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相」——《楞嚴經》參習(129)

「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相」——《楞嚴經》參習(129)

「汝應於此分別自他」——《楞嚴經》參習(128)



「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相」——《楞嚴經》參習(129)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經文:【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



本文:

經:【今吾將汝。】

今天我帶著你,這就是佛幫助他。

經:【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相。】

這是佛幫助他,怕你不會,我在旁邊再指導你。『擇於見中』,「擇」是揀擇,就是辨別能見、所見之中,在能見、所見之中仔細去揀擇一下,什麼是自己、什麼是物相?阿難見性自體這是能見,外面所有的形相那是所見,能見、所見,了了分明,這個時候就應當要悟知自己的見性。話雖然這樣講,實在很不容易,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理路沒搞清楚。什麼理路沒搞清楚?這要講到根本的道理,我們中國聖人也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都是講的根本道理,這個大道理不明。這在佛法裡面講,萬法唯心、萬法唯識,心跟識是自己,萬法是境界。但是境界並不是離了心識有一個獨立的境界,沒有這個道理,境界還是自己心識變現之物,還是一家人,不是別人。像這樣的經文,我們在經論里可以說看得非常之多,一提起來哪一個人不熟?雖然是很熟,為什麼我們還不能見性,我們在境界裡頭依然迷惑顛倒?實在講,這一句經文還不夠熟,嚴格的講是相當的生疏,熟透了它就管用,就能開悟。阿難在此地顯示出的就是不熟,像這些道理阿難記得很清楚,「七處征心」他就引用過不少,可見得阿難記得很熟,但是不明了其中的真實義。如果真的熟透,他就有能力在一切法中見到見精所在,這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謂的大開圓解,自己就知道,自己就會。

這種情形,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可以說看得非常明白。《六祖壇經》得要中等根機以上,熟讀這部書確實有大利益。我們看看禪宗,人家用的什麼方法?只要學人對於佛祖教學的方法能夠深信不疑,循規蹈矩的去修學,一定有開悟的一天;凡是不能開悟的都是猶疑不定,所以不能開悟。開悟要有大智慧的人開悟,那錯了,頭腦簡單的人開悟大有人在。所以古人講,開悟最容易的兩等人,一等就是上智,為什麼?他沒有懷疑,他一聽道理就懂得,沒有疑惑,他容易開悟。再一個就是下愚,他什麼都不懂,你叫他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個人容易開悟,他也深信不疑。可見得悟與不悟在信,當中這一截,你要說他有信,他信得又不切;你說他不信,他又好像很信仰的樣子,這是相當不容易。阿難尊者示現的程度,就是當中這一截的,滿腦袋的疑問,成見很深,分別心很重,這是代表一個中人程度。他是菩薩示現的,主要就是教給我們這些所謂半吊子,教我們在這裡面覺悟,我們的虧吃在什麼地方?我們的障礙在哪裡?為什麼我們不能自知自會自悟菩提?曉得了,曉得要改過自新。對於聖教決定沒有疑惑,這是我們的起步,然後能夠依教奉行,沒有不成就的。向下經文是比較上容易懂。

經:【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這一段是說明,物相與見性的界限是清清楚楚,並不混雜。首先辨明一切物相不是見性。佛叫著阿難跟他說,『極汝見源』,「極」是窮盡之意,「見源」就是能見的見性,盡汝能見的能力。『從日月宮』,這是舉上面例子來說,往上頭看,「日月宮」在我們頭頂上,從上看到下,日月宮是物相,不是見性。『至七金山』,這是從遠看到近,「七金山」是須彌山外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山稱之為金山,我們不要誤會這山完全是金、是銀的,不是這個意思,而是這山裡面蘊藏著金銀很豐富,拿現在我們講的礦山,有大量稀有珍貴的金屬藏在這個山下。這個金屬體相是光明的,所以這裡說是『雖種種光』,雖然這些七寶有種種光明,它還是物相,也不是自己。『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這一段是指近,看到近處森羅萬象,我們一一詳細去觀察也是物相,也不是自己。

這一段就是叫阿難自己實際上去觀察,無論從高處、從遠處、從近處,你仔細去看一切森羅萬象皆是物相,不是見性。問的意思是啟發阿難的悟門,換句話說,誘導阿難開悟,在一切物相裡面如果豁然悟得自己見性,這就成功了,經上常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處處都是給阿難做增上緣。阿難示現的是頭頭錯過,這是大慈大悲。如果佛這樣一說,阿難就開悟,後頭就沒有經文了,我們如果是利根,在這裡也可以像阿難一樣的開悟;如果是鈍根悟不了,悟不了後頭機會沒有了。所以阿難故意裝作懵懵懂懂不開悟,讓佛再說別的方法,這是大慈大悲,是為我們裝成這個樣子。我們大眾,這個法子不能開悟再換個法子,那個法子不能開悟再換個法子,所謂是無量法門,哪一個法門都是教我們開悟的門路。

「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相」——《楞嚴經》參習(129)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附註:

參考資料——

1??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2??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3??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相」——《楞嚴經》參習(129)

「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相」——《楞嚴經》參習(12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如何參學——善觀「三業」,入佛知見
愚痴生死——《佛說八大人覺經》學習(9)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