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今天——1271年3月28日,元朝改京師中都為大都,成為元朝的首都。

歷史上的今天——1271年3月28日,元朝改京師中都為大都,成為元朝的首都。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1271年3月28日,元朝改京師中都為大都,成為元朝的首都。


成吉思汗在位統一蒙古各部落後,在很長時間裡,蒙古是沒有固定的都城的。直到成吉思汗去世,他的兒子窩闊台汗繼位後,1235年,才在和林建都(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游)。1260年,蒙哥汗去世,忽必烈在開平府(今內蒙古多倫附近)繼位。1272年,在原金中都城東北築起新城,稱為大都,成為元朝的都城。那麼作為蒙古人的忽必烈為什麼遠離大本營,建都大都呢?首先,這與忽必烈自身有一定的關係,早在蒙哥汗在位時,忽必烈就經營漠南地區,他重用漢臣,實行漢制,培植了大量的漢族勢力。而且,忽必烈在繼位過程中,也經歷波折,在蒙哥去世時,忽必烈在南方率軍對南宋作戰,和林眾臣密謀擁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為汗,忽必烈急忙趕回開平繼位,這才保住大汗之位。不過也由此可見,忽必烈並沒有得到蒙古貴族的支持,實際上,蒙古大汗歷來需要展開庫里台大會推舉產生,而由於三大汗國的抵制,忽必烈的繼位並沒有召開庫里台大會,所以的他汗位多少有些根基不穩,因此遷都於大都,有利於少受蒙古貴族反對派的掣肘,擺脫他們的控制。


元大都遺址復原圖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3月28日,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改京師中都為大都,北京第一次成為統一王朝首都。事實上,歷代政權的首都變遷恰恰反映了整個社會乃至時代的嬗變。自晚唐以來,中原政權的主要邊患不再來自西北,而是日漸崛起的東北契丹部族,再加上經濟中心逐漸從黃河下游地區轉移到江南,定都關中既不能扼守邊境,又造成數目龐大的漕運開支,統治者不得不將目光轉向他處。這時,北控燕趙、南通江淮、居民眾多、交通便捷的開封取代了凋敝破敗的長安、洛陽,成為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首都。開封城的興起完全是因水陸交通之便,因此其盛衰與否就和運河暢通程度密切相關。


如果說交通便捷是開封的最大優勢,那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就是開封最致命的缺陷。除了加強城防、屯兵京郊外,宋廷別無他法,因此產生了大量的軍費消耗,這與定都開封所帶來的「守內虛外」政策是分不開的。其餘政權則多以所在地區的治所為國都,比如成漢政權據有益州,因此以成都為國都;前涼佔據涼州,遂以姑臧(今甘肅武威)為都。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將國都由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遷至中都大興府(今北京),有數千年歷史的北京這才等來第一次「翻身」。在女真人看來,燕都北依山險、南控中原、東擁渤海,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遠超開封、洛陽、西安和南京等歷朝古都。倘若我們仔細審視地圖,就會發現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蒙古高原及松遼平原之間,西北枕著燕山山脈,西南直抵太行山脈,遼東半島及山東半島扼守著北京所瀕臨的渤海。如此獨特的地形,必然會引起統治者的興趣與重視。


北京當時還尚未成為一國首都。在後晉政權將其割讓給遼朝後,幽州僅僅只是普通的州,直到會同元年(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才將其升為析津府,號稱「南京」,又因古代曾為燕國首都而稱作「燕京」,作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的陪都。值得一提的是,遼朝共有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東京遼陽府四座陪都,「南京」的地位並不突出。



元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的大一統帝國,立都大都便於對全國進行統治,忽必烈立都時,尚未滅亡南宋,而金剛剛被滅不久,金地蒙元的統治並不穩固,為了防止金地復亂,坐鎮大都就近統治是最好的選擇,而且,遷都大都對於忽必烈南取南宋也很有好處,將都城從草原遷到大都。所以遷都大都一方面可以安撫和統治遼、金等故地,另一方面,對於攻打南宋的調兵遣將、後勤補給等都有好處。


最後,大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都所處之地十分特殊,北面是綿延千里的重山關口,南面則是一馬平川的千里平原。大都所處的燕雲地區歷來是中原王朝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重地,而北方游牧民族想要進取中原,燕雲又是必爭之地。因此,燕雲地區堪稱是扼住中原與塞外的咽喉之地,作為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元朝在此,即可南控中原,又可北扼塞外。一旦南方有變,還可直接逃到塞外。可謂是可攻可守的上選之地。在忽必烈還未稱帝之前,就有大臣向他進言說燕雲「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因此,忽必烈遷都大都一事,是經過深思熟慮和長久準備的。忽必烈為什麼要遷都大都?


那麼為什麼之前的王朝如漢、唐、宋都沒有選擇燕雲地區作為都城了?這個其實很好理解,中原王朝的統治中心都在中原地區,按照一般天子居中而受四方朝覲的傳統,長安、洛陽才是理想的選擇,而且,中原王朝統治期間,燕雲地區一般都會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滋擾,戰事頻繁,肯定不適合作為一國的都城。但是對於元來說,由於元朝疆域廣闊,在北面一直到庫頁島和西伯利亞地區,因此,對於元來說,大都反而剛好是它的中心了。


一些蒙古貴族也在征戰過程中意識到了北京的地理優勢——處於東西地勢交匯點,不僅離蒙古故土和東北游牧部落較近,還以掎角之勢壓制南方,進可掌控全國州縣,退可遷回漠北重整旗鼓。因此他們提議在遼金兩朝的基礎上興建大都,之所以要興建,是因為當初成吉思汗率軍滅金時將北京城一把火燒得精光。


經過慎重思索,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這一建議,於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3月28日改燕京為大都,並指定劉秉忠負責設計及建設大都。於是劉秉忠參照漢族傳統的風水理論,按照「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格局進行布置,歷時二十餘年的建設,完成宮城、宮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如今北京城的輪廓。


由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詔令規定,遷入大都新城必須以富有者和任官職者為先,結果大量平民百姓只得依舊留在中都舊城。在當時人的心目中舊城仍是重要的,通常把新、舊城並稱為「南北二城」。


今天,元大都的城郭殘垣仍可以看見,在薊門橋西南、中國政法大學東門與北京郵電大學西門之間,設有標誌「元大都城牆遺址」。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就是在元朝的首都大都土城遺址上建造起來的,西起海淀區學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黃亭子,折向東經馬甸、祁家豁子直到朝陽區芍藥居附近,大體與地鐵10號線北段重合。馬甸附近土城牆高12.5米、寬31米。德勝門外,有一處名叫土城關的地方,即為元代健德門遺址。



元代大都的名稱,除源自漢語的「大都」之外,還大概源自維吾爾語的Khanbaliqkhan是汗,baliq是城市,Khanbaliq就是汗之城,音譯為「汗八里」。汗八里是包括維吾爾在內的突厥語和伊朗語各分支語言人群所使用的,他們甚至到明代還用汗八里稱呼北京。自元代定都以來,北京迎來了真正的騰飛,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維持時間最長的首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文物介紹——漢馬王堆的素紗禪衣
歷史故事——晉文公的禮、義、信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