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你自己,是去往快樂的通關密鑰

愛你自己,是去往快樂的通關密鑰

你也許聽過無數次「愛你自己」這句話,我也是。聽了這麼多年,也沒懂得它的真正含義。我們從小到大,聽了很多道理,很多前人的經驗和智慧,但當我們還沒準備好時,我們就像是還沒破繭的蝴蝶,還是繭里的毛毛蟲。這葯潑上去被繭擋了個乾淨,毫無效果。只有當我們靠著自身的努力破繭而出,才能真正吸收這些有益的東西。疼痛是必須經歷的,經驗造就由內向外的成長。而我最近的最關鍵的成長就來自這句話:愛你自己。

一個人不愛自己,意味著他無法善待自己,批評、攻擊、損辱自己。不善待自己的原因有很多種,一般情況下常見的原因是童年時未被善待,研究發現,童年被虐待的人長大後大多數都有暴力傾向,那些性侵兒童的人,也幾乎都是童年被性侵過的人。這也印證了那句話: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方式,正是他曾被對待的方式。而不止對待他人,他也如此對待自己。以上說的是兩種顯見的例子,更隱蔽卻極為普遍的是:童年被過度批評。幼年時期是人類最脆弱的時期,需要撫養者提供避所和食物才能存活,他的安全感幾乎都來自撫養者,如果撫養者未給予足夠的「無條件的愛」,他就會處於一種隨時感到不安全的狀態,緊張地尋求能夠讓他得到「愛」的條件,做事考慮的不是自己是否感興趣,是否快樂,而是看向結果是否能讓撫養者滿意,進而得到他們有條件的愛。這樣的不安全感幾乎是持續一生的,當然人可以通過意識到這一點予以改變,但這確實很難。在此處解釋下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簡單例子,現在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在考試中成績好了就溫柔憐愛,在成績差時就百般指責,孩子判斷父母是否愛他的標準就是他們的態度,他還沒學習到背後的含義,例如父母是為了他將來好等等,在他稚嫩的世界裡,直接態度就是一切。成績差時的過度批評,是一種摧毀性的行為,造成他安全世界的崩塌,他堅定地認為,只有我成績好,父母才愛我,這都是有條件的,我需要不斷地滿足他們的願望,於是,悲慘的取悅型人格形成了。取悅型人格行為的一切出發點全來自外界,我的行為是否能令別人滿意,我要怎麼做才能得到別人的愛,他從不從自我出發,所以,取悅型人格根本上是無法快樂的。

另外一點,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對待他人的方式,也是他對待自己的方式。對自我要求高的人,對他人要求也高,對自己沒什麼要求的人,對他人也沒什麼要求,活得比較輕鬆。我們總是「施己於人」,對於別人的作為,我們會設想自己在此種情境下如何反應,進而把自己的反應投射到對方身上。例如一個人在街上幫助一位暈倒的老人,正常人會覺得這個人很善良,有愛心,但有極少數的人會說,假惺惺的作秀罷了。分析他們的心理你會發現他們是如何得出結論的:他們把自己處於同樣情況下的反應投射到了對方身上,認為自己做不到,別人固然也做不到,故而那是假惺惺的。這種「施己於人」嚴重地影響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的他的人際關係。

而一個人的人際關係極大地影響著他的快樂指數。對自己充滿暴力的人,也同樣對待別人,不去理解和包容,也相應地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和包容,在他處於困苦境地時,沒有外界的心理支持,很難好起來。快樂分享時翻倍,悲傷分享時減半,人際關係對我們的幸福影響非常大,不管再怎麼習慣孤獨的人,也需要理解。

當然,從愛自己到達快樂這個點,途徑不止是良好的人際關係,還表現在愛自己,尊重自己可以幫助自我價值的實現。一個人赤條條地來到世界上,懵懵懂懂地被灌輸著各種價值觀,在辨別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也都先湊合用著,通過後天的學習和思考,漸漸形成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而要形成牢固的價值觀,就意味著它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是從自我出發的,而不是從遙遠的外界借來的。首先你要有個自己,尊重自己,進而對自己的觀念,評判有種確信,一個不相信自己的人,他的行為從根上沒有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核心驅動力,只是對外界的追隨。今天這個權威說做某事是對的,他就去做,明天那個權威說做什麼對他好,他就去做,隨波逐流,是一種思想上的懶惰。這偷懶是有代價的,他無法相信自己的判斷,這些沒有根基的行為,讓他時刻都感到迷茫。如果把生活比作兒童樂園裡的旋轉盤,世界在中心,你站在邊上,你要抓得很緊才能不被旋轉的向心力甩出去,累吧。但如果你換個方式,自己做那個中心,讓世界圍著你轉,你就時刻是平靜的,而只有在平靜中,人才能真正地感到快樂,一種不虛假,非替代的快樂。

世界變幻無窮,但只要你找到自己,愛自己,尊重自己,這安穩的心就可以平靜看看世界,體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從中翻找出一些快樂的成分,漫步向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晨思與暮想 的精彩文章:

TAG:晨思與暮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