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美國種族偏見之痛(環球走筆)

美國種族偏見之痛(環球走筆)

原標題:美國種族偏見之痛(環球走筆)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總編輯戈爾德貝格日前發表公開信,承認該雜誌存在「不光彩的歷史」。「數十年來,我們的文章報道都帶有種族偏見!」——在以往的報道中,該雜誌將南澳原住民稱為「全人類中智商最低的野蠻人」,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非洲裔采棉工用俚語稱為「小黑崽子」等「負面案例」,令這位總編輯頗感「無語」。


已有長達130年歷史的《國家地理》的全球知名度很高。自1979年始,《國家地理》從學術性很強的科學雜誌變身為融入新聞、生態、環境、人文等多種因素的大眾雜誌,以英文和其他40餘種語言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現有全球讀者約6000萬人。這本雜誌的一大特點是大量刊登標準極為嚴苛的精美圖片。如今,這本以「美」知名的雜誌自曝其「丑」,很是耐人尋味。

其實,如同那位道出皇帝並沒有穿衣服的孩童一樣,戈爾德貝格女士只是勇敢地指明了美國社會多年以來的一個痼疾。


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今天,新南非的建立標誌著種族隔離社會制度的消亡,但在全球範圍內,作為觀念形態的種族偏見仍然根深蒂固,有著種族歧視色彩的言行形形色色,美國絲毫不例外。


在美國,赤裸裸的種族歧視言行屬於「政治不正確」甚或涉嫌違法,被人指責為「種族主義者」是很不光彩的事情。然而,在全美各地,事實上的種族隔離到處存在,貧富懸殊一望便知。社會現實的惡性循環仍是種族偏見得以滋生的溫床。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颶風肆虐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第一大城市新奧爾良受到重創。10年過後到新奧爾良採訪,但見白人聚居區災後重建成效明顯,而黑人聚居的下九區仍是破敗不堪,一片蕭條,真真是個「下九區」!

「下九區生活博物館」告訴人們,「卡特里娜」颶風帶來的新問題,進一步暴露了種族歧視的老問題。颶風過後,美國媒體發表的兩張相同主題的新聞照片頗有諷刺意味,分別是一名黑人和兩名白人攜帶食品在洪水中艱難前行。畫面為黑人的那張圖片說明為:一名黑人「搶劫」了當地食品店。而另一幅照片的說明則是:兩名白人在一家食品店中「發現了」麵包和蘇打水。


種族偏見與歧視滲透於點點滴滴之中。從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到剛剛獲得第七十五屆金球獎終身成就獎的奧普拉·溫弗瑞,都曾有過因膚色而遭歧視的痛苦記憶。從正在熱映的《三塊廣告牌》《水形物語》兩部影片中,人們也能夠看到對美國社會中顯性或隱性種族偏見與種族歧視的生動描寫。


今年4月4日是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害身亡50周年紀念日。夢想的呼喊言猶在耳,現實的冷酷令人悵然。戈爾德貝格帶領《國家地理》雜誌藉此時間節點深刻反省,並提出「報道別人,需要先審視自己」。這一舉措之所以令人點贊,因其恰如黃鐘大呂,被敲醒的不僅僅是一家雜誌,而應是整個美國。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28日 21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國際 的精彩文章:

國際觀察:美軍高層為何集體患上「中國威脅偏執症」?
俄前間諜中毒引發英俄外交風波:被驅逐的俄外交官及家人離開英國

TAG:人民網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