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鄉的豌豆,與人為善的「和愛」

家鄉的豌豆,與人為善的「和愛」

記憶中,家鄉的豌豆是綠油油的,一粒一粒,飽滿而水養充足,富有彈性。陽曆三月,贛江沿線的永豐,正是萬物復甦的早春時節,將春豆播種在田梗,月余而全株綠色,托葉比小葉大,豆夾呈月形,一夾多豆,清明時節正好收穫,應季而熟。通體油綠的豌豆,可用來作菜,也可以放在糯米里做成糯米飯。

清明時節的田野里,仍依稀可看到油菜花。水田旁的溝渠中,溪水潺潺地流著,澆灌著遠近大大小小的田地。此時的田梗,已是綠草叢生,將這生機大地,劃分成一個個小單元,大小領田,經過冬的休整,猶如一隊隊待閱的士兵,直等著春的號角一吹,便紛紛氣宇軒昂地走上閱兵台,隨時迎接著「春」的播種。溪邊的老榕樹,也吐露著新牙,龐大的枝幹,托舉著萬千碧綠,絲毫不輸朝氣。遠處的青山,如同綠浪,層層疊翠,祥和與泰然。藍天、白雲、遠山、近水,田澗,水牛。。。。。。春風吹拂著,舞動的綠草與楊柳,經過溪流的伴奏,儼然是這個綠王國最勤勞的主持人。

老村的奉祖公祠,在父、叔及宗族前輩們的付出與凝聚下,歷時一年,業已落成。奉祖公是這一脈鄒氏的共同祖先,其長子文光於清雍正年間,定居於陶塘東門寨,傳至今已三百多年。鄉里風俗,清明時間,近親宗族都會在祠堂一起聚餐,緬懷先祖,共敘鄉情。聚會當日,男方上山掃墓,女方在祠堂做飯。

村寨坐落在觀山領腳下,自清以來,文光子孫世代務農,靠山吃山,種田守地,與世無爭。新世紀以來,經濟繁榮,年輕一代,許多都外出務工,如今的村寨,家家奔小康,戶戶買汽車,公路縱橫,信息便利。

村寨附近的高速出口便是新工業園區,一個現代園區即將建成。數年之內,近域村民的就業、購物、出行、學習、醫療等將會得到新的改善,但與之對應的現代村落文化並沒有協調跟上,近年來鄉里攀比風氣、物慾風氣嚴重,春節期間尤重。少部分村民自顧私利,所容之事太少,所比之物太多。

隨著大氏族大社區的融合,工業化的推進,培養與吸引人才將是當地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大到一鄉一區域,小到一村一家庭,長足與持續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帶領與推動。宗族文化有著廣泛的凝聚力,團結著散落在五湖四海的同姓子孫。宗族文化所啟到的,不僅僅是傳承與銘記,聯繫與互助,更重要的,是與人相處的和睦與禮讓,感恩與回饋,是一種與人為善的「和愛」。這種和睦與禮讓,回饋與感恩,是鄰里的根本,也是人才的根本。

如今國泰民安,各遠近宗族紛紛緒譜修祠,互通聯絡。宗族文化本身也是開放的,包容的。在這日益發達的科技時代,「鄰居」也早已不受物理距離所局限,住在對門是鄰居,同坐一車是鄰居,同事一單位是鄰居,微信的另一頭,電話的另一端,牽掛的另一邊,又何嘗不是鄰居。比鄰而居,不再限制於地址概念,而是一個與人為善的情感距離。

清明是一個緬懷先祖的節日,也是一個鄉里鄉親共敘親情的節日。奉祖公祠正在熱鬧地迎來它的第一個聚會,祠堂的後廚區域,掌勺的大媽們正忙碌著,她們得在男人們掃墓歸來時,把飯菜全部做好。正要烹制的便是豌豆,只見她們把鍋燒熱,加點當地的木油,倒入豌豆適當清炒,再加山井水慢煮,同時放些許生鮮豬肉,慢慢煮熟。鍋蓋一開,豆香滿屋,出鍋的熟豆入嘴一嚼即化,滿口豆香,粒粒水靈,連豆湯都是甜的,唱著豆湯,嘴間猶有清澗山泉,溢滿著愉悅。

附:祠堂的對聯20161118

老家的祠堂近幾年在重建,一直由叔叔在籌辦,終於在16年年底大體竣工,新的祠堂建好了,叔叔擬了一對聯,在微信群里徵求意見:東風吹楊柳與時俱進創萬載偉業世澤長,門寨對青山合族和諧建千秋功名流芳遠。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我思考了一會,發現自已還是有著寫對聯的興趣,回復如下:

叔叔寫的不錯,但上聯下聯都是事業功名,有點過於功利。可以上聯為功名,下聯為德行。建議如下:

東風楊柳建功立業與時俱進創千秋偉績世澤長

門庭青山行善積德繼往開來譜百家和睦流芳遠

這樣的話,下聯偏重立德與鄰里和睦。這也是與功名同重要。建功業,立德和,後輩學習,也在此兩端。

(1704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敬畏齋 的精彩文章:

把人看哭的電影
讀馮唐,照見自已

TAG:敬畏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