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來名字里有這麼多講究,不懂這些起名軟體都幫不了你

原來名字里有這麼多講究,不懂這些起名軟體都幫不了你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寬,起名字成越來越多父母的心頭難題,這事說易也易、說難也難。說它容易,去掉固定的姓和代表輩分的字(特定情況下)不論,也就剩下一兩個字的抉擇餘地,加上某些同質化的審美偏好,名字難免呈現出趨同化的傾向,根據起名通2016年的調查數據,如果所有的「張偉」聚到一起,約略等於整個冰島的人口總和。

數據來源:起名通

數據來源:維基百科

說它困難,起個漂亮的名字畢竟是人生大事,語音、語義、字形,以及和生辰八字的匹配程度,字與字之間的關聯等等,這些都是大有講究的,遠不是簡簡單單地請託問人或是隨便找個軟體就能解決的,要弄清楚這些盤根錯節的問題,就不能不從歷史上的那些事兒談起。

一、姓與氏與名傻傻分不清楚

現時代有關社會活動、政治集會,凡涉及位置排列,一般的都是「以姓氏筆畫為序」。這裡的姓氏,反映的就是姓。在母系氏族社會,姓與氏是有區別的。姓由一個老祖母傳下來,標明血緣與婚姻狀況;「姓」字從「女」從「生」,表明同姓者都是一個女性祖先的子孫;「氏」則是「姓」的衍生的分支。進入階級社會,「氏」起著「別貴賤、判親疏」的作用,如黃帝稱軒轅氏、帝堯稱陶唐氏。姓氏往往是家族的標識。最早的姓出於母系,後來為父系所取代,子從父姓,以父系推算血緣關係,將人的個體生命延續意識同家族親緣關係傳承下去。春秋戰國,特別是到了漢代以後,姓與氏逐漸混同起來。

一般來講,姓與名屬於一個人的特定指稱,它的直接功能,是作為姓名所有者與他人相區別而獨有的代表符號,供人們稱呼、識別,成為承擔著該人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大約從周朝開始,命名即已被納入禮法,形成制度。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演進,姓名也逐漸被賦予繁富而複雜的內涵,其中涵蓋著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文字學、文學、美學、音韻學、譜牒學等多種學科,形成了中國古代社會所特有的「姓名文化」。

獨特的起名文化

中國的獨特之處,在於姓名之外還需要加上譜系。過去,各大家族都有修家譜的傳統,一般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譜名及其排序在修家譜過程中就要確定下來。而孔氏家族,由於聖人孔夫子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響,則更為特殊一些,有時甚至要經由朝廷審定。他們的譜系(行輩),已經達到幾十個。據《曲阜志》記載,孔氏族人的名字,從四十五代起,已注意顯示行輩,但不嚴格。明代初年,朱元璋先後賜給孔氏十字十輩,即「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胤」(清代初葉,因「胤」字犯清世宗胤禛名諱,改為「衍」字),從五十六代往下排列。明崇禎二年(1629),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報經皇帝恩准,又增加「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十字十輩。清同治二年(1863),七十五代衍聖公孔祥珂,經皇帝核准,再增「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十字十輩。

1919年,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由內務部核準備案,續增二十字二十輩,加上前面兩批三十字三十輩,總共是五十字五十輩。其中,人們接觸較多的是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等輩分。另外,孟姓、顏姓、曾姓,大體上也是按照這個譜系來排序的。

按照譜系,如果姓名為三個字,那麼,第一個字是姓,第二個字(有的是第三個字)體現譜系,剩下的那個字,便是名——三個字中,只有這個字可以自行確定。如曾國藩、曾國荃,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如果是一字名,即姓名為兩個字,就在偏旁、部首上做文章,如《紅樓夢》中的賈赦、賈政,賈珍、賈璉,賈蓉、賈薔等,以彰示同宗,分別輩分。

周氏三兄弟

清朝皇帝的姓氏,有些特殊情況。大家知道,滿族原稱女真,明崇禎九年(1636)以滿洲取代。入關以後,關於謚號、避諱的方式,從有利於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考慮,接受了漢族的制度。預先假定行輩排序,原來是十六個字:福、玄、胤、弘、永、旻、奕、載、溥、毓、恆、啟、濤、愷、增、祺,就是皇帝的名字中,第一個字是固定的,按行輩流動;後來又續增了十二個字,但國祚已終,傳到了「溥」字,清朝就滅亡了;後來雖然仍有接續,比如末代皇帝溥儀之後,還有他的侄子毓嶦,曾經寫過一首長達四十二句的《火龍》詩,用以概括溥儀的一生;再下一輩,還有書法家啟功,大概也就這樣了。

二、某些特殊姓名的來源

說到稱謂,有人問:皇上為什麼稱作「天子」呢?一般認為,來源於感生說。《說文》解釋:上古神聖的始祖母,因交感於天物而生子,故曰「天子」。那麼,漢化佛教的僧人都姓「釋」,又是怎麼來的呢?原來,佛教創始人是釋迦牟尼,這是對他的尊稱,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漢譯佛典常簡稱他為「釋尊」。

佛法東傳,僧人按當地習慣,也必須有姓。從前,有幾種辦法,一是沿用原姓;二是跟師傅的姓;三是利用所來國家或地區確定姓,如從天竺(南亞次大陸)來的,就用竺(如竺法蘭),從月支來的,就用支(如支謙),從安息來的就用安(如安世高);四是以佛、法、僧三寶為姓。到了東晉時期,僧人領袖道安,隨師傅姓竺。他從實踐中體會到,統一僧人姓氏,有利於佛教的發展。建議以「釋」為統一的姓。由於他的崇高威望,很快便統一了認識。而且,一律與在俗時的姓一刀兩斷。日常中有時「釋」姓略而不用,只用法名,如弘一法師。

孩子出生後,一般先有乳名(亦稱小字)。如三國時的後主劉禪,小名阿斗。再比如張學良,乳名叫「小六子」,這個名字大有來歷。原來,他一出生,算命先生說,這孩子命硬,不好養活,還克母親。解救的辦法是,把孩子許給寺廟做「寄名和尚」。這樣,她母親就選了個日子,送他到廟裡焚香禮拜。老和尚用戒尺做一姿勢,表示要責打他,他就跑出廟去。按照事先約定,孩子聽到第一個呼喚叫什麼名字,他就借用來作為自己的小名。那一天,出了廟門,就聽有人喊「小六子」,這樣,「小六子」就成了張學良的小名。老將軍自嘲說:「當時如果有人喊『王八蛋』,我就叫『王八蛋』了!」

稍長,即由父母或師長正式起名,古代專有命名儀式。起名講究避諱,不能取與君父、聖人相同的字,同音的字也不行。平時作文、說話,當遇到這類人的名字時,也要設法避開或改寫。舊時的皇曆,之所以又稱「時憲書」,就是為了避乾隆帝的聖諱弘曆。這在舊時代,是所有讀書士子必須掌握的學問,如果有所觸犯,就將身遭大禍。

《大南實錄》中的避諱舉例

清乾隆時期,江西新昌有個叫王錫侯的舉人。他處事本來十分謹慎,起先名叫王侯,由於害怕被人羅織罪名,便在中間加個「錫」字。他曾編撰《字貫》一書,在遇到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聖諱時,都做了缺筆處理,只是沒有採用更為嚴格的「改字法」或「空字法」,結果被人告發到乾隆皇帝那裡,以「大逆不法」的罪名,不僅本人被殺頭,還牽連到妻妾兒孫,多人致死和發配為奴。

起名,一般都體現長輩的意願與期望。宋代文學家蘇洵寫過一篇《名二子說》,翻譯成現代語言,大意是:

構成一輛車子,包括輪子、輻條、上蓋、車廂底部的橫木,它們在車上都各有職責,唯獨攔在坐車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條橫木——軾,好像是沒有用處的。然而,去掉軾,就算不得一輛完整的車了。名之為「軾」,是害怕你過分顯露自己而不知掩飾形跡。天下所有的車,都從車轍上輾過,而論及車的功績時,卻從來不給轍算上一份——這倒也好,假如車覆馬斃,而禍患也不會殃及到轍。所以說,轍是善處於禍福之間的。轍啊!雖然沒有名分,卻可以免除災禍,這樣,我也就放心了。

這裡體現了父親為兩個兒子起名的意圖,亦即蘇軾、蘇轍兄弟二人名字的來歷。當時,兄長十一歲,弟弟八歲。

有的名字,與姓氏存在著相關的意義,如馬千里、牛得草、米暫沉、成思危等;如果是文人,有些還寄寓了藝術精神、志趣愛好與審美情趣。

除了名字這些稱呼也大有講究

作為名字的補充與延伸,名子之外,又有字,有號,有綽號,有筆名、藝名。過去有「幼時命名,成年取字」的傳統。《禮記·檀弓》說:「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說,男子二十歲以後,要做父親了,所以朋友不能再叫他的名,而只能叫他的字。可見,「字」是男女成年之後,開始受到人們的尊重才加取的。也有的學者認為,「字」的產生,源於避諱。古人祭祀先祖時,為了表示恭敬,不能直呼其名,只好以「字」代替;再如,人死了以後,要由君王另外賜予一個「謚號」,於是就只用「謚號」來稱呼他,如曾文正公、李文忠公。這都是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一般平民沒有這些說道。

令人細思恐極的穿幫鏡頭

有些「字」與「名」互為表裡,意義相互關聯。比如,毛澤東字潤之,澤與潤,意義相連;張學良字漢卿,因為張良為漢朝名卿;諸葛亮字孔明,亮與孔明含義相近;關羽字雲長,展翅入雲,名字相成相輔。蘇軾與蘇轍的「字」,也屬於這一類:軾為古代設在車廂前供立乘者憑扶的橫木。《左傳·庄公十年》有「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話,故蘇軾字子瞻;而「天下之車莫不由轍」,故蘇轍字子由。

還有的「名」與「字」相反相成,如唐代大文豪韓愈(愈,勝過之意),字退之;今人程思遠,字近之(是毛澤東主席給起的)。還有的通過「字」來表達一種志趣、意向。如朱自清字佩弦,性格比較緩慢,想加以調節。其典出自《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緩己;董安於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號,是一個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多為自取,可以不受行輩與譜系的約束,自由體現本人的心跡、寄託、興趣、愛好,如別號中有的叫「山人」「居士」,表明自己鄙視利祿,自命清高。歐陽修號「六一居士」,意思是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本人一個老翁,共六個「一」。而綽號、諢名、外號,則是他人贈授的,如《水滸傳》中的「智多星」(吳用)「黑旋風」(李逵),民間的「周扒皮」「小諸葛」。清末民初以後,字與號逐漸為筆名、藝名所代替。

名、字、號之外,對於不同年齡,還有一些特殊的說法:嬰兒出生三日——湯餅之期;不滿周歲——襁褓;兩三歲——孩提;幼年泛稱總角、束髮;十歲以下——黃口。女孩十二歲——金釵之年;十三歲——豆蔻年華;十五歲——及笄之年;十六歲——碧玉年華;二十四歲——花信年華;等待出嫁——待字閨中。男性:十五歲——志學之年;二十歲,稱為弱冠;三十歲——而立之年;四十歲——不惑之年;五十歲——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六十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七十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仕之年、致政之年;八十至九十歲——耄耋之年;一百歲,稱為壽登期頤。八十八歲,稱為米壽;一百零八歲,稱為茶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八十為中壽,九十為上壽。

概括地說,姓名有四個特點。

第一,傳承性。揭示了一種血緣關係、家族關係,反映濃厚的宗族觀念。

第二,寄寓性,體現一種意願色彩。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正道、有作為,在為子女取名時,往往寄寓美好的期望。

第三,時代性。人之取名,往往因時而變,與社會背景、環境、形勢及時代精神風貌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後的「建國」「國慶」「超英」,「文革」中「繼紅」「衛東」等瀰漫著濃烈的時代色彩。

第四,裝飾性。在平常的社會交往中,高雅、深邃的名字,往往會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有些名字妙如詩、美如畫、清如水、醇如酒,令人難以忘懷。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東西,經過精美的包裝,就會收到不同尋常的效果。

好 書 推 薦

- 版權信息 -

編輯:黃泓

本文觀點資料來自

《國粹》

圖片來自網路

長按圖中二維碼可進行識別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大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好的藝術能讓人看到高昂的生命意志
最帥的國學大師之一——顧隨

TAG:北京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