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他來自三線小城,藉助網路,成功實現三次職業轉型

他來自三線小城,藉助網路,成功實現三次職業轉型

昨天發的文章《TED 掌門人:興趣不是職業發展的唯一核心》,一些夥伴反饋說, hin 有啟發。文章作者 Oliver Ding 老師的職業生涯也極有趣,相信會給你啟發。他從中國二三線小城走出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從一位機械廠工人成長為美國最前沿的互聯網創業團隊負責人。他熱愛學習與思考,樂於分享、助人、傳承,參與或創立的項目包括中文網誌年會、TEDtoChina、CAPE、新四年等。


前言

多年前受一位管理學者的啟發,我開始踐行組合式事業生活。我把自己的事業分成四個領域:支薪工作、家庭事務、志願工作、個人創作。踐行這樣的生活方式挑戰很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

過去這些年,我經歷三次職業轉型、移居海外、結婚生子,這些變化不斷帶給我挑戰和機會。多年來,我藉助網路帶來的便利,堅持踐行組合式事業生活方式,走出了一條複雜而純粹、多元而專註、幸福而辛酸的生涯道路。

我相信各位也將會遭遇職業發展及個人事務的各類挑戰,希望我的分享可以給到大家一些啟迪和幫助。 我相信互聯網是終身學習的最佳伴侶,它可以幫助人們探索職業發展和人生際遇中的更多可能性。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只要善用網路,人們可以解除現實生活帶來的限制,激活個人潛能,在成長為自由靈魂的道路上,助益彼此,為社會貢獻建設性的價值。


走出大山的小孩

「不要問我要到哪裡去,我的手指著大海的方向。」 多年前,我是一名廣告文案,這是我曾經寫下的一個文案標題。

「生命就應當像水的旅程一樣,開始的時候是幽谷清泉,涓涓細流;繼而是蜿蜒宛轉,百轉千折,在穿越崇山峻岭,流淌過草原平川之後,逐漸地溪流變成河流;再而是洶湧澎湃,激浪滔滔,河變成江,江變成海,與其他四面八方的同伴一起匯入寬闊的大洋。」

十年前,我整理電子文集《脈絡幾何》,寫下上面這段話。如今看來,它非常貼切地描述了我的網路之旅。一個武夷山麓的農村小孩,走出大山,找到網路,融入社群,找到夥伴,找到天下為公的成長之路。

告別故鄉建陽之後,我在省城福州求學,專業是機械製造。求學期間不務正業,搗鼓詩歌社團,主編詩刊,跨界與廣播站合作詩歌朗誦比賽,與集郵社合作詩情郵趣展覽。畢業之際熱衷設計標誌,從此嚮往廣告創意行業。

畢業後我在福州的一家電子設備工廠的機械車間工作,期間研修廣告書籍,一年後在大街上數廣告牌,抄下廣告公司的地址和電話號碼,貿然上門求職,成功地開啟我的廣告人之旅。

平生第一次拿到一張【廣告策劃】的名片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對廣告一竅不通。入行之前,我只閱讀過有限的幾本書籍,毫無實踐經驗。驚恐之際,我遇到了職場中的第一位導師。

這位導師是一名富有經驗的廣告設計師,他手把手教我如何設計報紙廣告、印刷品。在他的指導下,我逐漸掌握基本技能,順利成長為一名稱職的廣告創意人。隨後拓展業務技能到媒介策劃、會務策劃、營銷傳播等相關領域。

這位導師給我的幫助,在我的心裡種下一顆感恩的種子。從此,學習、思考、分享、助人,成為我的生涯發展的四大主旋律。

熟悉廣告作業之後,我開始參加在北京、廣州舉辦的廣告行業研修班,進一步提升專業技能,認識北、上、廣的資深前輩。福州不算廣告中心,我定期保持和這些師友的聯絡,某年新年之際,我將個人照片和履歷複印在黃色A4紙上,郵寄給北、上、廣的同仁。

那時大陸的廣告業,由台灣和香港的廣告人開墾,他們帶來國際4A廣告公司和本地市場接軌的思考模式和實務經驗。我孜孜不倦地學習各類廣告知識,甚至通過一位前輩,弄到台灣專業廣告雜誌《動腦》的二十年合訂本。

每當周末清晨,我帶上一本《動腦》的合訂本,漫步到家附近的西湖公園,在西湖邊古蝶斜陽景點附近,坐在一個大樹下的小石凳上,回顧海峽對岸二十年來的廣告風雨。

學習積累多了,我開始寫文章,投稿給當地報紙和全國性的廣告行業刊物。當地報紙的朋友邀請我開設專欄。有人邀請我加入策劃人俱樂部,第一次聚會,大家聊起當年火紅的策劃人王志綱,有人提起當地晚報有篇關於王志綱的文章,大家皆說寫得甚好。我說,作者在此,舉座側目。

除了學習廣告創意和媒體策劃這些技能方向,我對於企業識別 (corporate identity,CI)設計策劃特別感興趣——其實它不算是當年我們公司的主營業務——我購買各類書籍,收集各類報紙資訊。特意從外文書店弄了很多台灣出版的日本專家著作,甚至購買昂貴的英文圖書。

我對CI的鑽研很深,通過幾年時間,基本上我弄懂了這個領域的歐美流派、日本流派和台灣流派的做法,對於國際著名CI設計公司耳熟能詳。當年我在書房裡成立了一個人的CI研究實驗室,用10個文件夾分門別類收集剪報資料。我撰寫論文、參加會議、採訪專家,對於大陸的CI進展了如指掌。

除了廣告,我也關注企業管理領域,了解廣告營銷環節背後的整體企業運作。CI偏向企業戰略管理,因此我對戰略管理特別關注。我當時購買了很多MBA的書籍,訂閱《商業周刊》(中文版)等商業雜誌。每當看《商業周刊》時,我都會特意標註出人名、公司名和概念術語等。

很快六、七年過去,我在福州的廣告界里逐漸小有名氣。這時,我也迎來了自己的職業瓶頸。畢竟廣告業的核心還是在北、上、廣,如果要往專業方向發展,最佳選擇是前往北、上、廣。我的一位好友當時離開福州,前往廣州發展。另外一個選擇是出來創業,開一個自己的廣告公司。

正當我舉棋不定之際,兩件大事發生了。互聯網來了!我的老闆改行了!


網路廣告先鋒

2000年,人類迎來了21世紀。我的網路生涯開始了。在當地電信BBS玩一陣後,我的視野逐漸走向全國性的專業論壇。

網海茫茫,我當時的選擇,不是去中國廣告網,或者中華廣告網,而是找了一個探討網路廣告的專業網站【網路廣告先鋒(WiseCast.com)】,成為那個虛擬社區的活躍成員,在那個知識交叉領域,我在和傳統廣告專業人士探討電子商務的同時,也和網路技術專業人士探討傳統廣告和媒體……

網路上的實踐性知識社群是值得你駐足流連的地方,複合型的實踐性知識社群,你更加要珍惜!在一個交叉領域,來自不同角度的觀點,啟發著新的智慧靈感。想要實現個人職業轉型的人們,絕對要把這樣的複合型實踐性知識社群納入個人學習部落中。

隨後我建設自己的個人網站。有了互聯網的幫助,我的學習和分享如虎添翼。自己的創作發布完後,我頻繁登錄國外英文網站,搜集各大公司發布新CI的新聞資料和專家點評,整理摘譯成中文,發布在個人網站上。

此後,我通過網路認識品牌幾何(BrandVista.com)網站的站長几何。他當年在上海的一家4A廣告公司工作,平素熱愛思考與分享。我應邀在品牌幾何網站開設個人專欄,加入社區和大家討論。後來,我擔任品牌幾何網站的主編,負責網站改版,規劃網站架構、設計網站界面,和程序員一起合作折騰出一個資料庫驅動的新網站。

在網路廣告先鋒和品牌幾何網站兩個社區折騰一陣後,我的名氣在上海、北京的廣告圈裡也逐漸傳開。這些網路經歷發生在2001到2004年期間。其實當時我已經改行,離開廣告業了。

大約在2000年前後,當年廣告公司的老闆和幾個朋友合作,改行做投資業務,投資創業公司,推動這些創業公司在海外上市。我跟著老闆一起改行,去做投融資事情。

這時候我迎來了職業發展和網路生涯的一個衝突。我是該選擇繼續朝網路行業發展,做一個網路廣告媒體人,還是該放棄網路事務,專心做好投融資事業呢?

高大上 v.s. 真善美

其實這個衝突在當年並不明顯。剛轉行做投融資業務時,我不確定能否做長久,通過網路社區分享廣告作品,參與品牌社區,算是一種本能的求生備份。萬一投融資業務做不下去呢?我還可以回到廣告圈、品牌圈找找事做。

過了頭兩年,我感覺做投融資業務還算可以。於是我不再往廣告方面發力,把注意力放在了投融資活動上,然後拓展出新的知識探索方向。

我參與的投融資業務有些特殊,我的老闆們投資一些具有潛力的創業公司,為這些創業公司引入外部風險投資(VC),推動這些創業公司去股票市場公開上市(IPO)。我的老闆們投資之後,把我派到創業公司,和CEO一起工作,協作完成VC階段和IPO階段的融資事務。

導師引路、同儕提攜、刻苦鑽研、拓展新知、分享助人,這些第一階段職業生涯的發展模式,同樣也出現在我的第二階段職業生涯發展歷程中。

這段時間的工作給我很多啟發,開啟了我的視野,重塑了我的思維方式,引入了新的工作習慣。廣告傳播時期,我的任務是通過創意來銷售企業的產品,投融資時期,我的任務是通過策略來銷售企業本身。

全新的工作體驗勾引出我的好奇心,從廣告傳播服務機構,到投融資過程的中介機構,他們都歸屬於專業服務產業(PSFs)這個領域。我對這個領域的運作模式感興趣起來,購買了許多關於專業服務公司如何運作的書籍。對專業服務公司的興趣,也順帶引起對於知識管理的興趣。

在分享方面,我繼續運用傳統媒體和互聯網,關注主題從廣告創意轉向網路創業。我在本地報紙上撰寫專欄《上島咖啡館裡的創業漫談》。我固定在一家上島咖啡館,每次和一個創業者/創業團隊見面聊天,把他們的故事寫到我的專欄里。

那時候,我還花了很多時間幫助一位朋友。他從海外回到中國,以福州為基地,創辦《電子商務譯刊》雜誌,傳播電子商務知識,創作一套電子商務叢書。我為他的雜誌和圖書出版傳播等出謀劃策,也為他的著作撰寫書評。他的經典作品是《知識管理原理》。

這位導師的名字叫做林榕航,他引導我真確地理解電子商務和知識管理,告誡我在繁雜喧囂的時代中,如何堅持初心、捍衛真知、傳遞真善美。這位故人數年前因病成疾,英年早逝。

一方面是資本市場的高大上,一方面是知識探索的真善美。隨著投融資業務越做越久,我的內心深處,這樣的衝突就日益加劇。


創作共享,天下為公

幸運的是2004年我遇到了我太太。當時,她是我通過寫同城blog認識的網友。她給我發了一封郵件,推薦麻省理工學院(MIT)開放式課程計劃 (MIT OpenCourseWare project) 中文翻譯項目。這封郵件開啟了一扇大門,改變了我的網路生涯的方向。

從那時開始,我從一個專註自我表達的分享者轉型為一個參與網路協作的貢獻者。我逐漸走入了自由文化的世界,最終尋求到了善用網路、天下為公的職業歸宿。

這個中文翻譯項目計劃的創始人是朱學恆,他居住在隔著台灣海峽的彼岸。翻譯《魔戒》後,出於對奇幻文學的熱愛,朱學恆用《魔戒》翻譯稿酬設立奇幻文化基金會,開展奇幻文學競賽,扶持奇幻文學創作者。

他在獲悉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式課程計劃後,迅即發起該開放課程的中文化項目,通過在線協作,招募全球各地誌願者,發起一場規模浩大的社會化翻譯運動。當年最多有2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參與翻譯。

這個項目很快更名為【Opensources Opencourseware Prototype System開放式課程計劃】,縮寫為OOPS。翻譯範圍拓展到更多學府的開放式課程。更名同時,他們通過網路社區徵集標誌。我得知消息後投遞了自己的作品,這個作品經過投票,被選為正式標誌。

這次經歷,激起我在內心許下一個願望,「今後每年至少為一個公益項目設計一個標識。」 我已經在2001年離開廣告業,對標識設計(以及CI)的熱愛成為我的一個業餘愛好。

一眨眼十年已經過去,我從中國大陸來到了大洋彼岸,轉行、成家、育兒。世事繁雜,所幸的是我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從2004年到2014年,我以Swordi Studio個人工作室的名義,堅持每年履行這個承諾。

Swordi Studio所服務的項目包括:OOPS、中文網誌年會、群智基金會、多背一公斤、祈願行、譯言、TEDtoChina、CNReviews、CAPE、WEE、新四年、青年坊、真北研究等等。

2004年左右,我認識Isaac Mao和其他研究社會性軟體的先驅,參與他領導的群智基金會的各項活動,包括CNBlog.org(中文網誌心得集)、中文網誌年會、社會性軟體在線論壇、數字游牧計劃等等。這些經歷逐漸讓我意識到商業、公益、網路的跨界創新融合,也是推動社會發展、展現個人價值的新路徑。

某日,我收到朱學恆從海峽對岸寄來的一本《天下》雜誌。我翻開數頁後,看到Creative Commons運動的發起人勞倫斯?萊斯格(Lawrence Lessig)穿著我設計的T恤衫,胸前印著OOPS的標誌和我提議的口號「創作共享,天下為公」。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互聯網對於我的個人意義,並不是它的商業價值,而是它為每個人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讓人們可以打破時空限制,釋放自己的個人潛能,融入到智慧的群體中,通過友善協作、藉助創新技術,一起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美好的新世界。

這個頓悟可以解釋我接下去的很多選擇。為何我會漠視此起彼伏的互聯網創業大潮,始終沉浸於網路協作公益項目,甚至為了網路協作公益項目,寧願暫停個人學識的探索……

想通這件事情不久。兩件大事發生了。我戀愛了。然後,我女友跑路了。她這一跑,遠隔重洋跑到美國。我可憐的生活啊,它又從幸福的高峰跌倒了低谷。


漂洋過海來看你

2007年底我來到了美國,在休斯敦。我女友在紐約,我們還是分離兩地,好在我可以在節假日去和她相聚。

離開中國,對我來說,同時意味著告別投融資行業。來到美國,不僅代表著追尋女友的步伐,也代表著追尋網路科技前沿的步伐。我多年來業餘折騰搗鼓、亦玩亦學的網路事業,如今轉成我的正式職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科學理論的可證偽性
工作中的那些考驗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