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銀川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移民

銀川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移民

據史書記載,銀川平原的農業開發,至少肇始於秦朝。秦始皇曾向銀川平原地區第一次進行移民,以配合駐軍試行興水、種植、屯墾。為此,在黃河東岸首設富平縣(治在今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境內),並築神泉障(在今青銅峽峽口一帶)、渾懷障(在今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境內),其行政隸屬關係,上歸北地郡管轄,下領範圍包括今銀川平原的河東灌區大部,從而拉開了銀川平原農業開發的序幕。

一、銀川歷史上有六次大規模移民。

1、秦朝山東軍人大移民

銀川地區第一次大規模移民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率大軍擊敗匈奴人,收復河南(黃河以南,今河套地區),設置44個縣,築長城,御外敵,移民屯墾守邊。這次移民中有軍人,有老百姓,共30多萬人。因蒙恬為山東籍人,故這次移民以山東軍人為主。這次大規模移民是歷史上中原王朝首次向邊疆遷移民眾,揭開了中國北疆開發的歷史序幕。但是,這次移民屯墾只維持了10年左右時間。後因陳勝、吳廣起義,各國舊勢力紛起,天下大亂,移民逃散,匈奴人重新返回這一帶,農業設施遭到破壞,銀川平原又回到了游牧經濟狀態。

2、漢朝初期大移民

公元前198年,山東、河南一帶黃河泛濫,眾民受災,朝廷決定遷移災民和當地富戶人家到銀川平原屯田,既安置了災民,又分化了大戶勢力,削弱了地方力量對朝廷的威脅。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朝廷「減北地郡以西卒戍半」,接著將「關東貧民徙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充朔方以南新秦中」(包括今銀川平原)。第二年,漢朝廷又「徙天下姦猾吏民於邊」。這幾次移民總數上百萬人。

3、漢武帝從華山以東移民

漢武帝打敗匈奴後,收復北疆,再一次遷移山東(華山以東),河南、山東一帶民眾100萬人左右,其中包括歸服漢廷的10萬南匈奴人。漢廷在包括銀川在內的邊塞設5個屬國(相當於自治州)。

4、南北朝遷移三齊人

東漢朝廷勢力逐步削弱,北方邊疆陷入混亂,移民逃散。北魏統一北方,平定三齊(今山東一帶)地區後,將這一帶百姓2萬戶約10萬人,強制遷來銀川平原黃河以東(今月牙湖一帶),建立了歷城郡,修築歷城,安置移民。其間,也有江浙一帶百姓被陸續遷來,規模不斷擴大。因此,到北周時,在此設建安縣、歷城郡。江南人的到來,帶來了南方先進的耕作方式,當地的風俗習慣也發生了變化,銀川平原展現出江南水鄉的風韻,「塞上江南」(史書多表述為「塞北江南」)的提法由此開始。

5、元朝遷移兩湖人

元朝滅西夏後,因為曾經的頑強抵抗,蒙古人對南人(長江以南的人)有著刻骨仇恨,強令湖南、湖北人尤其是他們當中的富豪人家,離開他們的家園,遠遷到銀川平原一帶,令他們在南起六盤山,北至黃河兩岸的廣袤土地上墾地事農。

6、明朝洪武初期大移民

當時,由於國力有限,朝廷軍隊無力駐守,邊塞混亂,銀川平原一帶成了無人區。洪武九年前後,朝廷作為邊防需要,從安徽、江浙一帶遷移軍人、民眾10萬人來此,實行軍事管理體制,不設行政機構。住戶一率為軍戶,按部隊分布,以其軍官名字命名部隊,出現了張政部、李俊部等。後來,這些部隊名稱按發音演變成地名——掌(張)政堡(部)、李俊堡(部),直到現在的掌政鎮、李俊鎮等。

二、外來移民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開始有計劃地組織安排向內地、邊疆移民,支援當地建設。1951年~1968年,先後有多批次,數十萬人來到寧夏,主要在農(墾)林牧等行業,為寧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盲流災民

1957年1月10日,銀川專署向省民政廳報告「盲流災民」情況:一年來外地流入受災農民有1900餘人,其中安徽省佔三分之一,余為山東、河南、陝西、河北、四川、湖南、江西、浙江、江蘇、山西和內蒙古等省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移動迷宮系列
被Supreme的國際大牌-Supreme的系列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