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宋著名畫家趙伯駒趣事:一包土茶為何被賜名天尊御茶

南宋著名畫家趙伯駒趣事:一包土茶為何被賜名天尊御茶

作者:趙汗青

趙伯駒,(約1120-1170年前後)中國南宋畫家。字千里。宋宗室,太祖七世孫。活躍於南宋,其祖父趙令唆曾與蘇軾、黃庭堅交遊,畫學李公麟,精於鞍馬。父趙子笈亦擅畫,高宗趙構朝(1127-1162)官浙東路鈐轄。宋高宗極其愛重,曾命他畫集英殿屏風,賞賜很厚。對樓台界畫亦盡工間之極。其工畫山水、花果、翎毛,筆致秀麗,尤長金碧山水。遠師李思訓父子,筆法纖細,直如牛毛,極細麗巧整的風致,建南宋畫院的新幟。

其弟趙伯驌,字希遠,以文藝從侍高宗左右,亦長山水、花木,尤工設色。曾任浙東兵馬鈐轄。擅山水、花果、翎毛、樓台,其山水師法李思訓父子,並吸取北宋文人畫家水墨山水的表現手法,形成清麗秀雅,「精工之極,又有士氣」的青綠山水,頗有書卷氣。有《阿閣圖》、《漢宮圖》、《江山秋色圖》等傳世。弟趙伯驌,字希遠,亦善畫,多作青綠山水,風格與兄相近,有《萬松金闕圖》傳世。

《松隱集》說:「趙希公及共兄千里,博涉書史,皆妙于丹青,以蕭散高邁之氣,見於毫素。」

作品有《風雲期會圖》、《春山圖》、《阿閣圖》、《後赤壁圖》、《文會圖》 、《鳥雀圖》等。留傳到現在的有《漢宮圖》、《阿閣圖》、《萬松金闕圖》、《江山秋色圖》、《漢太祖入關圖》等。

其藝術特色是工畫山水、花果、翎毛,筆致秀麗,尤長金碧山水。遠師李思訓父子。筆法纖細,直如牛毛,極細麗巧整的風致,建南宋畫院的新幟。其弟伯 ,字希遠,以文藝從侍高宗左右,亦長山水、花木,尤工設色。山水以青綠見長,取法唐人, 參古融今,布景繁密。筆法秀麗精緻,設色典雅濃郁,高宗稱其畫有董源、王詵氣格。

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初春,宗室畫家趙伯駒給餘杭徑山寺畫了百幅身羅漢像,在餘杭的徑山寺住了半年多,成了寺里和尚與幫工們最尊敬的客人。幫工中有個來自桐廬魏豐村的廚師,人稱大鼻子師傅,四十多歲,生得身高馬大,紫紅臉龐,笑起來雙眼眯成一條縫,鼻子肥大透亮,故有此諢號。他心地善良,生性憨厚,做事勤懇,從不與人計較長短得失,燒得一手素食,也善「點茶」。但凡寺里來了貴客,都叫他「點茶」伺候,因此最先得識皇叔爺趙伯駒。趙伯駒在京城臨安、皇城內外見過不少點茶師,很少發表評說,偏對大鼻子師傅的點茶功夫讚賞有加。這讓大鼻子師傅十分激動,從此常湊空來趙伯駒住的小院,為他點茶。相處久了,趙伯駒更欣賞他的為人,據說他畫的其中一幅眯著眼引線穿針補衣的羅漢,就依照大鼻子師傅的模樣畫成的。清明前的一個清晨,趙伯駒走完千步剛回到小院,大鼻子師傅就走了進來,拎著一隻竹箱說:「皇叔爺,小的從家裡帶來了一些新摘新炒的土茶,請你嘗個新鮮!只是鄉下土貨,沒有外間的名貴,莫要笑了。」趙伯駒笑道:「名貴的不一定就好,土貨也未必就差!」大鼻子師傅見皇叔有了興趣,開箱取出一隻陶罐,才揭開蓋,便有一股清香徐徐飄出,令人兀地神清氣爽,趙伯駒說:「啊,這香味已是不凡的了!」

新茶用土紙包著,打開紙包,趙伯駒取出幾片放在掌中,只見片片扁平如摺紙,新翠之色不減,湊近嗅了嗅,分明還有新茶的芬香,並不是從茶餅上扒下來的茶塊,不覺有些驚異,問道:「這茶如何吃?」大鼻子師傅笑道:「這就是鄉人土貨。鄉下人供不起烘製茶餅的費用,采了新茶嫩芽,就在自家灶頭上用鍋炒,炒成這一片片的,用紙包好,放在石灰甏里,用的時候取出少許放在碗里,用沸水沖泡著喝,最能沁人心脾潤肺養神。不知皇叔肯試一杯乎?」

當時的飲茶方法還沿用唐五代相傳的一套程式,整個程序頗為繁複。即先從或方或圓的茶餅上取下所需的一塊,放在碾藥用的船形碾槽里碾碎,用篩子篩去雜質,再將茶粉末放在濾巾中,取水沖淋,使盡去雜質,然後將濾凈的茶粉末放在壺中加水煮,同時根據節令添加佐料,包括鹽。煮沸的茶水,表面會不斷泛起一層水泡,被內行人視為最美最具欣賞價值的過程。「茶聖」陸羽曾為此寫下詩一般的讚美之詞。所謂「點茶」,就是將這一整套程序演繹得極為嫻熟,手段乾淨利落,煮成色香味俱佳的茶湯,然後拿長柄湯匙將茶水分給飲者。看慣了這種「點茶」的趙伯駒,對大鼻子師傅的建議不由大覺新奇,說道:「好!吾且來充一回鄉人,品一回鄉人土茶!」

大鼻子師傅本還擔心皇叔爺不賞臉,聞言大喜,立即從竹箱中拿出兩隻粗瓷海碗,放在桌上,撮了些許新茶放在碗中,然後又從箱里取出小爐和一瓶山溪水,對皇叔揖道:「請皇叔少待!」說著麻利地在院中點火煮起茶來。

不一會壺中水沸,大鼻子師傅拎起瓷壺,對準碗中茶葉沖了下去,只見扁平的茶葉霎時在水中翻滾打旋,隨即片片舒展,如翠葉懸空直立於水中,展顯出嫩綠的本色,一股清香也如遙山吹來,令人心曠神怡。只聽大鼻子師傅說:「皇叔爺,這就是我等鄉下人喝的茶,雖然粗疏簡直,但茶的色味全在其中,一點兒不曾缺失」,見皇叔聽得十分專註,又道:「待水稍溫,就可以飲了!」

趙伯駒從來沒有見過沖泡後還能重回綠色並保持原有形狀的茶葉,心中已覺大妙,稍待水溫就捧了海碗呷了一口,閉目回味了一下,只覺得一股幽香直衝腦門,真似醍醐灌頂,撥開十千魔障,又連呷了幾口,睜眼笑道:「大妙大妙!」少頃又問這茶有何名字,大鼻子師傅說:「難得皇叔爺高看,這鄉人土貨以前誰會看上眼?也不知傳了多少代,至今還沒有個名目哩!」嘆一聲,忽又興沖沖說:「要不請皇叔爺給它取個好名字,也讓我鄉下人永世感念你的恩德!」趙伯駒笑著連連搖手,說:「這哪裡是我該取的名?」想著想著,心裡有了主意,說:「這樣,再過幾天,我就要回去,不如路上拐個彎,你陪我去產茶地桐廬天尊山看看,捎些新茶,帶回京城,……至於給它取名的事,我想只要茶好,總該會有佳名的!」

數日後,趙伯駒由大鼻子師傅陪著,帶了幾名僕人乘船經分水到了桐廬魏豐爬上天尊山看了茶園,訪問了當地幾位老農,買了幾斤新茶,然後在桐廬雇船直下臨安。

宋高宗對堂侄趙伯駒兄弟始終給予優厚的待遇,允許他們隨時入宮覲見。端午節那天,宮中按例舉行端陽午宴,趙伯駒奉召入宮,到後宮澄碧堂觀賞石榴花,宋高宗問他在徑山寺有何聽聞,趙伯駒就將土茶獻上,將自己的品嘗經驗與評品一一稟報。高宗聽罷大喜,當即令翰林司葯童取水煮茶,分賜在座諸人。趙伯駒見龍顏大悅,又說起山民為茶求賜佳名一事。高宗笑道:「此種新茶炒制簡便而香味清純,形色亦妙,雖屬山民無奈之作,較之茶餅烘製之繁,烹煮之煩,不知省卻多少心力!而人心趨簡厭煩,喜真拒飾,誰知不為後世茶事正宗?故可令諸學士為其撰一佳名來呈」。後來據說取名為「天尊御茶」報高宗准允,成為南宋宮廷的御用之茶。而這種用沸水泡茶,即飲、不加它物的飲茶法,到了元代果然成了飲茶正道,沿襲至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我們今天該如何評價「長樂老」馮道?
李治既非嫡長子又沒有特殊才能為何笑到最後?只因以不變應萬變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