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西醫真的科學嗎

西醫真的科學嗎

早期的西醫療效又怎麼樣呢?美國著名學者戴蒙著有《槍炮、病菌與鋼鐵》名著,把「病菌」 視為影響人類發展的關鍵性獨立要素:哥倫布 1520年帶到美洲的「一次天花流行……估計把土著人殺死了 95%」。

英國人於 1788年移民悉尼後不久,一場大批毀滅澳大利亞土著的流行病開始了,殺死了數以萬計的土著人。

強盛的印加帝國,1531年因西班牙 169名殖民者帶來了疫病,六百萬人口的大帝國很快消失了;其中 80~90%是喪命於疫病的。 14世紀,蒙古軍隊進攻時夾帶著的「黑死病」疫種狂掃了亞歐,使當時印度、中東、北非等地 1/3~1/2人死亡,世界 7500~ 8000萬人因此先後喪生,歐洲人口驟減 1/3。

歐洲 17世紀疫病大流行, 死亡約 1/3,甚至整個倫敦淪為空城;而這次疫病有認為源頭在中國,但中國疫情明顯為輕。 20世紀初疫病大流行,全球死亡高達 1200萬;歐洲也是重災區,死傷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

傳統西醫之不科學遠甚於傳統中醫

北京晨報:這樣的瘟疫流行,中國也未能倖免,「全球同此涼熱」。

何裕民教授:是的。公元前 7世紀到公元 20世紀初,有明確記載的中國境內較大規模瘟疫 700次以上,其中,規模巨大的三次:東漢末年、明清之交、20 世紀初。

自戰國末年中國總人口達 3000萬後,人口數有過兩次大回落:一次是東漢末年,一次是明清之交,明清之交與上述同時間世界各地疫病是同源同種的,但明清總人口中只有 7~8% 是死於疫病的,情況要好得多。

研究表明: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疫源地,但縱觀數千年中華人口變遷史,一個史實不容否定,那就是,從東漢後,疫病多次肆虐,且與全球相互波及,但我們的總人口卻基本保持穩定,不像歐洲、南美那樣常呈現出斷崖式暴跌!這不能不歸因於《傷寒論》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醫學,在保障民眾健康與疫病防治上,水平是相對較強的。

中醫講「自然合理」,西醫講「科學合理」

北京晨報:即便如此,中醫因為缺少科學的實證性,所以始終難登大雅。

何裕民教授:就像前面說的,傳統西醫也毫無「科學」可言。周教授的文章中說「對傳統中醫所作的批判,對 18世紀以前的西醫,差不多全部適用,在很多方面,傳統西醫不科學,遠甚於傳統中醫。」他分析說「真正把中西醫之間的科學水平大幅拉開的,是工業革命在西方擴展, 而中國依然保持以農為本的結構,人口和資源積聚的模式。」

他認為,關鍵不在於中醫理論不科學,而在於「是不是把理論、假說和猜想,置於不斷經受檢驗的地位,並不斷創造條件驗證這些理論,不斷推陳出新,以逼近更高的對規律的認識水平。從這點看,與其說,中醫輸在了無力提出系統而精確的假說和猜想,不如說輸在了缺乏驗證理論的支持條件。」也就是說:不是有數千年歷史的中醫沒有經驗基礎,也不是中醫缺少天才的理論和假說,而是因為中國沒有提供不斷驗證、推翻、更新醫學假說的社會條件。

北京晨報:北大哲學家樓宇烈先生,多次從文化的角度談到中醫,他甚至比一般的中醫人,更理解中醫。

何裕民教授:我記得樓先生過說:「認識到中西文化(含醫學)的差別實際上是一個類型的差別。而這種類型的差別,恰恰是使不同文化之間得以交流和互補有了可能。」為此,他提出「自然合理」「科學合理」兩大類型問題:中醫講「自然合理」,按照這個事物的本來面貌,因勢利導,要適合、符合這個事物的本來發展途徑、趨勢;西醫講「科學合理」,重在發現科學結論後試圖掌控自然,改變事物的本來面貌。

講究「自然合理」的,一定是整體聯繫思維的,所以中醫形成了整體生命觀,提出「天人合一」,雖細節模糊,卻總體接近事物本然。

「科學合理」講究局部清晰、準確、精緻,定量化等,但總體常失真。他認為,有時,「對事物的局部認識越清楚,而對全貌反而更不清晰,反而更不接近它的本來面貌。」

這兩位學者都是「他者」, 都不是中醫業內人,他們藉助不同的概念體系,對中醫學的意義與價值作了邏輯分析,這是給中醫的自信,作了「背書」。

西醫也在不斷反省自身

北京晨報:西醫發展到現在, 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反省自己, 反省西醫學。

何裕民教授:《劍橋醫學史》作者羅伊·波特就寫過:20世紀「西方世界,人們從來沒有活得那麼久, 活得那麼健康,醫學也從來沒有這麼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醫學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招致人們強烈的懷疑和不滿。」

2013年,相對於經合組織(OECD)其他幾十個國家,在健康領域中,美國「投入最多,壽命更短,健康狀況更差」,因此,美國人開始了自我深刻反思:美國健康醫療領域高科技世界 No.1,這能行嗎?除了這些觀念性的,具體的醫技也值得一說:

「阿爾茨海默病」,就是老年痴呆。在中醫看來,就是大腦「生鏽」了,為什麼會生鏽,原因很多: 老了,血脈不通(僅僅是因素之 一,且不是決定性的)、吃的不注意(膏粱厚味,堵了)、腦子少動(銹了)、反覆炎症、外傷、長期情緒低落、或營養不良(清氣不升)等。現代醫學只想用一個機理、一 招一式來解決,結果老年痴呆成為世界性難題,非常棘手,所以, 跨國葯企近年來紛紛知難而退, 撤出這個領域。神經學領域全球知名權威、美國洛杉磯大學大衛哥 芬 醫 學 院 布 來 得 森 (D· Bredesen)教授原本按現代醫學思路,試圖通過破解基因來解決 ,但瞎子摸象般地徘徊數十年後,最後受啟於中國傳統醫學及阿育吠陀智慧及思路,終於探索出從諸多環節切入,講究個性化且針對性綜合調治,臨床才取得不俗療效,引起了業內矚目, 他總結的 《終結阿爾茨海默》(TheEndof Alzheimer"s)一 書因此走俏世界,書中多次提及其思路及智慧,得益於中國醫學及阿育吠陀。

北京晨報:霍金去世時有人說:霍金的理論要想獲得諾貝爾獎,需要過十幾年,要等待科學驗證了。如果以科學驗證這個條件做標準,中醫可能等待的時間還會更長。

何裕民教授:但是,在當下快速突破的大時代,一切都在改寫中,很多認識都需重新估量,這也牽動著中醫學。如量子通訊等的崛起, 讓人們重新掂量「元氣論」的價值,再次評估「天下只有一個感應而已」的超前性;心身糾纏論的瓜熟蒂落,迫使重新思考「形神合 一」的深刻性。

我在 2016年,《醫學與哲學》年會上說過:就自然觀而言, 東方的有機論、西方近代的構造論也許應有所綜合,讓渡到「可塑論」的新自然觀。此外,暗物質、暗能量的備受重視,是否還隱含著暗結構、隱結構?經絡之謎是否可借「隱結構」來揭示?迅速嬗變的世界,給中醫帶來的不只是挑戰,更多是機遇,更需腦洞大開!這一切,都有賴於學者們的從容與自信!

每次非議中醫的情形,我都想說:別再糾纏於科學不科學了!中醫學不只是單純治病之學與技,她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折射與濃縮,中醫自信與否很大程度與中國文化自信有關。

閱讀精選

本文刊登於《北京晨報》第7183期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裕民 的精彩文章:

活出你的漂亮,養出你的健康!
晚期:是絕望還是坦然?

TAG:何裕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