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作業+叨叨我的育兒經

做作業+叨叨我的育兒經

當媽之前,覺得有孩子就是家裡多一口人吃喝拉撒,玩玩鬧鬧,一起生活。當媽之後,發現自己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育兒這件事——吃喝拉撒,怎麼才科學;玩玩鬧鬧,怎麼才能開發智力;一起生活,怎麼才能讓她體會到我無條件的愛和關懷。這裡面,學問大了。

這兩天買了陳忻老師的課,決定好好學習,今天收到第一個預習帖,自己簡單在筆記本上寫了寫,發現要說的東西太多,就記錄在公號里吧,也當是讓大家監督我學習打卡了。

老師的問題如下:

1. 什麼是發展?兒童的發展包括哪些方面?這些方面互相是什麼關係?

2。 網上有些文章說,「6歲以前不要進行智力方面的教育,而應該專註身體的成長」,有的文章說,「孩子出生後的頭六年,是發展情緒的重要時間,一般先發展情緒,再發展認知」,還有的文章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大家請思考一下,這些說法,對還是不對?

3. 你認為兒童發展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我們將學習和運用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Bronfenbrenner)。

4. 現在大家都很焦慮,你認為,我們究竟為什麼焦慮

我的回答如下:

a 結合我google的發展的定義,孩子的發展就是身體從小長大,頭腦以及發展的各個方面(這個是第二個小問題,下面我會回答)簡單到複雜,低級到高級的不斷演變。

b 兒童的發展包括身體的發展(這裡面包括比如人體physically由小到大,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的發展,大腦的發育,感官和感知的發展),認知的發展(包括語言的發展),情感以及社交能力的發展。

c 這些方面的發展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促進的。

網上的這些說法都有些片面。「6歲前不進行智力方面的教育」,逗我呢,蒙台梭利開發的那些東西都是廢柴嗎。當然不是說6歲前就開始做智力開發的題,搞研究搞奧數,而是從兒童發展的多方面下手,間接的促進「智力」的開發。單從精細運動一個方面說,小花花比起同齡人精細運動算好的,但追溯到上面兩代家裡我也找不出來個動手能力很強的,為什麼她會好,因為從小手上的運動鍛煉的多,手眼協調鍛煉的多,我相信這個基礎奠定的不僅僅是以後她可以做個好的木工,裁縫工或者是別的什麼工,而是對思維甚至社交都會有幫助的。「先發展情緒,再發展認知」,估計沒有一定的認知,就不會有多種的情緒吧。「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複印機」,我承認父母的言行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甚至父母常說的話是孩子先學會的話,但是孩子的發展也會受到除了父母以外的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兒童的發展受到家庭,主要是父母或者其他的主要照料人,以及兄弟姐妹的影響,經常接觸的同學老師,以及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的影響。這個答案是谷歌了布郎芬布倫納發展心理學生態系統理論以後說的,捂臉。我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覺得小夥伴的作用還是挺大的。我覺得我以後還是會很看重小花花根什麼樣的人交朋友的。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跑到國外還是看重校區,要買學區房。其實紐西蘭的學校打分看的僅僅是學區內家庭的經濟水平,不代表學習的教學質量,升學率等,但是經濟狀況好一些的家庭,孩子有很嚴重的行為問題的幾率還是少一些。

說到焦慮,我真的有一肚子的話想說。總結了一下,我的焦慮分為兩部分,一是小花花嚴重影響我的生活的時候,二就是恨鐵不成鋼的時候。我的焦慮都是實實在在可以舉出例子來的,比如當小花花上游泳課拒絕游泳拒絕潛水連坐在板子上都拒絕只肯抱著我脖子的時候,我焦慮,明明從6個月就開始學游泳,明明之前很喜歡游泳課的,怎麼換個地方就不行了呢,潛水動作多一點吧,之前也不是不會啊;當帶小花花去公園或者有遊樂設施的地方玩,也是抱著我的脖子不下來的時候,我焦慮,老娘我累也就算了,為毛別的孩子都勇敢大膽玩的開開心心,你就這麼「慫」呢,是我哪裡做的不好讓你缺乏安全感了嗎;當我辛辛苦苦絞盡腦汁的做個營養愛心飯出來的時候,偶爾人家就是不吃不吃,並且現在大部分時間都是餵食,自己拒絕吃的時候,我焦慮;4-9個月的時候睡覺不好,夜醒無數次的時候,我焦慮。其實這些就是我焦慮的全部,並不是很多。寫下來以後我發現,我焦慮的成分,有擔心她吃不好營養跟不上,也有對我自己辛苦付出得不到認可的鬱悶,但當我看到她的生長曲線一直維持在身高75%體重85%也就不那麼焦慮了,至於不要自己吃飯,只要我能確認她可以自己吃,上幼兒園沒有問題,只是在家撒嬌,我也就不焦慮了,畢竟能任性寵溺你的時間又有幾年呢;當我在她9個月的時候進行了睡眠訓練從此不能說夜夜好眠至少偶爾夜醒能在我接受的範圍之內了,我也就不焦慮了。目前前兩個焦慮是我還沒有解決的,以至於我的心情是隨著小花花在游泳課和遊樂場的表現起伏不定的。關鍵在於,我自認為給了她全部的愛和全情的陪伴,她卻沒有表現出我認為應該有的安全感。也許是有的時候我還是太著急,希望甚至強迫她做到一些她沒有準備好的事情。我也一直在找答案。最近在讀《魔法歲月——0-6歲孩子的精神世界》,第一章舉了一個例子,一對夫婦堅持在各個方面科學育兒,但是孩子還是表現出恐懼,排斥妹妹的到來等,這說明沒有任何養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完全體驗不到焦慮。很多事情是孩子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如果了解了孩子的發展,每個階段的特點,也許我們也就沒有那麼焦慮了,陪孩子度過這個階段就好了。如果我們過於焦慮,反而會給孩子更多壓力,可能會造成心理上的陰影也說不定。正如我媽有時問我,小花花搶玩具,有時打人,你就不焦慮嗎?我還真是不焦慮,因為我知道她還沒有很好的建立物權意識,有時她打人只是因為還不會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高興的時候不會表達,東西被搶走不知道怎麼解決,這時候我不會吼她,更不會給她貼上脾氣臭,護東西等的標籤,而是平靜的告訴她應該怎麼做就好了。

綜上所述,學的更多,是為了了解的更多,為了真正的站在孩子角度考慮,換位思考,了解孩子的發展特點,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的焦慮,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卻沒有回報。也許學完以後我會發現,養育孩子就像我有孩子之前想像的那樣,多一口人吃喝拉撒睡,多一個人玩玩鬧鬧,我們跟孩子只是一起陪伴著走一段路,只是我會努力,讓你因為我的陪伴而更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 的精彩文章:

如果家長明白這些道理,育兒之路就會順遂很多
賈靜雯出新書暢談育兒經驗與粉絲分享

TAG: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