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安石為何被稱為「邋遢相公」「拗相公」?

王安石為何被稱為「邋遢相公」「拗相公」?

王安石,這位史家眼中形象不一的大佬,才華橫溢又絕世孤高,江湖地位很高,是個大宋猛人。在他身上有兩個非常明顯的標籤:1、以天下為己任,立志做大事而非當大官;2、不圖享受、特立獨行、性格執拗,凡事有主見。

「拗相公」是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的綽號。「拗」的意思是執拗、固執;「相公」有很多意思,比如妻子對丈夫的稱呼,古代對男士、宰相的尊稱等。因為王安石是當時的宰相,所以稱相公。「拗相公」是說王安石這個人特別固執,容不得不同意見,不允許任何人反對他,一心要把他的改革進行到底。

正是由於他身上的這些標籤,使得他擔任宰相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韌勁堅定地推行新法時,被人稱為「拗相公」。他這些標籤是如何體現的呢?

1、就是不入京為官

根據大宋不成文規定,進士甲科高第的,在外任職滿一任後,就可以憑文章求試館職。這是官場的捷徑。但王安石卻顯得有些古怪,兩次任滿了,他都沒有申請。

等到他在地方治績斐然時,宰相文彥博等人覺得他是個人才,就向皇帝舉薦說,王安石淡泊名利,請朝廷召他赴闕考試。他拒絕了,說,祖母年老、先臣未葬、二妹當嫁、家窮人多、難住京師,還是讓我在這干滿任期。

這是他再辭召試館職。後來歐陽修、富弼等當朝名人都舉薦過他,他都拒絕了。

屢次拒絕進京做官的王安石,肯定不是例行的客套謙讓,更不是沽名釣譽希望有更高的名聲以謀取更高的職位。因為不會有人會從21歲中進士一直推辭到快40歲。

我們不得不推測,世界上真的有淡泊名利的人,他們考慮問題從來不是自己的官位,而是帝國事業的發展。王安石就是這樣的人,他立志做大事而非當大官。當時朝廷上下日趨保守、粉飾太平、因循守舊,他不願意尸位素餐、苟且偷安,只能敬而遠之、隱忍等待,等待時機再求經世致用。

這叫做道不同不相為謀,這需要多少勇氣與堅守!

而這類人還相當有自己的主見。像王安石,做官只做一把手,得有權,他受不了別人對他發號施令,與其在京做個俗吏,還不如在地方,儘管官位可能很低,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這叫不歷州縣不擬台省。

2、與世俗格格不入

王安石一心治學想事,無時無刻不沉浸在思考當中,這就忽略了個人瑣事。他不圖享受、不修邊幅、不換衣服、懶得要命,一副落拓不羈的樣子,虱子滿身。這也就是「邋遢相公」的來歷。別說個人衛生,就是每天吃飯他都只吃眼前的菜,根本不在乎、不知道吃的是什麼,讓人誤以為他就喜歡那盤菜!

如蘇洵就說,臉臟要洗,衣臟要換,王安石卻穿得比囚衣還差、吃得比豬還不如、蓬頭垢面地在那大談詩書,如此不近人情、行為怪癖,簡直就是隱藏的大奸大惡!

王安石不在乎這些議論,他性情執拗、依然故我,根本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來收拾自己、去處理個人關係、琢磨世俗禮法。

比如,時任三司使包拯請王安石、司馬光賞花喝酒。素不喝酒的司馬光都硬著頭皮喝下幾杯,王安石卻滴酒不沾,毫不給鐵麵包公的面子。

正因為王安石有名氣、有謀略、有膽色、有擔當,還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宋神宗趙頊繼位後才會選擇他,君臣二人展開了一場影響深遠、名傳千古的熙寧變法。

但是,「拗」是王安石的性格特點,是優點,也是缺點。說他是優點,那就是特別自信,個性堅強,認準一個目標,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王安石變法觸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遇到了許多達官貴人的反對,但王安石頂住壓力,不為所動,一步步推動改革,使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實現了國富民強。但從另一方面方面來說,這也是王安石的缺點,那就是剛愎自用,不接受任何人的意見,不管是善意的提醒還是反對的浪潮。這樣一來,他就成了孤家寡人,四面樹敵,不光得罪了反對變法的政敵,連支持變法但渴望有所變通的朋友也得罪光了,蘇軾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正是由於王安石的固執己見,聽不得不同意見,自行其是,在變法期間任用了一些假改革派,導致改革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給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反對派藉此反擊,王安石被罷相,改革最終失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擷英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杖責茹太素,萬言書換回一頓板子
白起如何誘發並控制了長平之戰?

TAG:史海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