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為五斗米折腰,原因是因為沒酒?

不為五斗米折腰,原因是因為沒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李白的《將進酒》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在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里,提起酒,多數人想到的肯定是李白。李白是怎麼死的?沒錯,傳說喝大了,去水裡撈月亮淹死了。

李白喝酒,隨性、豪放。

不為五斗米折腰

今天聊的這位,已經超過一般意義上的喝酒。說喝的是生命意義的酒,一點也不過分,有傳世詩《飲酒》二十首,其中最有名的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沒錯,你應該知道我們今天要聊誰了。

關於陶淵明,最有名的故事,那一定是在他人生中最後一次當官時所發生的事。

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恰逢最中國歷史上最動亂的年代,東晉末年。他們家祖上比較牛,曾祖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勛,可以說是一名標準的貴族。可惜好景不長,他爹陶逸在陶淵明很小的時候就死了,對他也沒有什麼庇護,這對於陶家來說是不幸的,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在他最開始出仕的時,給的官職就是江州祭酒,可不要理解錯了,這個官兒並不是沒事就喝幾杯。

祭酒,各個時期,各地區的管事之長稱為祭酒,類似於現在的大學校長。例如,國子監祭酒相當於現在北大校長。

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在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淵明為了生活去做了彭澤縣令,同年冬天,太守(省長)派了一名督郵(現在的紀檢委書記)來彭澤,督郵這人沒啥品味,為人也很粗俗,跟太守說好說壞,僅憑他一張嘴,剛到當地入住酒店就讓陶淵明過來見他,縣吏跟他說督郵要你束帶(穿的整齊)去見他,以表示對督郵的尊敬,陶淵明一聽就火了,說:"我不能為了五斗米去向鄉里小兒折腰」 說完解下腰帶,辭官而走。

後來寫篇《歸去來兮辭》解釋辭官原由,是「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但他仍然「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想任滿一年,待公田收穫後再辭官。促使他居官八十餘日就自辭的原因是「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 但《南史·隱逸傳》都說促使辭官的直接原因為督郵。

你看,陶淵明還真是任性,「眼前不止生活的苟且」,在他這裡是真有詩和遠方。典故「不為五斗米折腰」就這麼來的。

喝酒,在陶淵明那裡可以看做是對政治、現實的一種失望,從喝酒當中品味另外一種人生奔放,如果說把先生的哲學與喝酒上升到藝術和宗教的位置也不過分。

從他那篇傳世自傳《五柳先生傳》可以窺出,「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你看,喝酒喝到這份兒上也是醉了。

還有一件事情也能看出陶淵明對酒的熱愛,在他當彭澤縣官的時候,分給他的公田按照規矩應該種粳(大米),但是先生悉令縣吏種秫(高粱,可以釀酒),這是多喜歡喝酒啊?他的妻子求他,才從公田當中分出五十畝種大米,另外五十畝種高粱,所以說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可能是因為沒有酒的緣故。

當然,後半句是我說的。

《宋書·陶潛傳》記載「(陶)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可見其多萌,喝酒都可以喝的這麼率真。

酒」與中華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酒能消愁,曹操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酒能使人心曠神怡,李白說:「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酒能增進友誼,王維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我覺得在喝酒這件事情上「靖節先生」更勝前人後人一籌,他的《飲酒》更透著一股子洒脫,真實。一如,「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又如,「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古今飲(隱)者,吾獨服靖節先生。

道山行

玩「道」深處是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山行 的精彩文章:

淺談道教和道家的區別

TAG:道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