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寶雞亮寶——寶雞益門二號春秋秦墓出土的玉璜

寶雞亮寶——寶雞益門二號春秋秦墓出土的玉璜

作者簡介:官波舟,男,陝西省武功縣人,生於一九四七年,副研究館員,原寶雞市博物館書記,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修復鑒定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搞新聞專業時,曾有全國、省、市作品百餘篇,獲全國三等獎一次、全省一等獎二次、全市一、二、三等獎多次。從事文物工作後有專著《北首嶺人》、《陳倉石鼓》、《石鼓文詮釋》、《畫說石鼓》連環畫,全國、省、市論文七十餘篇,多次在省、市獲獎。陝西省電視台2015年底曾拍專題片《寶雞石鼓之謎》介紹。其書法作品曾舉辦個人展覽,多次獲省市展出獎。

1992年5月,寶雞市南郊益門二號春秋秦墓出土了玉璜24件,件件都是精品,入目驚人,堪稱國寶。此24件玉璜出土時重疊堆放一起,均為片狀,間有羽狀細斜線紋,有些張口,有些抿嘴,少量蟠螭無目。根據形制及紋飾的差別,寶雞市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有穿孔,一類無穿孔。

第一類有穿孔玉璜8件,扁平體,扇形。形制大小可分為八式。換句話說,此屬第一類的八件玉璜大體一致,仍有差異。我們具體到第一類的八件中的第一型。墨綠色,表面鈣化嚴重,器身窄長,兩端部各有一小孔,缺口與小孔相接形似一虎的張嘴。單面飾淺浮雕勾雲紋,變體蟠螭紋,間以羽狀細線紋,中間有一豎溝槽將璜體分作兩部分,頂部左右各有三個方形凸齒,底部各有兩個長方形凸齒。背面無紋飾。長6.5厘米,寬1.9厘米,厚0.3厘米。《說文》稱:「半壁為璜」。實際上古代的玉璜不僅限於規整的半壁形。「璜」在「六器」中被作為禮器。《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玄璜禮北方」。但在考古發掘中,多發現於人的胸腹部,掛系一種佩飾。

由於我們益門二號春秋秦墓發掘時未見墓主,故出土時24件玉璜是重疊堆放一起。資料表明,各個時代的玉璜除具有圓弧形特徵外,其形的變化非常大,只有少數是規整的半壁形。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了玉璜。新石器中期長江流域良渚文化開始普遍製造使用玉璜。商周時期,玉璜仍普遍使用,此時絕大部分玉璜,仍是作為典型的裝飾品使用。春秋戰國時佩玉盛行,玉璜作為成組佩玉的組成部分大量出現,其形式和紋飾極為豐富,並出現了許多異形。

我們益門二號春秋秦墓的時代,專家普遍定在春秋晚期偏早,由於出土時堆放在一起,共24件,能體現出春秋戰國用玉的量大,看不出在胸腹上部的位置,亦體現不到成組的佩飾。但它造型完美,玉質精良,平雕陰刻,淺浮雕雕琢精細,正如李學勤所說:「對這批文物的精美絢麗仍然深感驚奇,嘆為觀止」。李學勤先生更為稱讚的是這批玉器更為精到的淺浮雕蟠虺紋及平雕勾連蟠虺紋飾,他說:益門村金玉器的出現,向我們顯示了春秋中晚期這種風格能有怎樣卓越的造詣,看來學術界對公元前六世紀的中國美術史也有再評價的必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道文化孔子學堂 的精彩文章:

石鼓講壇——石鼓大遷徙上篇
讀書——五行漫筆:金之純

TAG:周道文化孔子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