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其實有三個都城你知道嗎?其中一個你一定不知道

明朝其實有三個都城你知道嗎?其中一個你一定不知道

明朝首都——順天府北京

靖難之役後的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 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京 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京;被強令遷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明成祖朱棣

永樂四年,下詔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

永樂七年,明成祖以北京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證明明成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永樂八年,親征回師後,明成祖下令開會 通河,打通南北漕運。永樂十三年完工,從此北京所需物資可以通過相對經濟地運輸。

永樂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京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次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動工。

永樂遷都北京

永樂十八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而規模更勝一籌。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虛設了沒有太多實權的 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


明朝留都——應天府南京

應天府

應天府,或稱京師,是南京在明朝時期的名稱,為明朝前期首都,後永樂時期遷都順天府,應天府作為留都。

明應天府城牆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親自帶兵分三路用十天時間攻破集慶路(今南京),並改名應天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以南京為國都,是為明朝京師。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稱京師,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北遷,以北京為京師,恢復南京之名,作為留都。

南京明故宮遺址

明朝中都——鳳陽

明中都鳳陽

今安徽省鳳陽縣,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定都鳳陽,鳳陽始稱中都,明後即稱作明中都。中都有中天而立之都之意,明朝三都即中都鳳陽,南都應天,北都順天。中都建有內、中、外三道城,嚴格遵循傳統的對稱原則,著重突出的是中軸線上宮闕的建築布局。

洪武二年八月,全國統一,朱元璋召集諸老臣,議論建都之地。明太祖聽了大臣們關於在長安、洛陽、汴梁、北平等地建都的意見後,認為「所言皆善,唯時不同耳」,隨後提出「臨濠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為中都,何如?」朝臣多是淮西人,都願意衣錦還鄉,「皆稱善。」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詔以臨濠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後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意,改臨濠府為中立府,又因中都宮闕建在鳳凰山之陽,故改作鳳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易中則 的精彩文章:

一種可怕的武器,可以毀滅整個太陽系
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如果沒有這件事滿清絕對不可能入關

TAG:木易中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