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梅菜與扣肉是「天仙配」,它的起源是這樣來的……

梅菜與扣肉是「天仙配」,它的起源是這樣來的……

客家菜有三寶:鹽焗雞、釀豆腐、梅菜扣肉。

提到梅菜扣肉,那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的口感和香甜爽口的梅菜香氣,立即會讓很多客家人忍不住咽口水。在客家人看來,梅菜和扣肉是「天仙配」。在客家菜館,梅菜扣肉更是不可缺少的招牌菜。但相比起館子里的味道,遠方的遊子更惦記的是媽媽做的那碗梅菜扣肉。從精心腌制梅菜,到扣肉端上餐桌,滿滿的都是愛。

梅菜起源梅仙姑傳說

歷經數次遷徙的客家人,在飲食文化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相傳,中原人南遷後,生活貧寒,很多人從事體力活,勞動強度大。平時一般很少葷食,而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饑。他們吃的菜,口味偏咸,用的醬料較為簡單,一般僅用生蔥熟蒜、香菜調味。

為了填飽肚子,聰明的客家人將五花肉加上配料進行製作,再將肉墊在梅菜乾上蒸煮,製作了一道色澤油潤、香氣濃郁的美味佳肴。時過境遷,這種菜肴逐漸名揚四海,成就了客家地區時常能品嘗到的「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具體起源時間已無可考證。但關於梅菜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明末農民起義,兵荒馬亂,大批中原人為避戰亂紛紛舉家南遷。循州府北面四十里處群山環抱之中有一塊方圓十里的平坦土地,迎來了潘、劉、盧、余等一行人,各自選定地域開基立業,墾殖生息,盧公原為書香門第出身,曾當過地方小吏,因不滿朝政腐敗,也攜妻兒隨南遷人群定居於此。此地開闊平坦,小溪流水穿越其中,為跨溪過水而築簡易木橋,後來定村名為「土橋」。

盧夫人何氏出身於名門,知書達理,為人善良,但不擅農事。盧夫人生有五子,年尚幼,嗷嗷待哺,戰亂奔波,積蓄花銷殆盡,僅憑夫君一人耕作,日子半飢半飽。一日她在河邊洗衣,孩兒們飢腸轆轆,哇哇地哭著要吃飯,夫人不禁心酸,凄楚淚珠滾落河中。一陣清風吹過,飄來彩雲一朵,只見一姑娘立於眼前,慈眉善目,仙風道骨。姑娘上前撫慰她道:「夫人休得傷心,善心人自有護佑,今我百年修鍊、育有菜種一包,是廣濟蒼生之物,你等將菜種播下,春節前可收穫,屆時神州多一物,孩兒可得溫飽矣!」言畢,仙姑即抽身前行,盧夫人急急拜謝,問姑娘姓甚名誰,日後好生報答,姑娘笑答:「廣濟蒼生,何勞報答,姓梅是也。」隨即騰雲而去。

於是,盧夫人選定秋分時節在菜園中將種籽播下,不幾天即出現綠油油、齊刷刷的菜苗,極為茁壯。該移栽時正逢秋收後,有大片稻田可供移植,於是,夫婦連日整地移栽,一連幾天共種上一畝多地。經澆水施肥,轉眼又是臘月,正值收穫季節,菜長得又大又肥,一棵重幾斤。采來煮食,鮮甜嫩滑,分外可口,孩子們飽食一頓。一餐一棵,連食數日,菜已成熟抽芯開花,仍剩下一片未及採收,眼見再不採收即會老掉,只能浪費了。

正愁著怎麼辦,盧夫人忽然想起臘豬肉,眼前一亮:豬肉可以腌臘,菜不是也可腌嗎?她試著將菜砍下晒乾,用陶器加鹽腌制。為了去掉水分,晒乾貯藏,她到山上采來一種叫黃毛婆的柔軟凈草作鋪墊,密封堆藏。經過曬藏,菜乾肉質呈桂圓肉油亮形狀,金黃臘色,香氣四溢。春節期間,親朋好友相互走訪,宴客時取出梅菜與豬肉同煮,鮮甜可口,別有一番風味。親朋好友問及此乃何物,盧夫人道,是梅仙姑送的菜種,就叫「梅菜」吧。此後經親朋好友引種,很快在東江流域一帶傳開,廣為種植,從此有了梅菜。

據說,「梅菜扣肉」還與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段美好的傳說。據傳,北宋年間,蘇東坡居惠州時,專門選派兩位名廚遠道至杭州西湖學廚世,兩位廚師學成返惠後,蘇東坡又叫他們仿杭州西湖的「東坡扣肉」,用梅菜製成「梅菜扣肉」,果然美味可口,爽口而不膩人,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梅菜與扣肉是「天仙配」

和釀酒一樣,不少傳統的客家婦女都會製作梅菜扣肉這道菜。星園酒家的當家香姨當年就是憑著梅菜扣肉、炸南瓜丸、炒香螺這三道菜,給不少食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談起如何製作梅菜扣肉,香姨打開了話匣子。

「要做梅菜扣肉,要先知道梅菜的製作方法,梅菜的好壞直接影響這道菜的味道,非常關鍵。」香姨說,以前客家人物質貧乏,種了比較多的芥菜,吃不完就想辦法保存下來,因此腌制出了梅菜,不放任何防腐劑,都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

製作梅菜是有季節性的,一般選在11月至1月,風向是北風的晴天,這樣在做的過程中梅菜才不會腐壞。據介紹,雖然每家每戶製作梅菜的細節可能有所不同,但大體的秘訣就是「三蒸三曬」,先把採摘回來的芥菜晾乾部分水分,然後在開水裡燙一下撈起,燜一個晚上,晾乾,再拿去蒸和曬,如此反覆3次,最後芥菜會呈現黑色,晾乾後入瓮里保存。

在客家人的傳統觀念里,梅菜乾是「正路」的東西,即老人、小孩都可以吃的,中醫角度上來說是不寒不燥不濕不熱的東西。從科學的角度分析,梅菜扣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可提供血紅素(有機鐵),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此外還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其味甘,可開胃下氣、益血生津、補虛勞。

梅菜乾製作好了,那扣肉又該如何呢?香姨說,選擇製作扣肉的肉必須是五花肉,這樣做出來的口感才嫩滑,「把肉用水焯一下,然後在皮上扎小洞,放一些醋在上面,塗勻,然後在熱油里慢炸,直至豬皮上有小泡出現,夾出來泡在冷水裡」。

最重要的時刻——梅菜與五花肉相遇了。炸過的五花肉油脂的部分呈現明亮的金黃色,切好後入鍋翻炒,加入調味料。同時,梅菜需要先上鍋蒸一下,逼出香氣,然後再到肉里一起炒,讓肉充分吸收梅菜的清香,而梅菜吸飽肉的油脂,也會泛出星星點點的油光。

梅菜扣肉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扣」。據介紹,炒好的梅菜和五花肉需要分離出來,先把肉一片一片擺在碗里,然後再把梅菜鋪在上面,壓實,上鍋蒸半小時左右,上桌前倒扣在盤裡,一碗漂亮的梅菜扣肉就完成了。

在星園酒家,一桌從外地來的遊客點了這道菜,菜剛一上桌,他們就迫不及待地拍照品嘗,肥而不膩的扣肉「刷新」了他們對五花肉的看法。「我平時不太愛吃肥肉的,但是這道菜的肥肉一點都不膩,吃了一塊還想吃,果然名不虛傳!」王小姐笑著說。

華僑心中家鄉的味道

柴火灶台吐出絲絲火苗,大鐵鍋上燉著媽媽做的梅菜扣肉,冒出騰騰熱氣……這是留存在老一輩客家人心中關於家鄉的回憶,也是牢牢拴住遊子鄉愁的那根線,不管他們飛得多遠,始終都被牽絆著。

「我們家裡比較多華僑,有一年他們回家,我做了這道菜招待他們。那時肉平時比較難吃得到,我們就一直吃梅菜,想把肉讓給一位親戚吃。結果他其實沒吃過梅菜,最後卻沒有吃到。」香姨笑著回憶起當年的往事。

對於老一輩的華僑來說,梅菜扣肉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他們千里迢迢回到故鄉,可能圍龍屋早已破敗不堪了,故人也已逝去,唯一還能找回的就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梅菜,是華僑出國必帶的特產之一。據梅州市外事僑務局副局長鄧銳回憶,小時候母親帶他見水客,「水客當時說,重的、易碎、易壞的都不要拿給他帶出國,唯獨我母親做的梅菜乾他希望可以帶幾包出去,可見他們對梅菜乾的喜愛」。

如今物質豐富了許多,隨處都可以吃到各地特色的美食,梅菜扣肉也不只是宴席菜,走入了尋常百姓家。在梅州,只要想吃,就可以吃到正宗地道的梅菜扣肉。

今年72歲的饒月芬拿手菜就是梅菜扣肉,過年過節或家人團聚,她都會露一手,進廚房給兒女們做這道菜。她說,「年輕人都不喜歡吃肥肉,但是我做的扣肉每次都是上桌就吃光的菜,只要我還能做,我就會一直為子孫們做。」

在這位老人看來,梅菜扣肉不只是一道普普通通的菜,而是她對兒女們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雖然一把年紀了,腿腳不靈活了,但她依然每年親自做梅菜乾,做好以後用保鮮袋包好,等著兒子回家以後裝進他的行李箱。

是啊,祖祖輩輩漂泊的客家人就算足跡延伸到哪裡,舌尖上的記憶誰又能忘記呢?

延伸

扣肉「系列」菜式

從梅菜扣肉開始,客家人還試著將其他食材如茶樹菇、香芋等與扣肉搭配,也是非常的美味。

香芋扣肉

食材準備:

五花肉600克、芋頭400克、 蘿蔔100克、小麥麵粉10克、味精2克、茴香籽4克、花椒3克、麥芽糖15克、豬油(煉製)60克、白砂糖10克、鹽15克、辣椒粉3克、草果2克、八角2克、白酒3克

製作步驟:

1.取鮮蘿蔔洗凈用特製工具製成絲,晒乾;

2.晒乾的蘿蔔絲用鹽、辣椒面、草果、八角、炒麵粉、茴香籽、白酒拌勻入味;

3.拌勻入味的蘿蔔絲再裝入陶罐壓實腌制而成,即為蘿蔔絲酢;

4.芋頭削去外皮,洗凈,切成5厘米長、3厘米寬,4厘米厚的片,入油鍋炸呈金黃色;

5.豬五花肉刮洗乾淨,拔凈殘毛,下湯鍋煮至皮能插筷,撈出趁熱抹上飴糖溶液;

6.炒鍋上火,注入豬油,燒至六成熱,將五花肉皮朝下下鍋炸至金紅色,取出控油,切成4毫米的厚片;

7.取扣碗1隻,碗底抹上豬油,一片豬肉一片芋頭整齊地碼在扣碗中,均勻地撒上白糖、鹽、味精、蘿蔔絲酢,拌入花椒、茴香籽,蓋在肉和芋頭上;

8.將扣碗入籠,用旺火蒸3小時至肉軟爛,取出扣入盤中即成。

茶樹菇扣肉

食材準備:

五花肉250克、茶樹菇200克、冰糖6粒、醬油30ml、料酒15ml、鹽5克、八角1個、桂皮1段、蔥4段、姜4片、干辣椒5個、香葉4片。

製作步驟:

1.五花肉切成2厘米見方的塊。鍋中放入適量油燒到3成熱,放入冰糖用鏟子翻炒,此時將火力調成中小火,以免冰糖炒糊;

2.冰糖溶化開始出現金黃色時,將火力調到最小並不停攪拌糖漿,直到冰糖完全溶化,鍋中出現棕紅色糖漿時,放入五花肉不停翻炒,直到上色;

3.放入2段蔥、2片姜,淋入料酒、醬油後將五花肉炒勻,出香味,直到五花肉沒有多餘的水分析出,顏色變得稍深;

4.放入剩餘的蔥姜、加入干辣椒、八角、桂皮、香葉等香料,倒入開水沒過肉塊,用大火將湯汁燒開,然後轉成中小火加蓋,慢慢燉35分鐘,直到肉塊成熟;

5.放入茶樹菇,拌勻後繼續加蓋燜10分鐘,直到茶樹菇軟爛。肉塊酥爛時,轉成大火將剩餘湯汁收干即可。

鏈接

「東坡肉」的來歷

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並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當他觸犯皇帝被貶到黃州時,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蘇東坡的烹調,以紅燒肉最為拿手。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不過,燒制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做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

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後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讚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麼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讚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緻,可口好吃。眾口讚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的。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制這個菜,供應於世,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來源】南方日報

【文字記者】陳萍

【攝影】袁群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PLUS 的精彩文章:

高通與華為談判解決專利糾紛;李開復:已經退了所有的區塊鏈3點鐘群
胸外科最高難度的手術,廣東醫生這樣做可讓患者少住10天院

TAG:南方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