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典故事:睡眠之害

佛典故事:睡眠之害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的祇園精舍,教導比丘應當精勤修行,轉化所有障蔽自心光明的煩惱;世間諸法盡皆無常,若能凈心,即得智慧,徹見實相,便可遠離苦惱,得大安樂。

當時,有一比丘心智昏鈍不明,不能體會佛陀苦心的教導,每日飽食後即關起房門,放縱習性,恣意睡眠;貪愛色身快意舒適,從不修習無常觀等觀行法門。

佛陀觀察這位比丘總是懈怠懶惰地度過每一天,不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七日的時間,擔心他因放逸而墮落三塗,於是前往比丘靜室予以度化。

然而在房內的比丘不知佛陀的到來,依舊酣睡不醒,世尊見其心念汩沒,覺性迷昧不顯,便彈指作聲令其覺曉,同時呵斥道:「快起床,怎麼還在睡覺呢?你這樣的行徑就像牛馬身上的寄生蟲,以及螺、蚌、蠹蟲一樣,不知此身乃眾苦根源,隱蔽於不凈之中,只因貪愛身體的舒適而懈怠墮落。

如同有人受重傷,遭遇如此危急厄難,卻安逸睡眠而不尋求解脫之道。修行之人不能懶惰好眠,常當自警,心心念佛念法念僧,學習諸佛菩薩的行跡,便能遠離憂患苦惱。

此外,還要常觀無常苦空,破除邪見、令生正見,便是世間明眼之人。若能如此,千倍福報功德由此而生,永遠不會墮入三塗惡道。 」

比丘聞佛音聲,如雷貫耳,驚坐而起,見佛親自教誨於前,立刻起身頂禮佛足。

世尊接著問比丘:「你能憶知過去生的因緣嗎?」

比丘惶恐地說:「弟子心智為五蘊煩惱所覆蓋,不能明了多生累劫宿命之事。」

世尊悲憫地說:「你在過去維衛佛時曾出家修行,不僅不誦經持戒,更貪求名聞利養,飽食終日懶散不勤,從不存念佛法義理,所以命終之後便墮落為寄生蟲。

五萬年後果報受盡,又投生為螺、蚌之類和樹中蠹蟲各五萬年,這四種蟲心智昏暗,長生暗冥無有智慧,貪身愛命喜好隱蔽之處,以冥為家不樂光明;若待其一覺醒來,已過了很長的時間!

如此久遠纏繞在罪業之網,不求出離。今日,你終於罪畢福生,能生而為人,更得以出家修行;為何還要重蹈覆轍,貪著睡眠以待來日墮落?」

比丘聽了過去生懈怠受苦的因緣,全身毛骨悚然,心生懺悔;自此一心念道,以精進勇猛之力漏盡煩惱,證得羅漢,不再受生死之苦。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一》

省思:

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猜疑,皆是蓋覆清凈心日的烏雲,當中尤以「睡眠」的需求最難調伏。修行之初須善調身心,常自省察是否放逸而眠;亦不能過於逼迫,不休不眠。常行中道,道可得矣。

(轉)

推薦幾篇很好的文章:「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見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聞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六解一亡」、「《楞嚴經》精華篇:七處征心」、「《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王菩薩開示的唯心識觀法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的精彩文章:

佛典故事:向佛乞食的貧女
星雲法師開示:五種非人

TAG: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