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博物館4月8日開館 美院開啟「三足鼎立」時代

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博物館4月8日開館 美院開啟「三足鼎立」時代

2018年4月8日,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博物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即將向民眾開放。

這座博物館位於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東南一角,佔地1.68萬平方米,從2012年開始設計、籌劃建造,2018年1月正式竣工,歷時7年。

它的設計師,是普利茲克獎(有「建築界諾貝爾」之稱)得主、葡萄牙著名建築師阿爾瓦羅·西扎。從此以後,中國美院3位世界級建築師「三足鼎立」的姿態正式形成——在王澍的「水岸山居」、隈研吾的民藝博物館之後,西扎的設計博物館與另兩者呈現「對話」之勢。

從某種意義而言,它是建築亦是雕塑。準確地說,它共3.5層,其中的0.5層指的是一夾層——被巧妙構築成連接上下與內外的摺疊通道——與其他空間一起,巧妙地隱入整體空間。西扎以富於創造力的變形方法和對建築各元素嫻熟的運用把控,對三角形平面和建築形式進行了一系列幾何性調整。

西扎非常尊重環境,他總是把自己的建築謙虛地融在周圍環境中設計中。他經常通過基地四周原有房屋輪廓來確定自己建築的輪廓線,並以城市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參照原有建築形態和建築風格來尋找潛在的城市肌理和空間秩序,並貫穿於設計的始終。

如果脫離開城市環境來看西扎的建築,將難以理解他的建築的外形、平面等等。但是當把它放入環境中後,你會發現這建築彷彿早就存在與那個地方,並且與周圍的每件東西都有著關聯。

西扎建築的主要特徵是重視與地方文脈的結合、重視建築與環境的統一、重視空間的變化、重視目光的利用。同時建築與環境的統一在西扎建築作品與創作思想中是非常突出的一個特徵。這座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的建造初衷,是用於以「包豪斯為核心的西方現代設計系列收藏」的保存、展示與研究。

整座設計館放在美院黑白灰風格的校區里,磚紅色外牆顯得十分惹眼。袁由敏館長告訴我們:用來鋪牆的印度紅砂岩,是從印度經過海運再經過空運,「這種石料的特點,就是看上去很相似,其實仔細看,每一塊的肌理、顏色深淺都不一樣,而且它吸了雨水之後的顏色跟天晴時的顏色,也是不一樣的」。

走進設計館內部,入口處2米多的層高,與大廳中央挑高7米的空間,形成了鮮明對比,給人一種先抑後揚的感覺。建築頂部還使用了透光的玻璃,「希望陽光好的時候,能讓自然光線灑進來」,如果你留心看的話,會發現設計館內牆面上安裝的燈,由幾塊平面組合在一起,十分簡單,燈泡也隱去了「身影」,只有光線通過反射、散射,照亮在牆面上。西扎有一句名言:我希望我的建築里要有光,但沒有燈。

西扎最早是於20世紀60年代,以他所設計的勒薩德帕梅拉游泳池(Le?aSwimming Pools)和博阿·諾瓦茶室(Boa Nova Tea House)進入大家的視野,隨後他的作品便留下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建築包含抗地球引力的1998年世界博覽會葡萄牙館;於2014年榮獲密斯克朗樓美洲獎項(MiesCrown Hall Americas Prize,簡稱MCHAP)的巴西 Funda??o Iberê Camargo博物館;在2012年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西扎不僅為活動設計了展館,並且榮獲了雙年展所頒發的終生成就金獅獎。

最後用著名建築評論家威廉·柯梯斯(William Curtis)的評論來總結也許恰當不過:「西扎最好的建築其實不是真正的建築,它們是嵌入當地文脈中的光與空間的容器。」

來源:ECGB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築根據ArchDaily、雅昌藝術網整理,圖片來自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網站

=====================

《建築技藝》近期活動:

=====================

《建築技藝》代理產品:

產品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築技藝》雜誌 的精彩文章:

世界第一高樓將於2019年完工,高度超過1000米
從設計到建造,建築師是怎麼做的?

TAG:《建築技藝》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