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父母總會「傷害」我們?

為何父母總會「傷害」我們?

作者老猴子,本名侯升君,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情感分析師,兩性情感達人

我們的朋友圈裡總是有人曬著自己和父母的合影,看著她們一臉幸福洋溢的樣子。我很羨慕這樣的人,因為我從沒和父母拍過一張照片,拍一張合影很難么,一定不是,但是,他們的威嚴以及對權利的掌握,對子女的掌控,讓我無法與他們真心的貼近,也讓我無法放下包袱向他們傾訴我心中的苦悶。

前言:老猴子

圖片來自網路

家庭是每個人的起點和最深的夢鄉。然而現實中它卻可能既不甜美,也不溫馨。許多父母在不知覺中給孩子帶來傷害,而他們也曾經是家庭中的孩子,很多不妥的做法,只是本能地代代相傳。

去年年初左右,豆瓣「父母皆禍害」更是引發了大範圍的討論,在網友的親身經歷中,暴露出一個又一個殘酷的父母。

認同「父母皆禍害」的孩子,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媽媽(爸爸)為什麼如此待我?」。

當旁人說應該原諒父母、與父母和解的時候,他們會很憤慨:「說得輕鬆,你知道我經歷過什麼?」甚至,ta們會去攻擊持「和解」態度的陌生人。

以愛的名義向孩子提出他們達不到、或不情願達到的要求,站在「為你好」的道德制高點上,讓孩子無力反抗,反而將責任歸咎於自己。在心理學上,父母的這種行為被稱之為「高壓型控制」,是情感暴力的一種。

我想很多人都在而是聽過這樣一句話,尤其是在父母爭吵的時候,那就是:「大人的事小孩少插嘴。」可是他們卻忘記了,我們是恐懼他們的爭吵的,一方面來源於我們對這種「暴力」的恐懼,一方面,我們害怕家庭的破裂,因為我們不想失去任何人。但他們在情感上享有絕對的「權利」,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在情感上做任何「宣洩」,他們可以不顧及我們在情感上的感受,而留給我們的,或許只有「蒙著被子偷偷的流淚」。

子女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無法在和父母保持關係的同時還能獨立生活。哪怕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都有可能觸發父母的不安全感。所以,一些孩子學會了小心翼翼,盡量不要刺激到父母;而另外一些孩子則學會了反叛,甚至用自傷和自毀來對抗。為了保全自己,只能遠離,可僅僅這麼想就能讓子女愧疚無比。總是大聲強調「我沒錯,他們就是不可原諒」的子女,也許正是想用表面堅定的態度來對抗心中的不安。

作為筆者的我,也曾經接觸過很多「社會」上的人,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被父母強灌輸了太多的「意願」,卻無法得到自身的對於「關心」的滿足,從而將這種期許投射在了朋友,戀人,抑或社會上的「大哥」「大姐」身上。

圖片來自網路

曾經有位前輩老師與我講述過這樣一個案例:

從K君出生起,他的父母就為他制定了詳盡的育兒計劃。他們的目標,是培養他考進清華或北大,以後做科學家,光宗耀祖。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他努力讀書,成績優異,卻在高考時因兩分之差沒能進入北大,考到了二本學校。

「我知道無論怎樣努力,都達不到他們的要求。但說服自己離開或逃避是不可能的,我已經養成了想讓他們為我驕傲的習慣。他們從來不罵我,只會反覆和我講道理,直到我認同為止。沒考進北大,我也很難過,但更難過的是,他們整個暑假都沒理我,不和我說話,好像我真的做錯了。」

雖然小時候,父母就教育他「考不好不要緊,努力的過程最重要」,但每次考不好,他們都會臉色低沉,心事重重,甚至不和他說話。為了讓父母開心,K君只能加倍努力,也只有這樣,自己才有價值,「感覺自己被拋進了一個漩渦,逃都逃不掉」。

大學畢業,他通過層層面試,進入一家國企工作,原本是個不錯的結果,當他和家裡說起,卻被逼問:「為什麼不找一個能給戶口的工作?誰誰都有了戶口,買了房子,你卻不行?當初他還沒有你學習好呢。」或者:「我們單位誰誰家小誰都結婚了,孩子都三歲了,你怎麼還不著急?你可真行。」後來,他乾脆不和家裡聯繫,避免尷尬。「我以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卻始終達不到他們的要求。我一直在拚命奔跑,他們卻指著天上說,看,有人在飛!」K君回想起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孝順、服從、勤奮、認真,「什麼都會了,就是沒學會怎麼做自己」。

圖片來自網路

在這樣的家庭關係中,孩子往往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因為只有優秀,才值得被表揚、被愛,而反之則不值一提),感受不到被包容、理解和接納。他所能感受到的,只是源於不被賞識的焦慮和壓力(他的自我價值,已經被迫與成績、升學、工作、工資、戶口、結婚、生子划了等號),以及,成為滿足他們幻想和期待的一個無靈魂的容器。

他們的尊嚴、價值、自我認同,很可能在看似輕巧的隻言片語中被徹底瓦解。這就是語言的殺傷力,它和「臉皮薄」、「玻璃心」無關,因為再厚的牛皮,也敵不過一把銳利的刀。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父母和K君的父母一樣,他們未必不是盡職盡責的父母,未必不愛他們的孩子,不期待他更好、更健康、更快樂,卻在無形之中給子女的心靈施加了最為殘忍的戕害,反過來還要求對方報恩。父母在等我們道謝,我們卻在等父母道歉。

圖片來自網路

到這裡,我不知道朋友們是否有著自己的同感或共鳴,漸漸長大的我們,有的人理解了父母的「苦心」選擇與父母和解,有的人還在等待著父母的「道歉」,其實這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對錯」,有的只是我們自己對於父母的感受,有的只是我們對於她們的愛的理解方式。我們不應該用道德去強行壓制著別人理解父母,不能隨便定義別人為「不肖兒女」,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父母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教育方式不同,所以也決定了我們與身邊人的不同。

有的人的家庭,是幸福的,也有的人,是不幸的。

歡迎關注「另一個我」,更多問題可以留言給「另我」。

一隻貓有一顆獅子的心

鏡子里照出來

另一個我

每一篇文章皆為原創

歡迎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另我心理成長空間 的精彩文章:

為何我們身邊總會出現「巨嬰」?

TAG:另我心理成長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