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間管理」與「能量管理」

「時間管理」與「能量管理」

(1)

引子

社會進步越來越快,其複雜性也日益增加。其好處是:這種複雜性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與多樣性,讓整個社會生機勃勃。但代價是:對於身處其中的每個人來說,每時每刻都要面對的事情與問題,都在不斷的增多。

由於個人的時間和注意力等終究是有限的,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感覺到焦慮和煩躁。

從古至今,各種競爭都是注意力的競爭,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是在進行相對來說較為嚴肅的政治選舉的時候,電視、媒體、互聯網等的廣告宣傳,也變得越來越瘋狂的原因之一。

而這種競爭,在21世紀移動互聯網時代,變得越來越突出。手機方寸之間的屏幕上,可以處理工作,可以增加溝通,可以購物,可以娛樂,可以戀愛,可以點餐……

24小時待機、微信消息不斷閃爍、垃圾廣告實時推送,幾乎已經成為這代人的標配。

(2)

時間管理

商業社會的一大特徵就是:凡有煩惱,就有市場。

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美國,經濟、社會、文化等一派欣欣,但人們明顯感覺自己的時間不夠用了,所以出現了一門叫做「時間管理」的諮詢服務。

關於時間管理的方法,其實很多,比如番茄時間、優先工作制、二八定律、麥肯錫30秒電梯理論、莫法特休息法……種類太多太雜;而可能最讓人熟悉的,莫過於「一萬小時定律」。

記得我剛進入社會工作的時候,公司發下來的員工手冊里,就有一整個章節是關於時間管理的內容。不過頗為遺憾的是,我自己的時間管理的挺好的,但是這家公司總是非正常加班(因為「部門的大領導」在加班),而低級的員工們由此受到拖累,幾乎從未準時下班過。

在時間管理方面,除了理論,還有很多時間管理的工具,比如在手機上使用的各種APP,在電腦上使用的各種應用程序等。這都是為了讓人們能夠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時間管理理論和工具,選擇適合自己的就好。於我個人而言,一部能隨時4G在線、能看到具體時間的手機足矣。不過,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隨時看看自己的銀行卡餘額。

(3)

能量管理

另外一種「對於自己的管理」叫做「能量管理」。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任何人都沒有例外與特權。但是為什麼有些人在相同的時間裡做的很好、有些人做就是差強人意呢?

該問題的答案,或許就在「能量管理」上。

在自己精力充沛的時候做事,猶如超人一般高效高質!

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聽過這麼一句話: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所以從小到大上學期間,我們都會進行「晨讀」,讀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等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

不過,很顯然,這種「指導學生的方法論」忽視了個體的獨特性。

簡單的說,每個人精神能量的總量是不同的,且每個人的能量充沛的時間段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精力充沛,我見過這樣的人,能夠連續加班三天,第四天早上還能精神抖擻,眼睛炯炯有神。【而我就不行,如果一個晚上不睡覺,那第二天就廢了】有的人早上精力旺盛,有的人下午三點才能夠全神貫注,還有的人則是典型的夜貓子。

試想,讓一個夜貓子大早上7點鐘起床去背課文、記單詞、熟悉甲午戰爭的歷史意義,效果能好嗎?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最好要了解一下,自己在一天的時間裡,能夠處理的事情的極限。這是一個值得的、且需要進行測試的事情;而且,每個人處理相應問題的能力、水平、時間,也會隨著熟練度的提升而相應減少。

當一個人知道了自己的能力水平之後,那麼就能更好的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從而更好的享受工作和生活。畢竟,人活一世,該享受還是要享受,總不能一輩子都是給銀行、給老闆們打工不是?

舉個例子:

比如,知道在明天下午自己有個重要的會議要開,那麼在今天最好就不要折騰,不要過於激動,不要處理過多的瑣碎小事,因為那樣做會消耗大量的精神能量,而是應該好好的休息,把所有的激情和理性,都用在明天的會議上。

對於我來說,平時自己不會過於激動、開心或者難過,因為我知道,自己餘下的時間,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陪家裡的小朋友聊天、玩耍。而如果我在某件不那麼重要的事情上浪費了過多的情緒與注意力,那麼我很可能就要耽誤自己接下來的更加重要的事情,而這是非常划不來的。

我平時不喜歡開車,所以也就不需要去關注什麼紅綠燈、行人、馬路上的意外事件以及其他的事情;我卻很喜歡坐公交,因為坐公交不要費腦子,耳機聽聽音樂,累了就睡一會,把精神能量留下來做那些對於我來說更加重要的事情。

至於交際應酬,我的標準有且只有兩個:第一,有物質上的好處;第二,能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如果二者皆否,那麼我還是回家睡覺吧。

實際上,我的這兩個標準,就是一種主動「做減法」以保持自己精神能量的過程。

(4)

主動做減法

2017年看了三本關於「簡化生活」方面的書,分別是《家庭斷舍離》、《我決定簡單的生活》與《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

這三本書都是教人怎麼在家庭生活方面「做減法」,比如定期扔東西、及時整理、崇尚簡樸的生活作風等。我照著做了,感覺很不錯。

書中提到的經驗,除了生活中做減法,另外也可以在工作、感情、人際關係等方面做減法。層層疊疊的包裝與裝飾,帶來的只是外表的奢華,而內在充盈與否,在我看來,才是決定一個人生活質量的根本因素。

能夠做好「減法」工作的人,首先是一個能夠分辨輕重、知道緩急的人。重要的事情,當然要分配更多的權重;關係親密的人,比如家人,當然要分配更多注意力。其次,這種人也會是一個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強的人,無關緊要的事情,該放手就放手、該放權就放權,另外在放手、放權後依然控制住自己的那顆躁動不安的心。

在家庭生活中,實行「少就是多」典型代表,是史蒂夫·喬布斯。他買了一幢房子,但由於他對傢具特別挑剔,導致整個屋裡幾乎空空如也。對於信奉佛教、喜歡節儉主義的喬布斯來說,產品的質量比什麼都重要,而質量最好的產品,顯然不可能是大路貨啊!

主動「簡化生活」所帶來的那種神清氣爽的感覺,嘗試過的人可能就再也戒不掉了。

(5)

運用二八定律,適當降低做事標準

在經歷了工作、創業的過程之後,我的心態發生了較為重大的變化。

我自認為算是一個做事比較認真、仔細的人,對於事情、事務的細節,會反覆斟酌、考慮、猶豫、思索、對比,事實證明,在很多時候,這是一種相當「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行為。

原因有三:

第一,有些事情,只要面子上能看就行了,做的再好意義不大,預算在那裡放著,回報在哪裡擺著,無盡的死磕,甚至可能養成一種愛鑽牛角尖的不良習慣。

第二,如果把一件事情做的很好,細節也相當完美,那麼,這樣的情況讓那些做事本來就不認真、不仔細的其他同事,臉皮往哪裡放?這不是主動給自己樹立潛在的敵人嗎?

第三,事事仔細、事事認真,或許這隻能說明當時的自己,可能根本就沒有分辨輕重緩急的判斷力。先分清主次,然後再調配時間和精力,這才是一個專業的、大牛的人應該努力達到的境界。

試想,如果能夠把節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能量用來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那該多好。即使不去學習,陪陪家人、朋友,也很好啊。

著名的帕累托原則(二八定律),大意是指:20%的投入獲得80%的回報。這種比例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成立的;但如果你非要糾結為什麼是20%、80%而不是40%、60%等非本文的內容,那麼這種抬杠的討論,還是不要繼續看下去了。

根據二八理論,我們就可以將自己20%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處理80%的事情;有時候淺嘗輒止,效果會出奇的好。個人親測,有效。

我們或許可以像古時候草原的牧民一樣,哪裡的水草豐美,就把自己的牛羊趕過去。當然,吃完就走,無需久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企業新動態 的精彩文章:

安全、安全感及進化

TAG:企業新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