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打造人才宜居宜業生態圈 人才「30條」實施一年多來成效逐步顯現

上海打造人才宜居宜業生態圈 人才「30條」實施一年多來成效逐步顯現

上海打造人才宜居宜業生態圈 人才「30條」實施一年多來成效逐步顯現( 2018年3月26日 07 : 52 )來源:解放日報

從創立羅氏研發中心到成立華領醫藥,陳力始終沒有離開張江。他見證了這些年張江乃至整個上海的人才聚集,以及由此帶來的創新創業活力。「產業環境,核心是人才環境。」陳力頗有感觸。在他之後,輝瑞、諾華、葛蘭素史克等跨國葯企研發中心紛紛入駐。而現在,已有7位創始人離開老「東家」,成立了自己的創新創業中心。

「上海的人才政策越來越好。」對於2016年9月出台的人才「30條」以及此後陸續發布的69項配套政策,陳力和同伴們的感受是一致的。人才第三方評價、分類管理、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引才機制……這些給人才帶來利益的政策,他們都能掰著手指數出一二。

對上海來說,推進人才新政,有著更深的考量。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人才,誰就擁有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厚植科技創新的人才優勢,方能夯實上海創新的「厚度」。

提供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

「Fantastic(好極了)!」去年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東理工大學客座教授伯納德·費林加在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辦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證申請手續,談及「綠色通道」和細緻周到的服務,他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

費林加與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庫爾特·維特里希一道,是首批來滬工作並擁有「永久居留」的諾獎得主。在上海,費林加擁有一個為他量身打造的實驗室:「我們會把它打造成世界頂級實驗室,培養一批青年人才,並吸引全球知名科學家加入。」

費林加等高層次人才,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關鍵少數」。依託圍繞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的上海光源、蛋白質中心等重大科學設施和重點項目平台,上海面向全球集聚了包括兩院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士等在內的頂級科學家近500名,實現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不僅如此,上海還布點30餘家海外人才聯絡站,建設全球高層次科技專家信息平台,在全球篩選出25萬名高層次科技專家,實現主動「出擊」、精準獵才。

「中國為我提供了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我會在上海努力做好科學研究。」1月30日,中森菜實成為首位獲得外國高端人才簽證的日本人,以研究員身份加入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持有這一簽證,她可以在最多10年內多次往返,享受每次最長180天的停留期,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也可獲得相同期限的多次入境簽證。

降低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申辦條件,放寬外籍人才就業年齡,簡化入境和居留手續,確立市場、單位、行業的人才評價決定權……通過不斷制度創新、先行先試,上海越來越成為國際一流人才眼中的「東方明珠」,已連續5年榮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共辦理外籍人才工作證件8.1萬件,目前在滬工作外國人才達到21.5萬人,佔全國的23.7%,位居全國首位。同時,來滬工作和創業的留學人員已達15萬餘人,近5年引進的留學回國人員是上個5年的兩倍多。

無論是面向海外還是面對國內,上海對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以往,一個大學退學、僅有高中文憑的年輕創業者,想要作為頂尖人才落戶上海、安家立業,似乎不太現實。但陳鋼強做到了。去年,這個在天津讀書、在廣州創業的「80後」作為「複合型創業科技尖子」「行業緊缺人才」被引進上海。作為上海馳游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執行副總裁,他與團隊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開發者服務平台,覆蓋了60億移動設備大數據,擁有1000多家運營商數據信息的平台。2016年,公司創造稅收5000多萬元。

陳鋼強的幸運,除了自身實力,還得益於上海對於國內科創人才運用薪酬評價、投資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等市場化方法進行引才聚才的新政。比如,4年內個稅累計達到100萬的企業高級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獲得首輪風險投資達到1000萬且持股比例不低於10%的創業人才等,都可直接申辦上海戶口。

市人社局人力資源開發處處長葉霖霖介紹,近兩年上海累計引進國內科技創新創業人才超過7.5萬人,其中通過科創人才引進新政,引進的創業人才、創新創業中介服務人才、風險投資管理運營人才、企業高級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企業家等五類重點人才近9000人。

突破體制機製為人才「放權鬆綁」

聚集到上海的人才,如何激發他們的活力?上海從突破體制機制入手,對用人單位和人才「放權鬆綁」。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歷來是一道難題。為了暢通「紙變錢」的通道,人才「30條」明確,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等「三權」下放給單位和科研團隊,明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扣除直接費用後凈收入的70%以上可用於獎勵個人和團隊。去年,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以首付款、研發里程碑付款共計4.57億美元另加銷售提成的合作方式,出售了一款抗癌新葯的全球獨家開發許可權,這是目前我國製藥領域金額最大的成果轉化合作項目。

這並非孤例。在此之前,復旦新葯益母草鹼項目、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及同濟大學「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裝置」、上海理工「太赫茲技術」,也都受益於這一人才新政,並享受到個稅遞延繳納政策,使科研人員真正得到實惠、真實提高獲得感。這也恰恰兌現了上海出台人才「30條」時給出的承諾:釋放人才的科研活力和動力,要讓人才「名利雙收」。

而對於「體制內」來說,人才「30條」無疑給出了一條人才幹事創業的「新通道」。市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林華說,以前醫生總是糾結於科研重要還是臨床重要,教師要煩惱上課與基礎研究孰輕孰重,現在實行分類評價,不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時還豐富了人才評價方式,不僅倡導人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在車間里,評價人才也要到現場去聽去看。」人才「30條」明確,職稱不再作為申報科研項目和人才計劃的限制性條件。去年,青年拔尖人才突破以往標準,申報相關項目增長60%。

人才用得好不好,最有發言權的還是用人單位。事業單位「招人權、聘任權、用人權」等「三權」下放給用人主體後,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將人才作為撬動改革的關鍵,創新人才多元評價、職稱晉陞、績效考核等制度,探索建立了醫療、教學、科研相互促進的良性人才管理機制。院長王興鵬說,「我們把人才盤活了,他們的積極性、內在驅動力就給調動起來了。」

不拼重金拼環境營造「生態圈」

人才「30條」正在上海形成一個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使得各類人才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

人才環境,在陳力看來,是一種「生態圈」。以生物醫藥為例,陳力創立的華領醫藥沒有實驗室、沒有試驗設備,但他可以使用上海藥物所的實驗室做技術研究,用藥明康德公司的實驗室開發產品,研製過程中的動物實驗、細胞實驗、生物測試、產品生產等都可以找到企業對接。這種「生態圈」,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座高峰,吸引了頂尖人才前來攀登。

「流利說」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翌也有類似看法。「流利說」是一款「人工智慧+英語學習」的手機應用。創始人王翌曾在矽谷谷歌總部做產品經理,2011年回國創業,選擇了上海。他和他的企業享受到了啟動資金、人才公寓、工商辦理等一系列政策扶持。短短三年,企業從12人增至1000餘人,營業額從6萬元增至3億多元。「有越來越多全國各地的人、也有海外的人才,從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回來加入『流利說』,我覺得大環境在持續變好。」王翌也注意到,現在上海正有意識引進「人才團隊」,而不單單是頂尖人才個體。「這樣更立體化系統化的政策,有利於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創業者們感受到的「生態圈」,也正是上海近年來堅持的「不拼重金拼環境」,以此增強上海對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

創業者普遍感到,辦事更加便利了——上海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企業辦證時間可從22個工作日縮短至4.6個工作日;取消眾創空間備案環節,以市場化運營為主的眾創空間更加有效;推進人才辦事窗口「無否決權」試點改革,辦事不用跑「冤枉路」了。

創新創業企業普遍感到,「最先一公里」的資金難題容易解決了——上海設立了總規模50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總規模15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資金,設立了規模50億元大型政策性擔保基金,建立了我國首家「科技銀行」——浦發矽谷銀行,新開6家科技支行、91家科技特色支行,融資環境得到優化。

在上海生活的海內外人才普遍感到,綜合生活環境更舒適了——上海加大科創人才住房保障力度,去年市區兩級共籌措約1萬套公共租賃住房,重點滿足科創中心建設相關重點單位的整體租賃需求。同時,上海改善本市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擴大國際教育資源供給,營造良好文化環境和輿論氛圍,打造人才發展宜居宜業環境。 【收藏】【列印本頁】【關閉窗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人民政府 的精彩文章:

大科學設施,你了解多少?
大年初一申城處處是年味

TAG:上海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