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們是在怎樣的維度說出這些話的

他們是在怎樣的維度說出這些話的

喬布斯說: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要有勇氣追隨你內心的聲音,聽從直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知道你想成為的樣子。其他事情都是其次的。)

雷布斯(雷軍)說:「如果我要不再干一把,心裡還是不踏實。大不了輸了一輩子不幹了。」

國家政策說:我們要發揚工匠精神。

古語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前些年,各大勵志書上、網上,甚至課本上,還印刷著各種以「哈佛大學研究表明」開頭的文字,有一項說哈佛大學進行了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年輕時有無目標,目標是長遠還是短暫,是清晰還是模糊對人的一生影響很大。而關於這一說法的真實性,很快又有人指出,「一本名為《哈佛家訓》的書中公布了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艾爾森的一項統計。艾爾森對全世界100名在各行業取得成就的傑出人士做了問卷調查,得出了一個讓人驚訝的結論:其中61名傑出人士承認,他們從事的職業並不是他們內心最喜歡做的。」這說明他們年輕時並沒有這樣的職業目標和規劃。

前些年,社會上還廣泛流傳著「一萬小時定律」,就是說在一個領域持續不斷的投入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才會取得成就。這是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和心理學家、國際天才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安德斯·埃里克森共同提出的,這一理論告訴人們,"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不在於天賦異稟,而是經歷了一萬小時的訓練。"一萬小時"的訓練是成就一項事業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說在任何一個專業領域,如果缺少"一萬小時"的訓練,即使有再突出的先天優勢,也不能成為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

現在這些說法不是那麼流行了,變成了「追隨自己的內心」,「做那些讓自己興奮事」,「尋找自己熱愛的領域」……

其實,雖然語言上的表述形式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的變化著,但這些忠告也好、理論也罷,它們所表述的核心概念都是一樣的,只是由宏觀的概括逐漸深入到對於內在驅動的細緻描述,而反映到現實世界中的行動和外在表現,從古至今都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不過有一點倒確實是在進步著,那就是人類對於自己更加了解了,人們對於自己職業生涯和整個人生的不斷思考讓人類越來越接近自己的理想狀態了。

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工作中度過自己的一生的,我們付出勞動,然後獲得報酬,再以獲得的報酬交換生活資料,這是我們現代人賴以生活的方式。然而當我們解決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後,就會有安全、情感、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等的需求,這是馬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的觀點。

這一理論如今當然仍是適用的,不妨說的簡單點,當你大學畢業以後,找不到工作的你在找到了工作以後就感覺很快樂。工作讓你可以有口飯吃、解決了你的生存問題,然後你又會想著怎樣升職加薪,因為你有了戀愛花銷、品質花銷(從穿的暖到穿出風格,從吃的飽到吃出健康,從有得用到用的高檔)等等。當你辛勤工作、拚命加班,一點一點換來了微不足道的加薪以後,房子和車子又成了你無法跨越的兩座大山。當然,也還是有著不少人或憑藉自己的努力或藉助家人的幫助翻越了這兩座大山,過上了穩定卻又談不上滿意的生活,做著並不是非常喜歡的工作。有些人不喜歡,但是做著做著也能從中找到樂趣,有些人不喜歡,憑著職業上的規定和自發的一些責任感做著做著,也忘記了什麼是自己的樂趣。

普通人的一生這樣當然也沒什麼問題,畢竟相比於戰亂國家,相比於饑荒年代,這已經是天堂了。然而就是有那麼一群人,他們不甘於此,平淡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噬心的痛苦,他們拚命向內求索,問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他們又不斷朝著自己問的方向前進,一邊前進還一邊向世人介紹沿路的風景,觀望的人仍在觀望,質疑、懷疑、不相信,但還真就有人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路,於是大家的心都跟著痒痒了,都開始不安分了,我是不是也可以?我為什麼就不可以呢?

於是更多的人開始了行動,聰明的人更多了,學會改變自己思維的人更多了,有著新式思維、開放思維的人更多了。我們學會了打破常規,學會了質疑權威,我們學會了以動態的眼光看問題、以包容的態度接受新鮮事物。這些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造著我們這個世界,也以前所未有的震撼反饋於我們的認知。一切都顯得太快,一切都變得太過容易,然而一切也在變得更難。我們發現有了想要的這些以後,還是不能滿意,那些物質上富足的人好像也還是不夠快樂。

那究竟應該怎樣呢?那些已經取得成就的人說,是做那些讓你感到興奮的事,是追隨你自己的興趣,追隨自己的內心。他們說的當然是對的,追隨自己內心的樂趣來投入自己所有的時間和創造力並最終形成某種事物,無論是有意為之還是誤打誤撞,當這件你做的事為越來越多的人帶來福祉的時候,你也將獲得巨大的物質和精神回報,在創造這一事物的過程中你是快樂的,在得到這一事物的結果後你也是快樂的,而以此方式度過的一生也將是最完美的一生。

越來越多的人會發現這一點,他們都將會發現,我們要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事情,這通常也是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做這些事情自己是最開心的,在這一領域把事情做到極致就會在這個時代取得成功,指數倍式的回報都會隨之而來,而且是不會感到疲憊與厭倦的。

越來越多的人在自己喜歡的、擅長的領域投入自己全部的時間、精力與創造力,這會不會是人類社會勞動分工的2.0呢?可能百年以後當我們再來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兩百多年前斯密所描述的人類勞動分工的現象仍在繼續,而且越發的精細,細到以我們每個人的興趣為出發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校園文藝 的精彩文章:

TAG:浙江校園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