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康熙爺也信「白菜豆腐保平安」

康熙爺也信「白菜豆腐保平安」

康熙爺也信「白菜豆腐保平安」2018-03-24 21:05:31來源:北京晚報作者:呼延雲責任編輯:康小君字型大小:T|T【摘要】南宋學者周輝在筆記《清波雜誌》中談及飲食,有一名言「食無精糲,飢皆適口」,意思就是食物這東西沒什麼精細和粗糙之分,只要餓了都是好吃的。

作者:呼延雲

上一期的「敘詭筆記」,我們提到在中國古代的飲食名家中,存在著某種「反舌尖」的傾向,他們雖然推崇美味,但反對浪費,雖然強調食材必天然,但並不在乎食材要多麼名貴。

南宋學者周輝在筆記《清波雜誌》中談及飲食,有一名言「食無精糲,飢皆適口」,意思就是食物這東西沒什麼精細和粗糙之分,只要餓了都是好吃的。周輝說這話有資本,他本是詞壇巨匠周邦彥之子,周邦彥能撞破宋徽宗和李師師調情,寫下「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的句子,其家族中亦有不少與皇室宗親通婚者,周輝也就經常去這些顯貴家中蹭吃蹭喝,可謂見多識廣。他發現那些真正「留意庖饌」的家庭,並不是每天山珍海味大魚大肉,而是什麼食材都吃得,特別注重「飲食三字經」——「爛、熱、少」。周輝解釋說:「爛則易於咀嚼,熱則不失香味,少則俾不屬饜而飫後品」。

晚清學者陳其元對「飲食三字經」中的這個「少」字,欽佩得五體投地,他回憶起自己當年宦遊江南,在蘇州每天大吃大喝,各種赴宴,以至於到了「聞招則蹙額,舉箸則攢眉」的地步,「蓋緣過飽之故耳」,後來趕上戰亂,躲在山裡餓得前胸貼後背時,「偶得一魚一肉,不啻八珍之享」,所以「『少』之一字,真妙訣也!」

擱普通老百姓,當然講不出「食無精糲,飢皆適口」這麼文縐縐的話,他們更喜歡另一種說辭:「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就是說精美的食物會給身體招來各種不適,那些普通的菜蔬豆製品卻能幫人防病消災,對這一點,其實是中國古代的「養生共識」,不光士子百姓,就連康熙大帝和明成祖也信。

壹 慈禧:用白菜絲兒做面碼

大白菜在中國古代的通用名叫「菘菜」,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上說:「菘,即今人呼為白菜者,有兩種:一種莖圓厚,微青;一種莖扁薄,而白。其葉皆淡青白色。燕趙、遼陽、揚州所種者,最肥大而厚,一本有重十餘斤者。南方之菘,畦內過冬;北方者多入窖內。」明代學者陸容在《菽園雜記》中亦有記錄:「菘菜即白菜,今京師每秋末,比屋腌藏以御冬」。由此看來,「冬儲大白菜」乃是地地道道的傳統民俗。而明代還有種植白菜的特殊技術,將其直接在菜窖內栽培,「不見風日,長出苗葉,皆嫩黃色,脆美無滓」。

到了清代,還出現了大白菜的「菜王」。據清代學者梁章鉅在《浪跡三談》中所記,那時全國各地的白菜「以安肅縣所出為最」,安肅縣就是今天的河北徐水縣,每年冬天,該縣都會出產一批大白菜,這些白菜個頭大、水頭足,「俗名之曰菜王」,從地里拔出來後,第一批一定要送到皇宮裡給皇家食用,「然後各園依次摘取」。除了安肅縣之外,山東白菜那時也是白菜中的上品,越往南則口味遞減。梁章鉅是福建浦城人,當地的白菜口味很一般,但附近的永福縣產的白菜非常好,有一別名叫「永福白」,好到可以以假亂真地冒充山東白菜,在市場上銷售。有位名叫吳紅生的太守,製作的白菜因為獨特而別有盛名,端上來是一盤普普通通的白菜,而「菜中尚帶辣味」,以至於很多人以為這是某個新的品種,其實是在製作時摻了生蘿蔔,上桌之前又把蘿蔔挑出來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小康網 的精彩文章:

富士康遭遇美國釘子戶 威斯康辛建廠征地吃打官司
特朗普說小弟敵人都吃美國 中國佔便宜最多

TAG:中國小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