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戰爭改變了「歐洲火藥桶」,窮弱小國順勢而為終逆襲

戰爭改變了「歐洲火藥桶」,窮弱小國順勢而為終逆襲

在歷史長河中,曾有一些國家如同繁星,在某段時間格外璀璨,不過,最終卻走向了隕落的深淵。南斯拉夫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從其前身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的建立,到南聯盟最後只剩塞爾維亞和黑山,其歷史加起來還不到一百年。對於中國人來說,印象最深非在科索沃戰爭中,中國駐南大使館被美國轟炸最讓人熟悉不過。

有著「歐洲火藥桶」之稱的巴爾幹半島,長期都是歐洲、俄羅斯、伊斯蘭三方勢力爭奪的地方,是各大勢力的逐鹿場,一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便是發生在這裡。而在三大勢力並沒有哪一方有絕對壓倒其它兩方勢力時,巴爾幹半島的命運便會是長期處於動蕩中。再加上,這裡是三方勢力的邊緣地帶,受到這三方文明的輻射力度很悠閑。

從巴爾幹半島的內部地緣結構上來看,全境多山,地緣實力不佳,再加上這裡支離破碎的地緣結構,很難形成強勢的地緣核心區,最終致使內部分裂,多民族,多文化,及複雜的人文結構。

正常來講,在外部有多方夾擊包圍,內部又是四分五裂的格局下,巴爾幹半島很難形成強勢的本土勢力。可是,南斯拉夫卻打破了這種慣性,在一段時間裡成為了巴爾幹半島上的區域性大國。

那麼,為什麼南斯拉夫能衝出重圍,實現崛起呢?雲石君將從以下幾方面就行分析。

19世紀,巴爾幹半島受奧斯曼帝國控制。當時, 威震近東的奧斯曼帝國,被歐洲基督教勢力趕超,已走向衰落,除了伊斯坦布爾一隅外,無力繼續維持巴爾幹半島其他部分的統治。

在這樣有利的大環境下,在巴爾幹半島中部占相對優勢的塞爾維亞民族趁勢而起,推翻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在貝爾格萊德一帶,建立了塞爾維亞國。

這裡就有個問題,惦記巴爾幹半島的又不是只有奧斯曼帝國一家,還有西方勢力和俄羅斯,他們就會眼睜睜的看著塞爾維亞國獨立?

這個階段的的奧匈帝國,內部有尖銳的民族矛盾,外部有崛起的普魯士的虎視眈眈,內外交困之下,對巴爾幹半島的干涉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俄羅斯受自身地緣環境的限制,早已趕不上在工業革命及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取得飛躍發展的西方勢力。1853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嚴重阻礙了其在歐洲擴張的進程。

這三大地緣勢力,是有能力直接統馭巴爾幹,而他們都身陷危機,為塞爾維亞發展壯大提供了良機。

而英法兩國,為了維持近東的均勢制衡,同時遏制奧匈、奧斯曼、俄羅斯三大帝國而且,選擇了支持塞爾維亞,有意維持巴爾幹半島的政治獨立性。

那麼,英法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雖然,巴爾幹半島與英法同屬於歐洲,但,英法在地緣關係上,遠沒有其他三大帝國的優勢,使得他們不能直接佔領巴爾幹半島。雖不能直接佔領,但英法完全可以憑藉全球最強的實力,通過地中海戰略通道,來施加對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

在英法的強力支持下,塞爾維亞國家獨立得到有利支撐,而且還有餘力對付奧斯曼帝國相對弱小的區域。

一戰中,塞爾維亞加入協約國作戰,一戰後,塞爾維亞從戰爭中獲得巨大紅利,決定了國家的歷史性發展。

一戰後,奧匈帝國四分五裂,奧斯曼帝國也失去了所有邊緣板塊,淪為二流國家,對巴爾幹半島基本構不成強烈威脅。而協約國成員俄羅斯,內部矛盾突出,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俄,一方面還未從戰爭中恢復元氣,另一方面,因意識形態的關係,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一致圍堵,也無力干涉班爾干半島。

在這樣有利的局勢下,充分保障了塞爾維亞的國家主權,還將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以及其他幾個地區,原屬於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領土收入囊中。一夜間,塞爾維亞像泡了水之後的胖大海,不再乾癟,在這樣的利好之下,南斯拉夫王國,初具區域性大國的樣子。

雖然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看似強大了,不過,卻存在了許多危機。

巴爾幹半島地緣結構四分五裂,地緣實力也不足,同時受到伊斯蘭、東正教、天主教三大主流文明的影響,最終導致了巴爾幹半島錯綜複雜的人文結構。

南斯拉夫王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波黑、斯洛維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等不同的次級地緣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民族,又有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諾文尼亞語、黑山語三種語言,還有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的深度影響。最糟糕的是,無論是地緣板塊、民族還是宗教,這些不同的政治和人文組織,沒有一個擁有足以壓制其他勢力的絕對優勢。整合後的南斯拉夫王國無異於是個大雜燴,一個亂字了得。這樣高度撕裂的國家地緣和人文結構,決定了南斯拉夫潛在的深度的分裂風險。

那麼,怎樣才能將一盤散沙裝的南斯拉夫聚合到一起呢?

上策是用主體民族的政治和文明體系優勢,來融合、同化邊緣民族。

但所謂的南斯拉夫的主體族群——東正教系的塞爾維亞,無論是文明規模,還是發展水平的優勢非常有限,在四分五裂的地緣格局之下,塞爾維亞根本沒有融合、同化其他民族的能力。而巴爾幹半島地處三大文明交匯的特質也決定了,每一個族群,都能從地緣、宗教等層面,尋求到強勢的外部支撐。如果強行搞族群同化,內亂也會一觸即發,國家也將馬上面臨崩潰和解體,甚至被打回到成為其他勢力逐鹿場的原狀。

於是,只能大力鼓吹「南斯拉夫」族系認同。

雖然,巴爾幹半島上的族群關係錯綜複雜,但是他們的族群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南部斯拉夫人族繫上,通過此來打造出一條獲得普遍認同的紐帶。再大肆宣傳此紐帶,來拉攏國民對斯拉夫人的認同之情,突破民族、宗教、語言、地緣的限制,最終將人心凝聚,達到增強國家認同感的目的 。

這才有一戰後,領土擴張後的塞爾維亞王國,迅速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不過,南斯拉夫族系並沒能成為一條成功的紐帶。雖然,設想很美,但是,現實畢竟是殘缺的。在經歷長達幾千年的歷史後,南斯拉夫族系認同,實在是件易碎品。在現實的民族、宗教、語言、地緣隔閡面前,南斯拉夫族系認同如同浮雲。

也就是說,南斯拉夫嚴重的分裂隱患依舊。

二戰爆發後,南斯拉夫在內憂外患之下,於1941年被德國納粹拆解,匈牙利與保加利亞佔領部分邊陲地區,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成立,而米蘭·內迪奇將軍成立了「救國政府」,統治塞爾維亞餘下的領土,並承認彼得二世為國王。抵抗組織在南斯拉夫共產黨及其領袖鐵托的領導下,利用巴爾幹半島多山的地貌,跟德軍及偽政府大打游擊戰,並在此過程中發展壯大。

二戰末,隨著納粹德國的土崩瓦解,南斯拉夫王國得以重建。沒多久,被在戰爭中發展起來的南共武裝改為「南斯拉夫民主聯邦」,即後來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新的南斯拉夫聯邦,與之前的南斯拉夫王國版圖相同,也面臨著內部地緣四分五裂、人文結構十分複雜的困境。

而當時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以前的歐洲列強內戰,轉變為美蘇兩強對立,進入了冷戰模式。

這種格局對南斯拉夫形成了巨大威脅。一戰後,隨著巴爾幹半島周邊三大地緣勢力的衰落,使得南斯拉夫擁有了相對良好的發展環境。而二戰後,隨著大美蘇的崛起,巴爾幹半島又再次陷入到二霸爭奪的焦點區。

內憂外患之下,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要如何應對才能擺脫困境?南斯拉夫如何才能再度崛起?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86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石 的精彩文章:

英國和法國究竟哪兒不對付——為何倆國動不動就開杠?
該國就是一個大坑,俄羅斯、美國都掉了進去,差點沒能翻身

TAG:雲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