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雨虹:文化傳承,使命大於生命

劉雨虹:文化傳承,使命大於生命

今年的3月18日,是南懷瑾先生誕辰100周年。因為要落實一些紀念南師的工作,南門弟子自然要去拜見南懷瑾著述總編劉雨虹。

圖說:南懷瑾(左)與劉雨虹

今年的3月18日,是南懷瑾先生誕辰100周年。因為要落實一些紀念南師的工作,南門弟子自然要去拜見南懷瑾著述總編劉雨虹。只見一進門,大家便收起一路上的說說笑笑,恭恭敬敬地對雨虹先生鞠躬問安。心中感動,這是禮,是道,更是中國傳統文人精心呵護著的文化薪火。

南懷瑾門下弟子眾多,遍布各行各業,但都尊稱劉雨虹為老師。1921年出生的劉雨虹自1969年初識南師後,便追隨南師,做了將近半個世紀的「義工」。可以這樣說,南懷瑾大部分著作都是由劉雨虹在不同時期帶著不同的團隊整理、編輯、校對後出版的,南師也親切地稱她為自己的「總編輯」。劉雨虹與南懷瑾的關係,可謂「亦師亦友」「半師半友」。所以在南門中,劉雨虹公認是最能體現和繼承南懷瑾文化精髓的弟子。

劉雨虹比南懷瑾小三歲。2012年南師在廟港的太湖大學堂遽歸道山。當時已是耄耋之年的劉雨虹便選擇繼續留在太湖之濱的七都廟港凈名蘭若,與編輯團隊宏忍法師、彭敬、牟煉等完成南師留下的眾多講稿的整理編輯工作。如今已經98歲高齡的劉雨虹依然每天工作,辛勤耕耘,守著她極為看重的南師留給華人世界那青山一髮般的悠悠文脈。

忽然間一頭撞進國學

劉雨虹祖籍河南封丘,從小喜歡讀書。1937年剛念高中的她,碰上了抗日戰爭,一腔熱血的年輕人瞞著家裡,參加了抗日宣傳隊。思想進步的劉雨虹,從西安徒步走到了延安,並進入了陝北公學和魯藝學習。劉雨虹說,多年後見到那個時期同樣在延安工作生活的鄧力群,她還向鄧力群打聽自己在陝北公學上學時的校長羅邁的情況。鄧力群大笑,「你知道羅邁是誰?羅邁就是李維漢。」

劉雨虹剛進魯藝不久,就被父親叫去了西安,後又輾轉去了四川。一心想要讀書報國的劉雨虹考取了西昌技藝專科學校。這是一所農工專科學校,是借用西昌廬山的廟宇作的校舍。學校的校長叫李書田,頗有名望,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就是他的外孫。而那個時候,劉雨虹在土木工程科,朱棣文的媽媽也在那所學校念書。1941年,珍珠港事變,美國參戰助華,抗戰局勢日趨緩和,劉雨虹離開廬山,重新回到成都,先入四川大學,後來又轉至成都華西壩的金陵大學,1947年跟著金陵大學回了南京,直到1948年才畢業。

從1937年到1948年,整整十年,劉雨虹求學經歷頗為傳奇。她說,自己上過共產黨在延安的學校,也上過國民黨政府辦的大學,最後是從美國教會大學畢業,這個學生當得真不容易。

劉雨虹的先生袁行知(1921-1997)是她大學的同學,曾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工作,1948年後兩人定居台灣。十年求學生涯,對劉雨虹來說,養成了她喜歡聽講的習慣。劉雨虹記得第一次聽聞南懷瑾大名是在1965年,而第一次見到南師則是1969年底,是由葉曼女士介紹,在台灣師範大學聽南師講課,從此成了終身追隨南師的忠實一員。

劉雨虹還清晰地記得當年第一次見到南師的情景。「那天聽講的人很多,大禮堂坐得滿滿的。有人喊了一聲起立。原來講演的人到了。回頭向門口望去,但見進來的是一個瘦瘦矮矮的中年先生,他身穿中式長袍,腳步輕快,面帶微笑。」劉雨虹說,兩個鐘頭的講演完畢,自己便認同這個人是足以當老師的。那時,劉雨虹已屆中年,也是經過風浪的人了,忽然間對一門從不了解的學問產生好奇,可見南懷瑾講座的引人入勝。

瓊瑤夫婦協助下辦雜誌

進入南門,劉雨虹還只是個學生,要說和南懷瑾結上「文字緣」,還要從辦《人文世界》雜誌說起。那是1971年2月的一天,南師找到了劉雨虹,提出想要辦一本有關文化的雜誌,希望她能幫些忙。這對劉雨虹來說自然是義不容辭。

劉雨虹建議請皇冠雜誌的老闆平鑫濤幫忙,並打電話給瓊瑤,請她及平先生餐敘見面。當時瓊瑤和平鑫濤還沒有結婚,吃飯是在浙江館子「聚豐園」。(瓊瑤是台師大陳致平教授的女兒,母親袁行恕是袁家堂姐。)雖然瓊瑤是初次與南懷瑾會面,但有著上一輩的情誼,就喊南師為南伯伯了。她和平鑫濤極為熱心,不僅應允幫忙,還再三地說,有其他任何需要,儘管說,不要客氣。於是《人文世界》雜誌發行方面的問題解決了。出版過程中,瓊瑤和平鑫濤為了《人文世界》費了不少心,還不時提出建議,幫了很多忙。

從1971年《人文世界》雜誌創刊開始,南懷瑾就把自己主要的文字編輯工作都交給了劉雨虹。之後南師的「十方書院」成立,劉雨虹接下了南師多數講稿的整理、編輯、校對工作。包括講稿《如何修證佛法》《金剛經說甚麼》,直到現在,劉雨虹繼續著對南懷瑾文稿校對編輯工作。《話說中庸》《孟子》系列、《南懷瑾講述:太極拳與靜坐》《我的故事我的詩》等多部南師遺著得以面世。另外,劉雨虹也親自撰寫了《語譯》《禪門內外——南懷瑾先生側記》《東拉西扯:說老人、說老師、說老話》等,編輯《雲深不知處——南懷瑾先生辭世周年紀念》等書稿付梓刊印。

劉雨虹說自己最想把各個時期為南懷瑾著作撰寫的出版說明集成一冊出版。細讀每篇出版說明,感受到的是劉雨虹傳遞的那種「使命大於生命」的文化情懷。而從南師的態度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以友道相待劉雨虹的。

「總編輯」被逼「發脾氣」

不止一次,南懷瑾稱劉雨虹為自己的「總編輯」。當然這個「總編輯」也有嚴厲的時候。《孟子與盡心篇》的出版就是劉雨虹向南師「發脾氣」後的產物。1976年,南師應邀公開講解《孟子》,當時是由蔡策先生以中文速記記錄的。《孟子》今存7篇,《盡心篇》是《孟子》的完結篇,被南師視為孟子整個學術思想的中心,是孟子「在講完外用之道以後,講傳心的心法」,所以極為重視。《盡心篇》的講稿跟隨南師四處奔波,最後在太湖大學堂由劉雨虹編整完成。但南師總沒有空審閱。劉雨虹著急了,她了解《盡心篇》的重要。有一天「總編輯」找到南師,鄭重其事地說,「有個好消息要告訴老師,從今以後,老師你不提孟子,我絕不會再提孟子」。南師說:「你將我的軍啊!」終於,書稿在2011年春,由學生口誦整理稿,南師隨時訂正,才得以出版。那時,南懷瑾因眼力欠佳,已經無法親筆修改了。這也是南師生前訂正過的最後一部著作。至此,南師關於儒家學說《論語》《孟子》,以及親自撰寫的《大學》《中庸》,都出版刊行於世。道家的《老子》《莊子》《列子》等系列也陸續出版問世。

劉雨虹說南師修養不凡,當年《論語別裁》出版後,各種聲音,沸反盈天。南師皆一笑而過。而面對他人指出的其著作中的各種錯誤,則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實,南師以口語講課的方式出版著作,並非完全沒有差錯,而且很大一部分的差錯在於記錄、整理和編輯的過程。但南師,一概都以自己的錯誤,承擔下來。比如,當年南師的《歷史的經驗》第二冊(未經南師審查)出版後,作家陳四益撰文指出「晏子弄權」一節有誤。南師很快給陳四益寫信表示感謝,態度極為誠摯。之後,南師還請劉雨虹代表他當面感謝陳四益。

劉雨虹說,南師離開我們已經有6年了,他一生為文化傳承而努力,80歲回歸故土,落腳太湖之濱,言傳身教直至95歲謝世。在劉雨虹身上,彷彿有著南懷瑾的身影,一個不知疲倦的老人,一個視使命重於生命的長者。

記|者|手|記

靜生定,定生慧

3月18日是南懷瑾百年誕辰。2004年曾提出「北京共識」的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喬舒亞·庫珀·雷默,基辛格諮詢公司常務董事接到邀請時,二話不說,答應來上海參加紀念活動。雷默曾受過南懷瑾指點,南師給他講中國歷史上蘇秦的故事,告訴他要有蘇秦對那個時代的感知力。「感知」和「思考」這種禪宗公案式的啟發,像一道閃電擊中了雷默。

我們會被南懷瑾書中的那些禪宗式的語言擊中嗎?劉雨虹笑而不答。劉雨虹推薦普通讀者可以讀一些南師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書,像《論語別裁》。如果嫌厚的話,可以試試改讀南師講述的《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名字是劉雨虹新起的,原來叫做《孔學新語》。劉雨虹的出版說明寫得很清楚,「因念及時下青年學子之閱讀習慣尚簡,並為初學之方便計,特檢出此書再版,趁機將文句略加口語化,並將書名改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期能為年輕一代,略開易入之門。」為了紀念南師百年誕辰,劉雨虹又編輯一本《百年南師》,已於三月初出版。

現代人面對世俗生活,往往想尋個「靜」字。劉雨虹特意推薦了南懷瑾的一部講靜坐的書,她覺得,這對當下的職場人還是頗有用處的。劉雨虹說,靜能生定,定能生慧。通過靜坐,練就一個寵辱不亂,波瀾不驚的定力,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境界。(沈琦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民文化 的精彩文章:

使用筷子的禮儀

TAG:新民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