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秘廣東的「學霸古村」,了解一個幾百年的古老故事!

探秘廣東的「學霸古村」,了解一個幾百年的古老故事!

大嶺村

是番禺建村最古老的村落之一,

也是廣州第一個被評為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村落。

它位於番禺區石樓鎮菩山腳下,依山傍水,古村落沿玉帶河一端環繞,呈現半月形的形狀,玉帶河隨著水流匯入礪江涌,再奔向珠江獅子洋水道,形成「蠣江涌頭,半月古村」的格局。如今,大嶺村仍然保留完好的街巷肌理,明清時期不同類型的民居,村內古井、泉口仍在,水質清澈,部分村民保持了汲水而居、燒柴起火的生活習慣,在山、水、村、田的古村格局中安居樂業。

古村溯源

陳氏遷自珠璣巷 陳許兩姓相處數百載

據《大嶺村志》記載,大嶺建村於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原名「菩山村」,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5年)建大嶺圩,從此得名為「大嶺,迄今已有898年。

陳、許二姓太祖留下了禁約石碑如今安放在陳氏大宗祠的廣場一側,記錄下太祖當年的約定。從碑記條文來看,陳、許兩太祖共同致力於大嶺村的繁榮昌盛,為免日後出現不孝子孫敗壞祖業,兩位太祖相約立下規矩傳子孫後代,叮囑子孫遵守約定。

隨著時代交替,陳氏一族發展壯大,至明代開始功名輩出,大嶺村出了多名進士、舉人、秀才,後代各領風騷。明清兩代分別出現陳昊賢、陳仲良兩個官宦世家,如今村內保存的陳永思堂花園,就是陳仲良家族的宅第,當年藏書之豐,一度傳為嶺南佳話。

村中日常

庭前看玉帶河起落 街巷格局呈魚骨狀

在大嶺村,一天時光的更替可通過玉帶河水位的起落而呈現。受潮汐的影響,玉帶河每天經歷局部乾枯到水位溢至數米深的過程。

沿著古街這條「主心骨」走,可以深入到古村的「魚骨」格局處處。古街由五條石板堆砌成3米-5米的寬度,延綿400餘米。里巷寬度不一,明清時期各色保留完好的民居遍布在「魚骨」各個節點處。里巷的盡頭時常是河岸、埠頭,部分民居家中庭園外還系有小舟,風一吹,小舟隨著河水飄動。

龍津街1號是一棟青磚平房,門檐處刻滿了漂亮的牆畫。當地村民介紹,這些古民居中,刻有牆畫的不少,沿路遍布的42個古門坊,不少也有留下來的牆畫,古色古香。

古村之美

村落肌理清晰 山水村田融合

真正走到大嶺村以腳步丈量,攀登上菩山俯瞰,大嶺村的意境之美全面展現。

大嶺村的特色在於半沙半民的地理風貌。古村坐東北向西南,背依菩山,前臨玉帶河(又名大嶺涌),總體布局既類似於珠江三角洲的平原、丘陵交錯地帶的傳統規整梳式布局,又有玉帶河、石樓河埠頭景觀的嶺南水鄉的小橋、流水,屬於自由式嶺南水鄉布局與規整梳式布局之間的過渡聚落類型。

大嶺村的村居圍繞玉帶河的一端而聚集,呈現出半月形的形狀。在這沿玉帶河延伸的半月中,一條400餘米長的白石古街是主心骨,四處發散的里巷猶如魚骨四周的刺,里巷盡頭是玉帶河,沿著古街四處穿行,轉入不到一米寬的小巷,時常可以看到水鄉的風貌。

整條村以一條古街為主軸,旁生里巷,「大街-小巷」以「魚骨狀」分布,俯瞰猶如一隻鰲魚,水汪汪的池塘是鰲魚的眼睛。

走訪

大魁閣浩氣盪 魚蝦蟹入宗祠

從現存的建築類型看,遺迹相當豐富,有祠堂、民居、園林、古橋、古塔、古廟、古牌坊、古井、古門樓、古碑刻、古埠頭、商鋪、亭等多種類型,保存完好的嶺南風格建築群約9000平方米,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一帶比較少見。

古村中最為密集的古建築群位於村落的西北角水口位置。玉帶河延伸至與礪江涌交匯處,橫跨了兩座古橋,其中龍津橋旁建有大魁閣,其對岸即為建於明代的顯宗祠,古橋、古塔、古祠形成了水口古建築群,在嶺南村居中頗為少見。

位於顯宗祠正門石墩處,左右正面各雕有頭戴帽、垂捲髮、散花領、緊身衣、束馬褲、高皮靴、佩長劍、一身外國裝束的西洋人形象,這類西洋人形象在龍津橋的橋欄上也可找到。而在顯宗祠內,纏枝花圖案中穿插有三鯉魚、鰻魚、青蟹、麻蝦等,這些魚蝦蟹圖案入列宗祠內十分少見。

解讀

半月格局看先民開村智慧

每一條留存至今的古村落,均經歷過滄海桑田的時代變遷,歷代先人的活動離不開各個時代所造就的大背景。然而,當細究一條村時,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例如順德有逢簡水鄉,南海古村保留有丘陵地貌,番禺大嶺村是半沙半民地理風貌,小洲村具備果林特徵。

了解一條古村,可以從先民留下的線索入手。河涌、山水的名稱時常蘊含深意;祠堂、民居、府邸、塔橋,均可窺探廣府鄉土建築的韻味;經歷過時代洗刷留下的文物是時代的碎片,從中可拼湊出一張完整的紙張,復原先民的生活印記。

本文部分文字內容來源於番禺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東新聞聯播 的精彩文章:

廣東:引領新常態 展現新作為

TAG:廣東新聞聯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