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太極拳與道文化,二者之間不得不說的事兒

太極拳與道文化,二者之間不得不說的事兒

提起道家文化,人們一定會想起太極拳。太極拳確實與我國古代道家道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論其一招一式,還是拳理拳意的形成,都深深受到了老莊思想的浸染。

首先,"太極"之名來源於《莊子?大宗師》:"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而後才有用道家哲理名詞解釋《易經》的《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而隨後道教左仙翁(左慈)和葛公(葛玄)被稱為"太極仙翁"、"太極真人"。他們的道學法術,被其後學葛洪接受、整理乃至承傳。

最具傳奇性的"太極圖"跟五代道教高隱之士陳摶有關:他推演出內丹及太極內功的原理,秘授給後學,漸致出現宋代"理學"而成一宗新學術。一代高道張三丰集太極道學之大成,熔人體醫學、力學、內丹學於一爐,在吸收前人經驗基礎上,編創"太極十三勢"、總結太極丹道體系,為我們今天的太極拳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

其次,太極拳形架之源,與道教科儀踏罡步斗極其相似。其間"禹步"之術是我國古老的養生術。道教法術中的禹步,即為今天的八卦步、太極圓環步的雛形。"十三勢"中最基本的棚勢,是我們今天還看得到的道教科儀中,高功手執朝簡,經常要保持的姿勢,其要求和形架與太極拳的棚勢一樣,都有混元一氣,抱元守一的意義。而只是作為拳技,可以有攻防之用的心理活動或形架作技擊之變。高功作法可有另一種存想的功用。它們相似相聯,主要體現在心意功夫和內煉養生上。還如一些像"白鶴晾翅"、"手揮琵琶"等動作,仍保持科儀中高功作朝禮等動作相似的姿勢,有些拳架保持了那些高功作法的原始痕迹。如果進入心神合一、內氣帶動、自然而發,甚至會出現"先天拳"的境界。

還有,主要的太極拳理論,直接來源於道教思想。道教繼承和發展老莊道家思想,在重生貴生、尊道貴德宗旨指導下,有一系列修身煉己以求長生久視的鍛煉功法。這些功法集中且精當地體現於太極拳功法拳理中。"柔弱勝剛強","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以靜制動,這些太極拳理都來源於老莊哲學。《道德經》中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莊子曰"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莊子?說劍》)。在"太極拳經"中,有"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物壯則老"與"無過不及,以及太極拳推手的法則「隨曲就伸」。太極拳中所講究的中、正、松、柔、圓、活、平、靈等等特色風格,均在道教義理中能找到豐富的實證和最恰當的解釋。

太極拳內功還與道教養生術——內丹術的動功及操煉過程有相同的理論淵源,又有相近的操作部位和要求,還有相似的內煉法訣,而且太極拳內功與內丹術是道源一脈,只是在目標上和層次上略有分歧。作為拳技,防身之用的太極拳,重在技擊發人,用意用力於四肢,力顯在外;而內丹術作為修道成仙的長生之術,則在更高的內煉和升華上,重在結成金丹,脫胎換骨,長生不老。

如果講起太極拳淵源之創造,還會列舉一些像許宣平、李道子等道教人物;談起太極拳的理論思想一定會歸宗到老子"清靜無為"的道教義理上;說起太極拳形架拳勢,也可以形容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等道教特色。

總之,提及太極拳,就會聯想到道教,道教與太極拳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所以我們說,太極拳是道教文化的形象體現。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唐探2》:神性、獸性還是人性,修行應該修什麼?
唯有感知的心是對的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