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胡適:我覺得很多人對年入100萬好像有些誤解

胡適:我覺得很多人對年入100萬好像有些誤解

本文2401字,讀完大約需要5分鐘

@胡適:我覺得社會上很多人對在北平年收入100萬好像有一些誤解,這個收入,不客氣的說,在北平就是一個剛剛脫貧的水平,再跟我念一遍,剛 剛 脫 貧。我看很多人把年入100萬看的很高大上,動不動就僕人簇擁,私人汽車,醒醒好嘛。這點錢,扣完稅拿到手裡,再扣除家傭工資,養車費用,偶爾social打個麻將,還時常被朋友借去不少,可以說是所剩無幾。不能啃老,換房也換不起。要是生仨娃,基本就是月月光的節奏。

年收入100萬的這類人群,是很焦慮的,稍有不慎,100萬的工作要是飛了,這一家老小,還有全職的太太,高額的日常支出咋辦?孩子的留學存款咋辦?以後自己老了,是不是該存一筆養老錢?老人要生病,不能天天請假陪護,醫療費可能是個無底洞,怎麼可能安心?自己的健康是不是也得關注一下?

這群人,看著光鮮,其實每一天都如履薄冰,這就是一線城市100萬年收入家庭的真實寫照,頂多日記里跟別人吹吹牛逼,但實際也就是剛脫貧的水平。

1.

時間倒回80年,胡適要是說出這樣的話,他一定會被狂diss。

當時的1塊銀元,購買力相當於現在人民幣100-200元。胡適剛任北大文學院院長時,購置了一輛小汽車,耗資500塊銀元,據說就相當於他一個月的工資。月薪500,年入6000元的胡適老師,放在現代也差不多相當於年薪100萬了。

之前的1914年,北京政府公布的《教育部直轄專門以上學校職員薪俸暫行規程》規定了專科及大學學校的職員工資收入:大學校長月薪是400元,專任教員月薪280-180元。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教師的工資還有所提升。1919年,陳獨秀任北大文科的「學長」時,月薪300元,李大釗任圖書館主任,月薪120元。

陳獨秀、胡適等北大教授合影

那麼,以當時的房價和物價水平來看,胡適們在北京究竟算是哪一級呢?

據資料分析,20年代北京標準的「四口之家,每月12銀元伙食費,足可維持小康水平」。那住呢?當時的北京,平房每間月租大約7元。魯迅曾經租住過的磚塔衚衕61號,3間正房月租金8元,他租的是相對便宜的瓦房。而當時很多高校為了競爭人才,還會為教授分配住宅,條件頗好,例如聞一多、俞平伯等人居住的清華新南院,是30棟新建的西式磚房,每位教授一棟,不但各有一個花木蔥蘢的小院,還有書房、卧室、餐廳、會客廳、浴室、儲藏室等大小14個房間,電話、熱水等生活用具一應俱全。

再來說說大家關心的買房問題。魯迅曾在阜成門西三條衚衕買下一座比較高級的四合院(今為魯迅故居),包括好幾間房屋和一個小花園,當時售價為1000元。按他當時的工資,省吃儉用一點的話,3到5年就能拿下。而一座普通的四合院當時的售價僅200元。這樣看來,難怪魯迅在北京時,燒錢的嗜好頗多,比如下館子吃酒席、看戲看電影、泡中央公園和北海茶座、逛琉璃廠買書籍碑帖文物……

這個消費水平,對於真正處於脫貧線的普通北京市民來說,雖然不及政府高官、銀行買辦那麼頂級的奢侈,但也是可望不可及的中產家庭。

民國政府尤其重視對教育的投入,高校教師教職工的收入在當時北京居民的收入中,屬於中等偏上。尤其是大學的校長和教授,可以算得上是中產階級中的高收入者。相比之下,搖煤球工月工資僅8元,手工業者、木匠、人力車夫等工人,每月月薪大約12-18元,低級警察月薪13-16元,醫院護士月薪約15元,電力公司職員月薪約17元,甚至一個縣長每月工資也僅有20元。

而按照《1918年北京社會狀況調查》所記載,20年代初,一個四五口人的勞動家庭(父母加兩三個孩子,或老少三代)每年伙食費為132.4銀元,也即每月11銀元可以勉強維持日常生活。這還不包括住房、穿衣和治病費用。所以,民國時,一個家庭的貧困線定為每月收入10銀元以下。和「年入百萬」的大學教授們比起來,可以說是一個地上,一個天上了。

2.

再往前個幾十年,終生貧困幾乎就是平民的代名詞。

以清朝中晚期為例,大米的價格大約每升為7-9文,麵粉1斤約20文。1升米按現在約重1.25斤。假如每人每月即使吃20斤左右的糧食,一人一月至少要花200文。順治至乾隆年間,銀1兩折算1000文,嘉慶道光年間銀兩折錢1200文。也就是說,每人每年光是靠糧食果腹,至少也要花2兩4文錢。

而作為大部分從事農業生產的清朝人民來說,光是這糊口的2兩4文錢口糧,也幾乎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據清朝檔案的記載,乾隆、嘉慶時期,農業短工每天掙10文錢左右,最低每月130文錢。就算北京的農忙季節有6個月,短工們奮鬥半年賺的錢甚至還不能滿足自己半年的溫飽。長工就要好得多,一年大約能掙2500文,勉強能吃飽。但如果要養父母、娶老婆,不做點別的活計賺外快,幾乎就別指望了。普通自耕農,比如一對夫婦和兩個孩子的四口之家,耕種約15畝田地,每年能夠獲得約22兩的盈利。但扣除一系列田稅、房稅、糧稅……剩下的可想而知。

所以本來抱著朝聖富饒繁華中國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北京以後才發現,人民儘是瘦弱不堪,衣衫襤褸,住房簡陋……觸目所及都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有學者計算,在康乾時期,普通的四口平民之家要脫貧奔小康,年收入至少要保持32兩銀子。光是靠種地要想達到脫貧線,困難程度遠高於現代外地人想來北京買房。

有窮的,當然就有富裕的。

《大清會典》卷二一「文職官之俸」條:「一品歲支銀180兩,二品150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兩有奇,從九品、未入流31兩有奇」。

這只是基本工資,稱為「正俸」,中央機關和京城地方官員還有個特殊福利,就是在基本工資之外加發同樣數目的津貼,稱「恩俸」,此外「每正俸銀一兩兼支米一斛,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加倍支給」,稱「俸米」,三者相加,就是清朝公務員的工資了。再加上清朝出了名的貪污腐敗,最著名的一起——和珅老師被賜死後,8億銀子上交國家,政府一下子多了15年的財政收入。

3.

但相比於明朝,清朝官員還是要偷著笑了,畢竟,回到明朝,公務員只怕也未必能「脫貧」。

一個九品基層官員的俸祿是一個月五石米,這個月薪在朱棣定了俸祿標準200年來,一分錢也沒漲過。明朝政府也是很接地氣,發薪直接給大米。所以九品的幹部們在留下口糧之後,要想置辦別的物件,就要自己扛糧食去市場賣錢。按照萬曆年間的米價,一石米的售價大約0.6兩銀子,一個九品官每月大約可以換來現金2-3兩。

明朝的物價還算比較穩定,《金瓶梅》中有記載,二兩銀子一共可以買半口活豬、半隻羊、兩三壇酒再加上一些香燭。就算少吃點肉,二兩銀還要用在住宿和各種生活開銷,加上一個最普遍的平凡人家,少說也得有四五口人,多的甚至十幾口人,兄弟娶親、姐妹陪嫁,父母養老、孩子上學……哪都要錢。

更別說買房了,比如崇禎十三年,北京正陽門大街居民傅某賣房,一座小型四合院,兩間南房、兩間北房、一間廂房,賣價雖只有33兩,但對於一個九品官員來說,實在也是捉襟見肘。

哪怕是一些個人能力出眾的官員,比如清廉的海瑞大人,雖然終其大半生終於掙出了買房錢,最終也沒能在京城購置房產,只是在杭州郊區的淳安買了一套小院。可惜不知道海瑞大人當時心中,究竟是終於買上了房的欣喜,還是沒能實現在京城「脫貧」的焦慮。

原創不易

您的打賞是最好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有營養 的精彩文章:

看了《風箏》才知道,原來國民黨還有這樣樸實的女特工
這個男人很狂,覺得兩千年的古人都不如自己

TAG:談資有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