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劉力紅老師生動解讀「醫為仁術」

劉力紅老師生動解讀「醫為仁術」

導讀

本文是劉力紅老師講座的輯錄,風格和《思考中醫》一樣,緩緩流淌,娓娓道來,循序漸進地談了醫為仁術的意思,一氣讀完,很受感染。中國的傳統文化關注的是人,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質量,即便再忙,也推薦您好好讀完,分享給您的家人朋友,讓好文章的正能量,福澤更多的人。







中醫——尚禮的醫學




通過跟師和長期的思考,近年我提出了「中醫是尚禮的醫學」的觀念。這個觀念不是我創造的,孫思邈在他的著述里已講到「上醫以德治國,中醫以禮齊人,下醫以刑治病」。中醫學作為一門醫學,療效是硬道理。中醫不僅要近期療效,更要遠期療效,這就要對「醫」有一個長遠的考慮,有一個深入的認知。



一、醫為仁術




什麼最能體現中醫的理念、精神和文化?我認為是「醫為仁術」。「醫為仁術」這個提法大家都很熟悉,但,正因為太熟悉了,反而容易忽視它的意義。這些年我對這個提法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發現它是我們能夠從理念、精神、文化這三要素去認識中醫的重要門徑。




我們經常講中國文化的四大元素,是儒釋道醫。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醫緊接其後,可見醫之重要。所以,儒釋道醫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若從這個角度看醫,那醫就不孤立了。

我們經常講「中醫是生長在中國文化土壤里的瑰寶」,那麼這個土壤是什麼呢?就是儒釋道。

所以,中國文化之間要貫通起來,真正地貫通後,理念、精神與文化這三要素自然具足。



儒家以「仁」為本。《論語》開篇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之後緊接著就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一旦有了這個「本」,儒家的道統就建立起來了。那麼這個道統走的是什麼線路呢?走的是孝悌這條線,由孝悌而忠信而仁義,最後達到「仁者愛人」。這是「仁」在儒家的地位。




「仁」在佛教的意義,我們可以通過佛的名號了解,「佛」在梵語里叫「Buddha」,是覺悟的意思。佛有很多名字,而釋迦佛一個很形象的稱謂叫「能仁」。「能仁」是佛!當然這個「能」是根本的「能」。由「能仁」這個稱謂可知,佛教認為,人性最根本的「能」之一就是「仁」(另一個根本的能是智慧),如果人性中這個根本的「能」全面地展現開來,那就意味著成佛。而仁的另一種表達便是慈悲,為什麼所有成佛的人都很慈悲?就因為他的根本是仁。




道家對「仁」的認識似乎有一點奇怪,道家經常不以仁為仁,如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道廢有仁義」,是不是老子不講仁呢?非也。不是老子不講仁,而是不以仁為仁,不執著仁。為什麼不執著?因為這是道的本體、道的本懷,道之外沒有仁,所以你在道外去尋仁,實際上已經離道十萬八千里了,他講的實質是這個,實際上跟佛教講能仁是極其一致的。




醫怎麼看待仁?我們從「醫為仁術」這個提法就能大致體味到仁與醫的關係。

「醫為仁術」,學中醫一定要對其有根本的認識,否則為醫是很困難的。




「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太公的這個定義把仁的內涵很巧妙地勾勒出來了。我們看「仁」的造字,左邊是一個單人旁,右邊是齊頭的兩橫。

右邊的這兩橫,上一橫表天,下一橫表地,左邊的單人旁表人。




所以,仁的造字已然涵括了天地人的要素,也就是三才的要素。

我們中醫是研究什麼的?如果說中醫有一個範疇,那就是三才,就是天地人!

《內經》講:「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乃可以長久。」大家想想看,這不就是仁嗎?不就是仁的造字所現嗎?




「天有時」,天給我們的是什麼?太陽的東升西降,月亮的陰晴圓缺,天體的運行帶來時間的變化,帶來四氣的變化,帶來寒熱溫涼的變化,這就叫天有時,時是天的一個要素。




地呢?有財,具足財富。因為萬物都生長在大地上。




那麼人呢?人處於天地之間,人能否享用到天時地財?那就要看能否與之相共了。



太公對仁的定義,充分揭示了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天地人之間的相共相和。人必須跟天地相共相和,才能得到天時地財的養育,才會感受到天地的恩德和眷顧,這個就叫做仁。天地每一剎那都在給予我們,而我們卻渾然不知。




前段時間我在思考「感恩」這兩個字,感到非常地震撼。感是什麼?感是感應、感知、感通,傳統文化非常強調這個「感」,我們看《易經?繫辭》對易的定義:「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道。」

聖人告訴我們,對於天下之道、天下的學問,我們透過什麼方式才能知道?通過感通。這是做傳統學問的關鍵。不知感通,上不了路!




那什麼是感恩?對於天地的恩德,我們首先要能感知到、感受到、感覺到,這叫做感,這是最大的感,但芸芸眾生有幾人能感知到天地給我們的恩德?知感恩者仁也。我們必須跟天地有這份感,才能跟它相和,最後才能建立仁的次序,才能跨入醫的門檻。




此外,我剛剛講ren,大家可能分不清楚我是講人類的人還是仁愛的仁?但你有感恩心你就分得清楚,感通嘛!從語音上,我們分不清,因為人、仁是一個聲音。老子講,「聲音相和」,為什麼仁和人是同一個聲音,大家想過沒有?我這些年研究文字,覺得文字最大的奧秘在聲音里,而不在六書里。聲音為文字之本,六書為文字之末。何以故呢?



大家想想,人類開始用聲音來表達思想,多少年之後才有文字出現?我們追溯到文字的起源,最多不過八千年。在有文字出現之前,人類有太長的時間是用聲音在表達思想,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文字的聲音,尤其是同聲同音字,這是奧妙中的奧妙。




為什麼人類的人和仁義的仁同音?這就意味著二者的必然聯繫。仁者人也,人者仁也。所以,我們作為立於天地之間的這個人,你必須是懂得仁的,你必須是能夠跟天地感通的。

人能夠與天地共,你才符合人的基本條件。

聖人造字,把兩個不同的字放在一個聲音裡面,必有其甚深的法義隱含其中。

仁與人的聲音相和,實際上已經揭示了仁是人的本能。為什麼說醫為仁術呢?因為醫就是去認識這個本能、去體察這個本能。




中醫所要做的事情不就是這樣嗎?細細品味,確實是這樣。所謂中醫就是去認識、體察人的這一本能,而人的健康(或康健)就是具足這一本能。如果違此或者失此本能,就是疾病。

據此,我對醫作出了以下的定義:察知違失本能(仁)之所在而調之,使恢複本能(仁)者,即為醫也。故曰:醫為仁術。





醫何以為仁術?它是這樣一個路線。不僅是從道德層面講,醫要有父母心,這當然是必須的,而這個父母心亦另有深意,父母心就是天地心,就是仁!失卻此心,必然患病。醫的責任、醫的功用就是去體察、去認知他如何違失此心,並使之恢復,這就叫做醫。醫為仁術,是在這個層面安立才堪稱仁術,否則,只能說這是一個道德的口號,而不具有學術內涵。如果我們由此深入思考,那醫為仁術就具有深廣的學術空間,它就真正體現了理念、精神、文化這三要素。



二、達成仁的路徑




我在思考用「達成」一詞是否妥當,因為我們前面講仁是人性的本能,人性的本能不是造作出來的東西,所以也許用「回歸」會更貼切一些?達成仁,或者說回歸仁、回歸本體,對此儒家是什麼樣的路徑呢?




1.克己復禮為仁



《論語》第十二篇「顏淵」中有一段精彩問答。顏淵問夫子:「何為仁?」夫子沒有直接答覆,繞了個彎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這個解答不像今天的名詞解釋,而只是給出了一個到達仁的路徑「克己復禮」!這也告訴我們,仁是很難用邏輯語言去表述的。




又比如「仁者愛人」,意思是當你成為仁者後,你一定是愛人的,而這個愛人是無條件的。你對我好,我愛你,你對我不好,我也愛你;你品德好,我愛你,大家認為你人品很差,我還是愛你。當你成為仁、進入仁者的境界,你散發出來的就是這種愛人的氣息。也就是說,你只要按照克己復禮去做,慢慢就能夠體味到那個仁。




由此可見,

回歸仁的路徑是什麼?就是一個「禮」

。那實現禮的路徑又是什麼?是「克己」。透過克己來複禮,透過復禮我們去知仁、去見仁、去體仁。由探討醫為仁術,推演到探討克己復禮,這個邏輯關係就這樣呈現出來了,學問也就是這樣層層深入的。




2.禮的旨歸和作用



中國是禮儀之邦,尤其儒家,非常強調禮,六經中專門有一部《禮經》。「禮」講的是什麼,禮的旨歸和作用是什麼?我們透過《論語》《禮記》可以大致作一個歸納,禮實際講的是規矩、次序。那麼規矩和次序,又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呢?是為了實現一!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先看看軍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歌中有這樣一句「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可以看作是軍隊的禮,是每一位軍人都必須遵從的規矩和次序。




這個規矩、次序、這個禮是為了實現什麼?是為了實現步調一致、萬眾一心。所以,我們的禮、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實現一,我們要有這個認識。




禮的旨歸是為了實現一,而一又是什麼的根本呢?是整體性的根本!

亦即中醫兩大特徵之一的整體觀念的根本。一的現代表述是一致性,因為只有一致才有可能整體。所以,禮實際上是為了實現整體性。為什麼說中醫是尚禮的醫學?至此,大家應該略有領受。




近年我讀了歐文?拉茲洛的一本書,印象很深,作者曾經兩次被提名諾貝爾獎。他的這本書叫《全球腦的量子躍遷》,我很希望大家讀一讀。這本書的很多內容我雖然也沒讀懂,但對於它對一的表述、一致性的表述,卻感到非常讚歎。一致性是現代科學領域的頂級觀念,由於量子之間的干涉或纏繞,導致量子之間存在不可思議的一致性,而由量子的一致性,就帶來了一切領域的一致性。




這裡介紹幾個一致性的案例。第一個例子(摘自《全球腦的量子躍遷》。下同),現代科學解釋宇宙的生成是大爆炸理論,大爆炸之後,宇宙極速地膨脹,「若宇宙早期膨脹速率比正常小十億分之一,則宇宙將幾乎瞬間大瓦解;若速率快於十億分之一,它會因為太快而最後只生成稀薄冰冷的氣體」。膨脹速率快或慢十億分之一,宇宙就沒有辦法誕生,只有不快不慢恰到好處,宇宙才能夠誕生。

為什麼宇宙早期的膨脹速率能夠這樣不快不慢?唯一的解釋就是它存在一致性。




第二個例子是電磁場。我們知道宇宙之間有四個力,強力、弱力、電磁力、重力。「如電磁場和重力場之間力略有差別,也會阻止熱而穩定的恆星,如太陽的存在,也因此阻止了可養育生命的地球上生物的進化過程」。

電磁力和重力不能有略微的差別,若稍有差別,恆星就無法構建,為什麼能如此精準,唯一的解釋還是一致性。




再看生物圈。生物圈中的一致性亦即有機體內量子的一致性,是保證其進化和生存的根本。例1:「若沒有通過量子的一致性產生的波形能量轉移,就不會有讓這個地球上生命開始的高效的光合作用:地球上將不會存在生命!」例2:「人體由1014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每秒發生一萬次生物電化學反應。所有這些都要求及時可靠的緊密聯繫。另外,每一夜會有1012個細胞死亡,並有數目大致相等的細胞來替換它們。有機體內數目如此龐大的細胞的完美協作和它們複雜的電磁與化學信號,僅靠物理和化學作用機制是難以詮釋的。」唯一的解釋仍然是它們存在一致性。




生物有機體的一致性包括內在一致性和外在一致性。

內在一致性的水平決定器官的健康水平,這不就等於告訴我們,整體性的水平決定機體健康的水平!

如果一致性遭到破壞,變成非一致了,疾病便會隨之而生。而內在非一致性極端的例子就是腫瘤!腫瘤為什麼會產生?

腫瘤就是一群異化的細胞。它的細胞分裂已經脫離了機體的一致性、整體性,這就是腫瘤。




外在一致性

,是有機生物體跟外在的環境,包括自然、社會、家庭、工作等的關聯方式,這實際上

就是講人與天地、人與社會的關係

。所以,中醫的整體性不單講人自身是一個整體,它更強調人與天地與社會是一個整體。




內外一致性之間的關係,是內外相互聯繫、相互增強,和則共和、壞則共壞,這是現代科學最前沿的認識,由此不難發現,它與傳統中醫的整體觀念完全契合。




以上我們談到了一致性在宇宙生物圈中的體現,其實在社會形態中亦是如此。過去的皇帝都稱天子,天子即天的兒子,子承父志,子不能有違父志,所以天子就意味著皇帝必須跟天是一致的;天子之下有大臣(諸侯),臣跟君是什麼關係?臣必須跟君王保持一致;諸侯(臣)之下有大夫,而大夫又要跟諸侯保持一致,以此類推,以至於民。如此一來,上下就一致了,這就是整體性,就是天道。




周代之所以歷經了八百年,跟它的社會形態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或整體性是有關聯的。因為孔子崇奉的周禮便是從這裡開始的。反之,若天子不能真正體察天意,上行下效,那諸侯就開始跟天子不一致了,就會出現諸侯割據。諸侯如此,大夫隨行,所以在孔子生長的魯國,出現了三家大夫專權進而天下大亂的局面。




為什麼學中醫也要關注歷史社會?因為人與社會的健康都離不開一致性(整體性)。

《素問?靈蘭秘典論》之所以要將臟腑官能化、社會化,目的亦在於此。




通過上述討論,我們知道宇宙和自然的特徵是一致性,拉茲洛也在書中講到:在宇宙和生物圈中,一般沒有什麼能持續地、有目的地阻擋一致性。這個重要的觀念清楚地告知我們,自然會不會有非一致,會不會有災害?會有!但它沒有持續地、有目的性地非一致,非一致極其短暫和局部,它能夠很快地進行調整。




而人類就不一樣了,因為唯獨人類能夠持續性地、有目的地阻擋一致性,可以說人類的特徵就是非一致性。我們看歷朝歷代的更替,最後都是因為非一致性,我們再看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也是非一致性,是從個人利益出發的結果。




3.禮的迫切性




由於人類的非一致性、破壞整體性的特徵,禮就顯得十分迫切了。

如前所述,禮的旨歸和作用就是一致性,那麼,一致性的結果是什麼?孔子在《禮運》中講:「夫禮者,先王以存天之道,以制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由此可見,孔子視禮如生死。




「存天之道」,天道,我們講是宇宙自然之道,它是一致性的。人之情如何?人類的特徵是非一致性,所以人之情也是非一致性。

孔子在這裡將禮表述為「存天之道,以制人之情」,實際上就是要將非一致性轉為一致性,進而實現天人一致、天人合一、天人相應。

故云「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至此,我們方能明白為什麼孔子將「克己復禮」作為他最大的人生目標,因為生死攸關!




由前所述,人類的特徵是非一致性,那麼,

人類何以造就非一致性呢?這是因為人類的自我中心主義。

幾乎每個人都想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中心主義,亦即佛教所講執著自我的心。因為對自我的執著,每個人都想按自己的意願去作為,紛紛雜雜,何以形成整體?其結果一定是不符合禮,一定是非一致性!自我中心主義造就非一致性,

那恢復一致性的方法是什麼?就是「克己復禮」!




因此,克己之關鍵實際上就是自我中心主義的瓦解。只有瓦解了對自我的執著,克己才能實現,復禮才能實現,一致性才能實現,這是它的技術路線。




《禮記》對禮還有一個更平實的詮解:「夫禮者,自卑而尊人。」把自己放下來,尊重他人,這樣你我就一致了。若我高高在上,認為我的建議主張重要,你的不重要,這就各說各的,無法一致。所以,禮的要素是自卑而尊人,這個「自卑」不是消極地認為自不如人的「自卑」,而是放下自我,尊重他人,這是禮的關鍵。所以,克己的要素其實就是消融自我中心主義。因為只有自我中心主義消融了,我們才能做到「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道」。這是孔子克己復禮為仁的路線。




禮的作用還可以用另外一個字來說明,就是「和」。

恰如有子在《論語?學而》留下的名言:「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由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禮最尊貴的作用就是產生「和」,之所以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因為失之則失和,得之則得和。至此,禮的問題就自然轉到「和」上來了。




「和」雖司空見慣,但要給它確切的定義也並不容易,為保險起見,我們還是回到禮的系統里。《禮記?中庸》云:「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這裡給出了「和」的清晰定義——「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也就是說,和的要素是中節。




緊接著《中庸》對此作了進一步地呈現:「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

」讀過這段經文後,大家會不會感到納悶?何以喜怒哀樂之未發(中)能夠作為天下之大本?發而皆中節(和)能夠作為天下之大道?




過去幾年,我一直在思索,但不得其解。

區區一個情緒有那麼嚴重?

透過這些年的學習和體悟,感受到確實有那麼嚴重,它真是天下之大本!這裡的中,不是中間的中,而是不落兩邊、是根本、是真實的意思。為什麼中是天下的大本?本,就是原來的樣子,本來面目。那本來面目與「喜怒哀樂之未發」又有何關聯?每思及此,都會感慨《中庸》的偉大!




我們可以細細品味自己的情緒,往往都在喜怒哀樂之中,喜怒、哀樂是情緒的兩端,屬於極端的情緒。為什麼「喜怒哀樂之未發」就謂之「中」?

當處在極端的情緒時,我們是什麼樣的狀態?是遠離真實的狀態。

比如夫妻吵架,怒氣上來時,原本再好的夫妻,此刻亦變得一無是處。因為我們在情緒的控制下,遠離了本來面目,根本無法照見真實。




所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講的是人只有超越了情緒,不為情緒所主宰了,他才能夠回歸本來,才能夠照見真實。宗薩仁波切是當今公認的一位大師,他在談到情緒的問題時,深有感慨地說:「

一個人如果能夠不受情緒的干擾,那就沒有什麼不可能了。




而作為凡夫的我們,時刻都在情緒的干擾中,我們時刻都在兩端,執持端見,要麼對,要麼錯,要麼是,要麼非。因此,我們遠離了本來,時時都是情緒的奴僕,受情緒的控制。




大家不妨看一看「怒」的造字,上面是奴,下面是心。一個怒字便將我們發怒時的那種狀態和盤托出來了,當我們怒火中燒,心是怎麼樣的境況呢?是處在被奴役的境況,是做不了主的境況。此時此刻是怒在做主,是情緒在做主。中國文字的精妙,由此可見一斑。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是在本來面目上,是在本性如如不動的境界中,但要入這個世界,要談生命的現象,你還得動而起用,還得有喜怒哀樂,只不過這個喜怒哀樂必須得有一個度,這個度就是中節。「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和的要素就是中節。




中節也可以說是恰到好處,當然,恰到好處的例子很多,《素問?六節藏象論》講的「時立氣布」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比如2012年9月22日22時49分交秋分,秋分是一個(時)節,當秋分這個節到來,秋分的氣就要散播寰宇,這就叫時立氣布,就叫中節。




中節不僅指節氣的時立氣布,它實際上涵蓋了一切,比如我們今天這個講座,我們開始的時間是8:30,時間一到,王校長宣布開始,這就叫中節,就叫時立氣布,這就產生和了。如果時間到了,還沒開始,大家心裡會不會有怨氣?一有怨氣,不和便隨之而來。所以,只有中節才能產生和。




中節只有一種情況,就是恰到好處,就是時立氣布。而不中節就多種多樣了,但是歸根結底,亦不外乎兩類,第一類,還以秋分為例,秋分這個時還沒到,秋分的氣已經到來,這叫未至而至,又叫太過或有餘;第二類,秋分的時到了,秋分的氣還沒有來,這就叫至而未至,至而未至又稱不及(或不足)。




由此可知,

導致不中節的因素雖有千千萬,但概括起來,即是太過與不及(或有餘與不足)

。中節則和,不中節則失和,而和為禮最尊貴的作用,至此我們大概能夠明了,何以禮節二字常常合稱。中國文字之奧妙,實在令人讚歎!《禮記》云:「禮,時為大。」禮之奧義於此更見端倪。




以上我們從理念、精神和文化的層面談了尚禮的路線,那如何將其落實到技術的層面呢?這裡我們需要先了解自然是如何中節,如何維繫一致性的?《老子?七十七章》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道何為?天道就干兩件事:一是損,一是補。把有餘(太過)的損掉,把不足(不及)的補上,那導致不中節、導致失禮的主因便不存在了。由老子的這一章我們可以看到,天道、自然是透過損益來實現一致性、實現中節、實現禮的。




那人類又如何呢?老子話鋒一轉:「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人道和天道正好相反,不足還再去損它,它就越不足;有餘還去奉它,它就越有餘。這樣離中節就越來越遠,離和就越來越遠。我們回顧人類社會的歷史,每一個朝代到了末期都是這種趨向,這也就是朝代更替的因緣。所以,新的力量在推翻前朝時,都會打出同一個旗號:「替天行道。」替天行什麼道?就是行「損有餘而補不足」之道。




當年共產黨領導農民幹革命,喊的口號是:「打土豪,分田地。」雖然字面上沒有這四個字,但實質上還是替天行道。打土豪是損有餘,分田地是補不足。這不就是天道嗎?!替天行道,是革命成功的根本!這些年來,黨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根本的招式是什麼呢?是關注農民問題,一是解決農民工的困難;二是全面取消農業稅,單這一項便是史無前例。農業稅免除了,那財政收入從哪來呢?從納稅人那來,從有錢人那裡來。這不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嗎?!雖然人類歷史錯綜複雜,變幻無常,但萬變不離其宗,或興或衰皆不離損益,如果我們能夠用這一點去解讀,便會清晰明了。




社會如此,醫道亦然,我們讀《素問?平人氣象論》:「平人者,不病也。」王冰釋:「如是應天常度,脈氣無太過、無不及者,名曰平人。

」沒有太過、沒有不及的人,叫做平人。所以,平人實際是是中節的人、尚和的人、尚禮的人!




為什麼說中醫是尚禮的醫學,這是有甚深依據的。平人者不病,非平人者必病。既然非平人者病,那怎麼去解決?我們看《內經》給出的治病總則「無問其病,以平為期」,不管你是什麼病,腫瘤也好,感冒也好,SARS也好,統統地都是以平為期。因為「平人者不病」!那如何以平為期?仍然是:損有餘、補不足。




「損有餘」在中醫治法中叫瀉法,補不足自然是補法了。所以,中醫的千法萬法,不離補瀉兩法。有的人不了解中醫,看到補瀉的字眼就不以為然,殊不知自然是靠什麼來維持平和,是靠什麼來保持一致性?靠的就是補瀉(損益),這正是天道的大手筆!我們對中醫的信心就是建立在這個上面。




大家想想,天道堅不堅固?長不長久?如果天道堅固長久,那中醫也一樣堅固長久!我們要有這種自信,這是文化的自信、精神的自信,也是觀念的自信。






本文摘自中醫藥文化2014年第3期






九蒸九曬芝麻丸=補腎+烏髮+延年益壽小仙丹



排濕湯:濕氣剋星,原來這麼多病和濕氣有關


紅參氣血湯:補血天下第一方(補氣血不上火)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對經方有興趣者, 可加QQ群577262550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點擊【底部廣告】支持下小編吧,您的每次點擊都是我前進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子宮肌瘤常用經方
中國古代文化高深的智慧及內涵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