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教書畫中的心理學

道教書畫中的心理學

崑崙作品

崑崙作品

道教思維理路與中國山水畫審美心理運作之同。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試圖通過塑造人的潛意識,從而達到塑造人的靈魂的目的。所以它們都被定義為樸素哲學。

以心理學角度認識老莊相關得"道"的認識論,其中以自然之道推及心理認識之理,老莊在論述自然之道道於人社會之時,同時也闡釋得道所必經歷的心路歷程,雖然在語錄式的相關心理認識,講的並不詳盡,更談不上系統,但在片言之語中,隱藏著心路之理,非常值得關注。

因為老莊之道"的產生,離不開心,身,神,層層認識心路的感悟式之過程,因此,只有研究心,身,神三者互為關係的特性(此神意指得"道最高境界),才能深刻體悟"道"之真理.同理,了解以老莊理論為核心的道教,與山水畫理論之後,對具體運作理論、觀念的心路,同樣重要,其中不難看出道教與山水畫審美心路運作相同。

道教自然觀:在思想領域,老子首倡「無為」的道家觀點,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世界本源的思想,認為萬物產生於「道」又復歸於「道」,而「道」是永恆的;還認為「道」是普遍法則,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

老子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講:「無,名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這是老子

為「無」和「有」的闡釋立下的原則,也就分別指了「道」的兩種特性,「無」指「道」無形而不可見,「有」指「道」雖無形而實存。

《道德經》中的「道」,是指宇宙,是本體和萬物的根源;也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和人的行為準則,如果這樣理解是否是老子的原意,就須透過「無」和「有」的解說來領悟了。也就是說,只可領悟,而無法言明和講透徹,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了。故此,歷來的史學家和哲學家,都稱老子的「道」學為玄學,但是「道」學又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它要求人們不要爭名奪利,恃強凌弱,而以平常心生活,始終保持淡泊寧靜的態度,修身養性,與事無爭,益壽延年。《道德經》上說,「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說明了道家的本意是「無為」不是「不為」。

無為而有為,看起來什麼都沒做,其實什麼都做了。表面不治,實則至治乃是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確實高深,看不懂的人經常會說道家消極,什麼事都不幹等等。。。。。。要這樣解釋的話就不是道了。

道」本無消極積極,有為無為之說。道法自然,道本身就是這樣的。天地萬物都是道,都有道的存在,道無所不包。全方位來說諸子百家什麼儒、墨、名、法、兵、陰陽、縱橫。。。。。都是屬於道的範疇。漢文帝是道,漢武帝也是道,就連秦始皇、孔子、殺人如麻的朱元璋。。。。。只要是能看到,能聽到,能感覺到,能想到的所有。。。。。。一切,都是道。

講得道的最高意境過程,即無為、無欲、無智、「坐忘"心」等,論依同理追求山水之意境中的「遷想」、「懷」等心路過程,如老莊以「法自然」為宗旨,講字宙自然之道與人性之理。在示出生命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天然性中,同時蘊含著人性的自然中的自然本性價值。《老子13章》講:「貴身」、「愛身」,老子在闡迷字宙規律中,將人居其首位。

以自然之道講生命中的自然與自由。依此同理,中國山水畫論以山水之道,味人道之理,如魏晉宗煙《國山水序》中提到:「聖人含道應物」,「聖人以神法道」,「賢者澄懷味象」,「由由水以形媚道」,以由水之道體悟人生之理。更是具體將玄學發揮到畫技的運用。

畫法中的潑墨6法(氣,韻,思,景,筆,墨),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不形,備義不俗;思者,凝想形物;景者,搜妙創真;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如飛如動;墨者,高低綠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這裡雖講畫法,但卻充滿著"玄意」,意指,是通過凝想」到」形物」的心路過程程,然後運筆墨隨心飛動用墨皴染出山水之真神韻,讓審美在黑白山水問自由地暢神。審美並不是以畫觀畫,而是強調心理應如何處於虛靜,無我的狀態然後才能進入意度山水的由幻想感受;可以觀照到山水在」如笑」、"如滴」「如神」「如韻」。

在道教養生中,人們常說的:「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雖然煉養途徑眾多,但其中,"守一"和存思術是強調如何調控心態支撐思維理路的重要方法。其《人問世》的"心者」,《大宗師》的"坐忘"等心理特性,其基木意目是調控支撐心路運作的指向向排空一切世俗私慾,從而進入守一的虛靜心理狀。

要極守靜第」儘力使心靈的取達到點使生話清靜堅守不變這裡」虛"與"靜"是隱含著堅守並掌控生命之規律,只有如此才能重新孕育新的生命其規律不僅實用手個體生命,他在《老子?五十七章》說「"我想亦盡滅除,夜勤行須不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冥虛心、不冥有心不依一物面心常住」只有將世俗私慾排除真性元神自然常住,由此道的本性也就復歸:生命意志就會覺,從而實現期道的觀照達到心養之目的,

精」看成是生命的基礎,即生命的根本機能,似乎相當於內分泌或激素,它的衰敗,或導致人的衰老、死亡。它的新生、旺盛,可使人健康長壽、精力旺盛,是青春活力的源泉。

《難經》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抱朴子》說:「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需要氣並以氣為生。」因此,「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根竭葉繁,則青青去木矣;氣疲欲勝則精靈離身也。」而道家所說之氣,主要是指後天呼吸之氣和先天元氣。所謂後天之氣,即是通過呼吸作用與大自然進行氣體交換之氣。人通過口鼻呼吸,吐納故新,維繫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

神是指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感性的、理性的、直覺的思維意識活動,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產宰。道教認為,神的興衰直接關係到人體生命的存亡。神散則生萎,神衰則生弱,神亡則生亡,所以養生至要在養神,由於「神為氣之母,氣為神之子」,養神則可養氣,養氣亦可養精,神凝氣聚,氣聚精生,故凡欲寶精養氣,必須養神為先氣。

道家認為,與精氣一樣,神也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神又稱元神、元性、真神、真性等,是先天性思維物質本體和潛意識心理能量。後天神又稱之為識神、欲神,即感知、思維、意識等,對於生命本身狀態及發展方向,具有決定性意義。神由心而生,心為神之君。心的本體是無為的,不動的,但卻主宰著萬物。

「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而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慾念之性耳。有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為及乎無為,然後以無為而利正事,金丹之入門也。」這就是說,神藏於心,動則為神。

道教養生在這種理念下,使道教在生命養生中顯現出自我、自控,生命的演化的過程中附會到生命的根源上。以實現生命形態轉化,進而求得神仙般的無限自由的精神境界。

內心信仰的精神狀態,正是中國山水畫情結的藝術化特性所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謝崑崙 的精彩文章:

巧妙寫書法 豪放寫人生
簡說顏體的顏值和內涵:藏而不露鋒的小秘密

TAG:謝崑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