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清朝出嫁的格格大多不能生育?知道原因後我震驚了

為何清朝出嫁的格格大多不能生育?知道原因後我震驚了

清朝的格格們,我們現在看到電視里的,大都是青春靚麗,朱翠雲鬢,紅顏韶華,個個出落的亭亭玉立,水靈水靈的,隔著屏幕都想掐一把——如果真掐了,可就犯了死罪了,大不敬。

很多人都說格格的奶媽們(腦補容嬤嬤)太強勢,在格格與駙馬的私生活里,棒打鴛鴦,不讓人家好好過夫妻生活,自然就沒有孩子出生了,要是有還就奇怪了。那麼奶媽這麼做的動機,無非就是吃拿卡要,把格格們當成了搖錢樹。

有人說了,這奶媽好大的膽子,格格們好歹也是皇族貴胄,這奶媽憑什麼?

清朝皇室的養育制度,後宮的地位低的女子,像答應、常在等生了孩子,是不可以自己養的,得計到位份比較高的嬪御名下,如妃、貴妃、皇后等,然後交給奶媽餵養,給諳達養育。

清朝這樣的養育制度的形成,是為了防止後宮干政。以前外戚專權的事太多了,清朝的皇帝們為此制定了嚴格的家法。清朝的皇室子女,不論男女,生下來就被抱走,讓奶媽餵養。皇子們都住在阿哥所,除了皇后嫡子,都是分府而居,不住一起的。皇女們與母親的關係比皇子與母親的關係還更疏遠,出生到結婚與母親見面只幾十次而已,也談不上親情,與皇女們成天待一起的,基本都是奶媽這些人,他們對皇女們的影響力很大。

清朝的祖宗家法,堪稱封建禮教的極端表現了,各安本分,不能逾越。別說清朝皇室了,整個大清社會都被這種封建禮教所束縛著,存天理,滅人慾的封建禮教,嚴重的壓迫著人們。巴金的小說《家》、《春》、《秋》,有對這種封建禮教的描寫,也寫出了這種封建禮教散發出來的保守、頑固、老朽的特點。

清朝為什麼會這樣呢?

明朝中晚期,隨著陽明心學的傳播,在社會上擁有了很多粉絲。心學對人性的推崇被過分解讀,形成了晚明社會風氣開放的濫觴。很多人追求個性解放,反映在男女之事上也就少了很多禁忌,各種壯陽葯都成了官場饋贈的佳品。上行下效,明朝人的日子,縱情聲色,紙醉金迷。這樣沒有禁忌的生活,就容易讓人的思想沒有束縛,更容易走心,產生出新的、深刻的思想。所有,明朝晚期的思想界、文化界非常活躍,出現了很多思想家、文學家。

明朝滅亡後,很多文化界人士對明朝滅亡的原因進行了總結,他們認為心學尚清談的風氣造成了明朝社會政治的分裂,形成了黨爭,是亡國的主要原因,因此對心學打壓,重新拾起程朱理學,用存天理、滅人慾來重新整頓社會風氣。整個社會,一下子,噤若寒蟬。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封建禮教成為了鞏固皇權統治的有利武器。清朝統治者很快就發現,只要推行這樣的禮教,自己的統治變得非常輕鬆,於是就大力扶持。結果就是有清一代,沒有出現大的思想家、科學家,也沒有出現大儒。晚期出現了曾國藩,也只是在做人做事上有所精益,于思想發展上沒有大的進步。中國的思想界,在經過清末的激烈辯論後,直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才又開始了一輪發展的高潮。

程朱理學對禮的要求應對著社會身份,任何人不能逾越。皇女們在既定的規則下生活,對於人慾(魚水之歡)這樣的正常的要求,羞於啟齒。奶媽們也佔據著道德制高點,對於皇女的這種正常的性需求指指點點。風傳出去,肯定丟死人。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社會風氣其實也是很保守的,到現在也一直「掃黃打非」——台灣到現在都還有一個罪名:傷害社會風化罪。其實,這都是之前的社會風氣遺留下來的。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社會風氣也變得開放了,對應著對人性的原始慾望也變得理解了。所以,格格們出嫁了就忍下來性需求,守活寡,活的非常壓抑。

公主不提要求,那駙馬呢?

其實這麼說吧,皇帝賜婚,更多都是政治性質的,格格們與駙馬們可能在婚前都沒見過面,也別說多少感情基礎了。皇帝的女兒不好伺候,還有個奶媽擋道。能夠被賜婚的,多是富貴人家的公子,這些人身邊怎麼少的了女人呢?《活著》里家珍給富貴做菜,每個菜底下都有兩片豬肉,言下之意,就是上面看著不一樣,其實底下都一樣,駙馬們完全沒有理由在格格們的一棵樹上弔死,他們的花樣多著呢!這麼想來,駙馬們對格格們的遭遇,敬而遠之也是能夠理解的了。

這樣一來,格格們如果能生育只能依靠怪力鬼神了,像神話小說里的,踏著巨人的足印,感而有孕;或者吃了一個鳥蛋,就懷了孕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這位皇帝經歷九死一生,開創王朝中興,執行一夫一妻,難得
奇女子究竟用什麼讓「兵臨城下」的明朝開國大將俞良輔退兵?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