規避程度

低度到中度的群體主義

而通常帶有強烈的績效主義導向的企業,創新活力會相對較低。

以本次參訪的獨角獸企業ironSource為例,這家以色列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曾入選《華爾街日報》「十億美元創業俱樂部」,其聯合創始人兼CMO奧默茲介紹說,在ironSource,即使是一位資淺員工,如果他有一個好的想法,公司也會給他全力支持,尊重他表達的權利,並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這種創新文化,使得「每一個員工都認為他們是有影響力的,是有價值的」。

02 全球化思考

Thinkbigor

thinkglobal

「紅杉悅讀會」首次登陸以色列,圍繞以色列創新啟示,CEO學員們在Technion開啟最強讀書會。

「我們曾以一萬家以色列創業公司做調研,觀察它們的成敗率。調研的時間跨度是從1997年至2014年,成功的標準是擁有100個員工和1億美元的營收。這對中國來講不算什麼,但對於以色列創業公司而言,其實很難。最終我們發現,只有400家公司達到標準,成功率僅為4%。同時,以色列理工學院也針對校友做調研,我們發現1/4的畢業生會選擇創業,這一發現很驚人。因為,他們非常了解創業的失敗率高達96%,但儘管如此,他們還是選擇相信自己,選擇創業。如果你問他們失敗了會怎麼樣?他們會說,那又怎麼樣,失敗了就再來一次!」——《創新的基石:從以色列理工學院到創新之國》與《創新的天梯》讀書會中,作者夏羅默?邁特爾(Shlomo Maital)教授

「任何一位企業家,他在創業過程中都要經歷艱難險阻 。『只是為了賺錢』這樣的想法很容易讓人放棄,畢竟想賺錢還可以有更多、更容易的方法實現,為何要選最苦的一條路?不同國家創業公司的美妙之處在於創業者是依據他們自己的實力去創造,而每個國家自己的實力,都是基於歷史和文化沉澱下來的。與其他國家相比,以色列創新體系比較成熟一些,但問題是以色列實在太小了。當我們談到以色列未來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在兩大方向強化競爭力:一是與大國互惠互利,二是要做突破型創新。其實,以色列最重要的短缺不是水,而是人才。」——《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讀書會中,作者索爾?辛格教授

可見,以色列創業家擅長全球化思考,原因不難尋找,因為本國市場太小。而另一層原因是,其人才的國際化程度也相當高,很多創業者讀書期間就遊歷世界各地,而其移民文化使得人才的探索冒險精神十足。

這與中國這樣擁有龐大本土市場的情況正好相反,過去,中國企業通常較難從一開始就去考慮全球化,更多著眼於先做大規模。

這一話題引發了此行的中國創業者們更多的思考。今天,Think big or think global已不再是哈姆雷特式的問題,如紅杉中國投資的DJI大疆創新等企業,其業務從一開始就是全球化的。從某種程度上說,Think global正成為Think big的途徑之一,而Think big也成為Think global的基礎和前提。

「全球化也是紅杉中國投資的主題之一。」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周逵分享了他看到的現象和洞察——15年前我們出國,看到的是「中國製造」盛行;7-8年前開始,我們看到的不光是「中國製造」,還看到「中國消費」的全球化,如留學、旅遊、醫療等;而今的新景象是,我們在世界許多國家都能看到的「中國因子」:如熟悉的中國品牌、中國出海的新經濟創業者、中國科技投資者等。在某些市場上,中國公司和其商業模式都具有相當的競爭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領跑」,如摩拜單車、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等。

對中國創業者來說,今天面臨的競爭已不僅是在家門口,而必須考慮全球化機遇和挑戰。而對今天的以色列公司來說,它們也有了危機感——過去,它們更專註於美國市場;現在,就像很多美國公司的增長大部分來自非美市場一樣,以色列企業也必須以新的全球化眼光思考,去探索和開拓更多的非美市場,如此行與我們對話的Kaminario 創始人&CEO Dani GolanKenshoo創始人&CEO Yoav Izhar-PratoXjet創始人&CEO Hanan GothaitWalkMe總裁Rafi Sweary等以色列初創公司的掌門人們都對中國市場表示出極大的興趣。

03 極致創新

在Niche市場上,

抵達極致鑽頭式創新

以色列人均研究論文數量全球No. 1

以色列人均註冊專利數量全球No. 1

以色列人均擁有創業企業數量全球No. 1

以色列70餘家科技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

以色列過去15年間誕生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以色列為什麼會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專註、極致、快」的互聯網思維過時了嗎?沒有。在以色列,學員們獲得了比在國內更深刻的感受。

比如Kaminario,創立以來,一直專註於把全快閃記憶體存儲系統解決方案做到極致;Kenshoo,幫助各種品牌、代理機構實現社交媒體上的營銷投入自動化和最優化。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在一個看似小眾、Niche的市場上,像電鑽鑽頭一樣,把一項服務能力做到最尖最利。

學員們之所以深受觸動,是因為在中國的創業環境里,看起來機會太多、誘惑太多,總是忍不住分散精力和資源去求大、求全,反而使得每一項功能服務都看起來太平均。

在Kenshoo辦公室一瞥,看到一句座右銘,其意為「變得現實是通往平庸的最尋常路徑」。

擁有超過40項專利的發明者、谷歌副總裁&谷歌以色列總經理 Yossi Matias也分享了谷歌在創新上的專註與極致。首先,谷歌在尋找人才上專註於三個標準:1.極強的分析能力;2.極高的工程師素養;3.極強的企業家精神,只有每一位成員都擁有企業家精神,才能不斷進行創新。

其次,為了達到極致的創新,谷歌一直在營造自下而上的創新氛圍。在谷歌以色列,員工可以有20%的時間探索自己的好想法,另外80%的時間貢獻給本職工作,只要有好的想法湧現,公司會給予最大的支持幫助員工實現。

04 知識挪用

師法自然

創新之道

請思考以下問題:

如何有效地堵住水管漏洞?

如何克服可怕的飛機渦流?

如何有效地縫合肌體組織?

如何在隧道口減少高速列車的噪音?

如何減少空氣渦輪旋轉時的阻力?

如何造出一個強大但輕質的材料?

……

技術創新的靈感從何而來?讓人驚訝的是,大自然其實提供了最好的創新案例庫。在人類的發明歷史上,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均是取自於自然界的「創新」。

這是一堂最開腦洞的創新課,Yael Helfman Cohen博士是以色列仿生學學會CEO,她認為:「要把大自然不僅當作資源的來源,而且是知識的來源。」事實上,作為最大規模的創新實驗室,大自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長達38億年的「研發」歷史

上億的物種都可以成為借鑒的對象

大自然的創新可持續,環境適應性最好

這些創新解決方案沒有「專利保護」

怎樣將大自然貢獻的創新知識挪用到人類生活中?在Technion,仿生機器人與生物力學實驗室負責人Alon Wolf教授向我們講述了發明蛇形機器人的故事。面對9.11這樣的大災難,救援人員怎樣才能鑽進廢墟去營救倖存者?他從蛇的爬行動作和身體結構中獲得靈感,並且像教育小孩子一樣,不斷訓練它根據複雜環境改變動作。一個蛇形機器人裝載有20幾個微型電機,每一個動作都涉及複雜的運算,甚至達到10的8次方。

05 推倒泥塑神像

學思辨問終身學習

猶太文化教育

以色列之名,意為「與神角力者」。其今天的創業創新文化中的思辨精神,與其3000多年的宗教信仰內核一脈相承。

此行,以色列理工學院Rabbi Elad Dokow教授為學員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猶太教信仰與文化。他說,猶太人遵從的《摩西十誡》里,第二條就是:「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彷彿天上、地下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這種有神而無形的信仰方式,深深影響了猶太人的文化,一方面恪守信仰之規,一方面又敢於質疑和挑戰權威。

比如在以色列重要的節日逾越節這一天,猶太人家庭會一起讀猶太教典籍,並且必須從最小的孩子開始問問題,由父親解答猶太人是如何度過歷史上的種種危機的。所以,猶太人從小就被教育,要學會獨立思考和提問,而不是獃獃地去做。而這些問題,在3000年的時間長河裡都已經被反覆問過多次,其中爭論的焦點,包含了許多不同的事件及思考方式,教會人去思辨,去遇見不同的觀點,去獲得正確的決定。

這種精神的養成還得益於以色列軍隊的管理風格。在這個時常有戰鬥機從頭頂呼嘯而過、時常聽得到防空警報演習的土地上,每個以色列人年滿18歲均須服兵役,在軍營里,年輕人不僅學會要服從指令,更耳濡目染地學會了如何以所學知識靈活地完成任務,不懼權威。「以色列創新的秘密不在學校里,而在軍營,這裡就像是『創業訓練營』,年輕人在這裡學會了怎樣面對失敗、處理挑戰。」Kaminario創始人兼CEO Dani Golan告訴我們。在開始職業生涯之前,他曾是以色列一名戰鬥機飛行員和軍官,「我們總是需要時刻準備去戰鬥,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危機意識,這也影響到了作為創業家的精神性格」。

如果你想去中東找石油,那你可以跳過以色列;但如果你尋找的是聰明的頭腦,那你來對了。以色列擁有與其人口數量不相稱的人才與能量。

—— 沃倫?巴菲特

以色列是高科技世界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與其他國家相比,這裡有更多有才能的高科技人才——幾乎達到了矽谷的水平。

—— 比爾?蓋茨

技術都可得,但最困難的就是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唯一缺失是領導力和想像力的結合。

—— 索爾?辛格

你所熟知的這些舉世聞名的人

都是猶太人

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

耶魯-紅杉領導力中心」系列報道

「耶魯-紅杉領導力中心」

系列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杉匯 的精彩文章:

帶著好奇心去重新發現以色列:一份絕對專屬的創新修鍊遊學課

TAG:紅杉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