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我只會回答「不知道」

為什麼我只會回答「不知道」

在諮詢室里,小美(化名)什麼話也沒說,只是一直默默地流淚。

小美是個大學四年級生,二十一歲的她即將畢業,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扛起更多的責任,並且在現實與夢想中找到一個平衡。但此刻坐在我面前的她看起來沒有對未來的願景,只有難過傷心而已。

圖源:pixabay

等了一會兒,看她情緒似乎比較緩和了,我問她:「怎麼啦?」這下可好,小美放聲大哭,說:「我不知道…」。

事實上,這句「我不知道」在我們以後的諮詢過程中幾乎時時刻刻都會出現。原來小美來談的問題就是她的不知道: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將來要找什麼工作。

但是隨著離開校園、即將出社會的時間越來越近,周圍的親朋好友都開始問她想做什麼,小美開始焦慮緊張了;同學們似乎都知道自己要什麼,有些人已經應徵到工作、有些人已經申請了到國外讀研究所、有些人打算出國打工度假擴展視野。

圖源:pixabay

但自己呢?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卻是一點底都沒有。跟大家一起讀研嗎?但要讀什麼好?工作嗎?但要做些什麼呢?當身旁的人給她些建議時,她不是積極去嘗試,而是開始預想自己的失敗:「我沒有工作經驗,履歷投這家一定不會上」、「如果我花一年準備考公家單位卻沒上、那這一年不是浪費了?」。

這不是小美第一次感到徬徨的時候。四年前,當她剛進大學時也有同樣的迷惑。以往在中學時期,每天的課表都是固定的,甚至晚上也有晚自習,不用自己打發時間。但到了大學卻什麼都要自己想:要上哪門課、什麼先修、要不要參加社團等等。

但當時小美並未抓住這些練習自我決定的機會,而是很快地跟隨同學們選課,參加同學們加入的社團活動,她的焦慮也暫時延緩了,直到現在。

在談話的過程中,小美略帶哀怨的提到以前過日子很容易,因為當小孩的任務都很明確,就是念好書、考好試,這樣就可以得到父母老師的喜歡與稱讚,其他的興趣嗜好也由父母指定了學鋼琴。「但我很久沒彈了,對鋼琴不是真的那麼有興趣…」小美有點不好意思的笑了一下,好像發現自己又要說出她不知道她喜歡什麼的這句話。

小美的父母在小美口中是對好父母,物質生活上把她照顧得很好,在課業與生活上也給她很多指導安排,雖然有時會覺得父母沒有理解她的心情,但父母一句:「這是為你好。」會讓小美覺得自己不該辜負父母的心意。

圖源:pixabay

以一般大人的觀點來看,小美是個懂事聽話的好孩子,成績雖然不頂尖,但也維持個中上程度,沒什麼讓人擔心的。但大人們沒注意到的是,被照顧得無微不致的孩子,失去了解探索自己能力的機會。在什麼都被安排照顧好之下長大的孩子,即使生理年齡是成人了,心理也都還是會在「我無法自己做決定,我需要別人來幫我決定」的幼兒階段。

大人們的不放手、或不知如何放手,孩子聽話時才表示高興,這些無意中傳遞了兩個訊息:孩子無法靠自己活下去,以及大人的關愛是有條件的。在條件式關愛成長下的人,常常在人際或伴侶關係中感到挫折,因為他們學到的關愛一直是有條件的:我給你了某些東西,你怎麼沒有反饋我些什麼呢?你應該也要給我關心呀!

在人類心理發展的理論中,艾瑞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很好地說明了人類從小到大八個階段的發展任務,以及發展任務失敗時可能產生的困境(可參考本文作者整理的表格)。其中自動自發、自我認同、主動好奇、有明確的自我概念及自我追尋的方向等特質的發展都是在18歲以前大概就形成了。也就是在童年時期,若周遭的大人可以協助孩子發展興趣、允許他們在各方面(而不是只有課業學習)有所投入,在挫折中學習,那孩子對自己會更有把握,也更清楚自己的能力與喜好。但遵照父母老師安排而走的小美,這時就要重新開始發展以往未成功的階段任務了。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的八階段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階段

發展任務與危機

順利發展的特徵

障礙發展的特徵

0~1.5歲

信任vs不信任

有希望、有安全感、對人信賴

面對新環境焦慮不安、

缺乏生命希望

1.5~3歲

自主vs愧羞

有意志力、自控能力、自尊

缺乏信心、 自我懷疑

3~5歲

自動自發vs

退縮內疚

有自信心、責任感

有自我導向的目標

畏懼退縮、低自我價值感

5~12歲

勝任進取vs

自卑自貶

具有求學、待人處事的基本能力與方法

充滿失敗感、自卑

12-18歲

自我認同vs

角色混淆

忠誠有明確的自我觀念

肯定的追尋方向

生活缺乏目標、徬徨迷失

18-40歲

親密vs孤獨

具有親和力與愛, 奠定感情生活與事業機基礎

與社會疏離、孤獨、寂寞

40-65歲

創造vs停滯

富創作與生產的能力, 關懷親人、社會、及個人理想

缺乏生活意義、對社會與他人漠不關心

65歲以上

自我統整vs

悲觀絕望

智慧、 知足常樂

隨心所欲、安享余年

悔恨往昔、遺憾

如果小美沒有嘗試著去獨立起自己的心理狀態,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並且開始為自己做決定,長久下來累積的對自己能力的不確定(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麼)、對他人的失望(我幫你做飯了你怎麼沒看到)、對外在世界的不滿(我給了你好處、你怎麼沒也給我些好處),很容易讓她產生抑鬱的癥狀。但很棒的是,小美鼓起勇氣踏入了諮詢室,為她自己的未來做出了改變行動,相信在未來她會發現更多自己的力量,並能走上成為真實自己的那條路。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您如果也有類似的困擾,以下有兩個方式可以試試來幫助自己。

首先要提升自我覺察,停止說「我不知道」。幾乎所有的心理治療取向都會提到自我覺察的重要性,有時候光是看見自己的問題,就足以造成改變。就像小美,當我向她指出她常說「我不知道」這句話之後,她開始有所覺察,之後要脫口而出這句話就不再那麼容易了,她開始會停下來、會思考自己是真的不知道嗎?還是想要卻不敢要?

第二種方式就是用其他更好的語句來代替原本的口頭禪。例如用:「我還沒試過,但我願意試試看…」這樣的句子來取代「我不知道」。假如小美被問到午餐要吃什麼,以往她可能都回答說不知道,但現在她可以說:「我還沒試過巷口那家小吃店的炸豬排飯,今天我來吃那個吧!」來讓自己脫離不做決定的狀態,為自己拓展更多實際接觸事物的經驗。

圖源:pixabay

當然這裡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嘗試經驗都會是美好的,就像那個炸豬排飯可能難吃至極,讓人覺得踩到了地雷。但這就是真實的人生,如何面對並處理挫折也是要學習的一部分。

當然有時候自我覺察不是那麼容易,要突破自己慣性的思維也有點難,這時候找位專業有經驗、有耐心的心理諮詢師來陪自己走過這個成長路,會比一個人摸索來得有方向。祝福有這方面困擾的讀者都能疏通問題、最終開心的做自己。

參考資料:

Erikson, E.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Selected papers. Psychological issues.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怡禾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怡禾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