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被「霸凌」的後果,影響真的是一輩子!

孩子被「霸凌」的後果,影響真的是一輩子!

近年來,一些中小學生欺凌事件被報道,引起各界廣泛關注,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家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兒童青少年階段是自我角色和自我價值確立的關鍵期,良好的社會關係對形成健康的自尊有重要意義。這個時期的創傷性社會經歷,比如霸凌、虐待等,將會對兒童青少年健康產生廣泛和持久的影響,並且增加多種精神疾病的發病風險。

圖片來自網路

青少年時期的欺凌經歷是怎麼對成年產生影響的呢?目前對介導這一過程的心理和神經基礎仍然缺乏充分了解。

認知彈性是一種隨著環境變化能夠迅速調整以前環境中形成的問題解決方式以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這種能力作為大腦可塑性的基本心理能力之一,對於我們適應動態環境非常的重要。

「如果把大腦比喻成一台電視機,把不同的頻道比喻成我們的思維、概念,突然有一天這個電視機換台變得十分的困難,一定會覺得非常無聊。那麼,缺乏認知彈性的人就像是是一台換台非常困難的電視機。」徐航博士,中科院心理所王瑋文研究團隊成員之一介紹說。

圖片來自網路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彈性損傷,比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同時這種認知損害還與臨床藥物治療效果、疾病預後和複發密切相關。

最近,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瑋文研究團隊對青少年的欺凌經歷將對成年以後的彈性認知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探索研究。科研人員建立了一種模擬人類早期社會欺侮/霸凌的動物模型,探討了青少期類似負性社會應激對小鼠成年後認知彈性及其介導腦區前額葉皮質神經發育相關分子的影響。

根據團隊近期發表的研究,文章第一作者徐航博士介紹,有青少期社會欺侮經歷的動物,成年以後在不同情境間的認知轉換能力明顯受損,同時,一種參與腦發育和神經可塑性調節的重要分子——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BNDF 會減少。而神經營養因子 BNDF 的減少是抑鬱症發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礎,也是抗抑鬱藥物發揮療效的分子靶點之一。

文章的另一合作者,王傑思博士進一步發現,這種營養因子 BDNF 之所以在個體成年後會持續分泌不足,可能是因為BDNF IV基因的表觀遺傳修飾在應激後發生了改變。通過一系列檢測,他最終確定了 BDNF IV 啟動子區下游區域的組蛋白 H3K9 甲基化水平(一種 BDNF 轉錄抑制性調節因子)的升高導致了 BDNF 表達的持續下降。這些實驗結果表明,早期社會創傷可能通過影響表觀遺傳修飾調節基因的表達,進而對行為和腦的發育產生長期的影響。

圖片來自網路

但令人欣喜的是,這種彈性損傷是有可能改善的。科研人員發現,通過在成年期給予一種具有甲基化酶調節作用的抗抑鬱藥物反苯環丙胺(TCP)進行干預,藥物治療可以改善小鼠的認知彈性損傷,同時恢復內側前額葉皮質 BDNF IV 的表觀修飾改變和 mRNA 的表達水平。這個結果為有早期應激經歷的抑鬱症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干預策略。

這項研究從早期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交互作用的角度,提供了新的有關兒時社會創傷是如何持續影響我們成年後心理適應的神經科學方面的證據。然而,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我們需要意識到,兒童青少年時期的社會經歷的確在塑造著我們的大腦,進而深遠地影響著我們的未來。我們的社會需要更關注孩子們的成長環境,給予孩子們更多的關懷。

圖片來自網路

來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研究人員提出拓撲晶體絕緣體中的d-2維邊界態
科研人員在植物中實現A·T-G·C的單鹼基替換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