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癌症·真相:醫生也在讀

癌症·真相:醫生也在讀

抱歉,上周有些事耽擱了,沒有更新,所以這周預備更新兩篇,也就是說,我其實沒有偷懶不看書,只是偷懶沒更新而已^_^

今天推薦一本科普類的書籍:《癌症·真相 :醫生也在讀》,是我在出差的時候用手機app看的,雖然用手機看真的很累眼,但好歹這一本物有所值。這本書的作者李治中,是美國杜克大學的癌症生物學博士(清華大學生物系本科),目前在世界三大葯企之一的諾華製藥擔任癌症新葯研究員,及實驗室負責人。換言之,這是一本非常靠譜的作品,裡面的資料都是最前沿學術級的,但因為是科普,文字算是相當好讀。

話說,在我四十歲前後那幾年,同學、同事里先後有三個得了乳腺癌(其中一個是很熟的同事的太太)。三個家庭都是工薪階層,有兩個一發現就到晚期了,不但病人自己在經受痛苦的化療,整個家庭也幾乎經歷著毀滅級的打擊。而另外一個發現相對較早、當時手術也都認為算是成功的,沒幾年就因癌症複發過世,在我的同學圈裡引起了巨大的震動。這三個人里,只有一個有家族癌症病史,算是高危人群,但也比家族裡其他同性長輩的發病時間提早了將近十年……

今天忽然聊起這些,其實只是想說,有很多事我們很少談起,並不代表它不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於任何一個一旦踢爆就足以把整個家庭踢到社會底層的隱形炸彈,提早防範總是好過諱疾忌醫,或是抱持盲目的僥倖心理。我一直非常佩服安吉麗娜·茱莉一發現自己未來十年得癌的幾率超過50%,就當機立斷摘除所有乳腺的做法。而今,作為一個已過不惑之年的中女,合理應該做的,除了定期去各項體檢之外,大概就是多讀些靠譜的健康類科普了。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你有幫助,當然,更希望今天的分享你永遠都用不上^_^不過,我個人是覺得那些坊間關於癌症的傳言那章對於我特別有幫助,至少以後就不用破費荷包去買什麼所謂的抗氧化劑了。

以下是我認為比較有用的一些書摘:

癌症和腫瘤這兩個詞經常通用,一般情況下也確實沒太大問題。一定要糾結的話,這兩個詞還是有一些區別的。腫瘤的屬性是「固體」,而癌症的屬性是「惡性」,所以惡性固體腫瘤就是癌症,血液癌症不是腫瘤,良性腫瘤不是癌症,被繞暈了嗎?

用數學公式來表示更簡單直觀:

癌症=惡性腫瘤+血癌

腫瘤=良性腫瘤+惡性腫瘤

良性癌症=不存在

這倆在英文中也是有區別的,腫瘤的英文是tumor或者tumour,而癌症的英文是cancer。說起cancer這個詞,喜歡研究星座的各位應該不陌生,因為巨蟹座的英文就是cancer!

導致癌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基因?污染?飲食?抽煙?都不是,和癌症發生率最相關的因素是年齡!

2013年中國第一次發表了《腫瘤年報》,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兩點:第一,無論男女,癌症發病率從40歲以後就是指數增長;第二,老年男性比女性得癌症概率高,主要原因是大量男性會得前列腺癌。

癌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每個人體內大概有兩萬多個基因,已知真正和癌症有直接關係的大概有一百來個,這些致癌基因中突變一個或者幾個,癌症發生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

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區別是什麼?是看腫瘤是否轉移。良性腫瘤不轉移,屬於「釘子戶」,所以只要手術切除腫瘤本身就算治好了。而惡性腫瘤不論大小,都已經發生了轉移,可能在血液系統里,可能在淋巴系統里,也可能已經到了身體的其他器官。惡性腫瘤的轉移並不是腫瘤長到一定大小才發生,而是可能在腫瘤很小還檢測不到的時候就發生了轉移,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癌症患者剛確診就發現已經擴散到了全身。很多癌症(比如乳腺癌)轉移一般首先到達淋巴結,然後才順著淋巴系統到達其他系統,所以臨床上對腫瘤患者常常進行腫瘤附近的淋巴結穿刺檢查,如果淋巴結裡面沒有腫瘤細胞,說明腫瘤很可能還沒有轉移,患者風險較小,一般化療和放療以後就能控制住疾病。

惡性腫瘤之所以比良性腫瘤危險,就是因為它已經轉移。腫瘤轉移後危險性大大增加,一方面是一個腫瘤轉移就成了N個腫瘤,危害自然就大;另一方面是因為腫瘤喜歡轉移的地方往往是功能非常重要的地方,最常見的轉移是腦轉移、肺轉移、骨轉移和肝轉移。這4個地方還有一個共同特點:由於器官的重要性,手術往往很保守,很難完全去除腫瘤。所以乳腺癌發現得早一般沒事,手術摘除乳腺或者乳房就好了,患者可以正常、健康地生活幾十年。但是如果乳腺癌轉移到了雙肺或者腦部,就很難根治了,因為醫生不能把肺部或者大腦全部摘除。

癌症為何那麼難治?在我看來有3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癌症是「內源性疾病」,癌細胞來自患者自己,是患者身體的一部分。對待「外源性疾病」,比如細菌感染,我們有抗生素,效果非常好。要搞定癌症就沒那麼簡單了。癌細胞雖然是變壞了的人體細胞,但仍然是人體細胞,所以要搞定它們,幾乎註定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勾當,這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副作用」。例如,傳統化療藥物能夠殺死快速生長的細胞,對癌細胞當然很有用,但是很可惜,我們身體中有很多正常細胞也是在快速生長的,比如頭皮下的毛囊細胞。毛囊細胞對頭髮生長至關重要,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毛囊細胞,這是為什麼化療的患者頭髮都會掉光。負責造血和維持免疫系統的造血幹細胞也會被殺死,因此化療患者的免疫系統會非常弱,極容易感染。消化道上皮細胞也會被殺死,於是患者嚴重拉肚子、沒有食慾,等等。

第二個原因是癌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幾千幾萬種疾病的組合。我們知道,癌症是由於基因突變造成的,最近一項系統性基因測序研究表明,肺癌患者平均每人突變數目接近5000個!每個人突變的組合都不同,每個患者的基因組都是特異的。

第三個原因是癌症可以很快產生抗藥性。這點是癌症和艾滋病共有的、讓大家頭疼的地方,也是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攻克艾滋病的根本原因。生物進化是一把雙刃劍。自然賜予我們這種能力,讓我們能適應不同的環境,但是癌細胞不僅保留了基本進化能力,而且更強,針對我們給它的藥物,癌細胞不斷變化,想方設法躲避藥物而存活下來。Ceritinib在臨床實驗的時候,就發現有很多癌細胞在治療幾個月以後就丟棄了突變的ALK基因,而產生新的突變來幫助癌症生長,這麼快的進化速度,不禁讓我感嘆自然界面前人類的渺小。

癌症是兒童的第一殺手,現在全世界大概有50萬兒童患有各種癌症。兒童癌症中最常見的是白血病,佔了近40%,這是我們為什麼老是聽到兒童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捐贈的故事的原因。其次是神經系統腫瘤,然後是骨瘤和各種軟組織腫瘤。

放療作為癌症治療的輔助手段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了,甚至可以追溯到倫琴發現X射線。在這裡先區分一下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化療和放療。化療是指使用具有抗癌功效的化學藥物進行的癌症治療手段。而放療是指直接利用高能量射線,也叫輻射或高能量粒子打擊殺死癌症細胞的治療手段。

放療的本質是一團高能粒子直接轟擊腫瘤細胞,它會直接破壞細胞的DNA,或者通過電離產生自由基,從而造成腫瘤細胞死亡。但是,這樣的攻擊對癌細胞和正常細胞是無差別的。

幸運的是,腫瘤細胞對DNA破壞通常更加敏感,一方面因為細胞生長越快,對DNA破壞越敏感;另一方面,腫瘤細胞由於基因突變,DNA修復能力通常沒有正常細胞強。由於這兩個主要原因,進行分期療程式的放療,可以給予正常細胞足夠的恢復時間,同時永久性地殺傷腫瘤細胞。這就是為什麼每次放療之後前幾天人體非常難受,但之後正常細胞慢慢修復,人體也慢慢恢復精氣神的原因。

現代西方抗癌藥物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出現了三次大的革命:

第一次是1940年後開始出現的細胞毒性化療藥物,現在絕大多數臨床使用的化療藥物都屬於這一類。抗癌藥物的第二次革命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到2000年後在臨床上開始使用的「靶向治療」。第三次革命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癌症免疫療法的成功。

2013年底,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委員會經過整理世界五大洲1000多個相關研究報告後得出了「空氣污染致癌」這個結論,同時也明確把空氣顆粒物(包括PM2.5)列為一級致癌物質。致癌物質按照嚴重程度分為4級,分別為一級「明確致癌物」、二級「可能致癌物」、三級「無法確定致癌物」、四級「不太可能致癌物」。霧霾(PM2.5)被分到一級致癌物,就等同於說:有足夠證據表明空氣污染和癌症(肺癌)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其他常見的被列於一類致癌物的包括煙草、乙醛(飲酒)、乙肝病毒、腌制鹹魚(中國做法)等。

根據最新一項大規模研究,導致癌症的因素中,室外空氣污染甚至沒有排進前5名,比它更嚴重的是吸煙(遙遙領先)、喝酒、缺乏水果、肥胖和缺乏鍛煉,和室外空氣污染差不多的是長期攝入高鹽食物、室內空氣污染(比如炒菜時的油煙)和缺乏蔬菜。

那些坊間關於癌症的傳言

轉基因食物致癌嗎

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篇經得起推敲的高質量研究論文證明轉基因食物能致癌。

中醫能治癌症嗎

中醫和西醫之爭,我覺得更多是哲學之爭,而非純粹的科學之爭。中醫強調「系統」和「經驗」,西醫強調「對症」和「證據」。在西醫系統裡面,你不僅需要治好患者,而且還要明確知道為什麼治好了,所以我們在藥廠一方面開發藥物,一方面拚命尋找和藥效相關的「生物標記」(biomarker)。中醫則完全沒有這個「困擾」。但是中醫作為西醫化療、放療後的身體調理,優勢比較明顯。西醫的弱點是靶點太單一,要做全面身體調理基本不可能的,這個時候,也許中藥反而會好一些。

抗氧化劑真能防癌嗎

商家宣傳抗氧化保健品和健康關係時候的主要觀點:①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受到各種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摧殘,會產生氧化自由基,破壞DNA,導致壞細胞出現;②壞細胞是導致衰老和癌症的根本原因;③抗氧化保健品能阻止氧化自由基的形成,從而預防衰老或者癌症。

這裡面的「①」是有科學依據的,「②」單獨看也是基本科學的,「③」則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和「洗腦廣告」。

氧化自由基確實能破壞DNA,但它破壞能力有限,產生的壞細胞有限,而且絕大多數(>99.99%)被自由基破壞的細胞都會很快被我們的免疫系統自動清除,根本輪不到它們來引起衰老或者癌症。真正導致衰老和癌症的,是系統性的變化。目前為止,所有的大規模雙盲臨床實驗都證明長期吃抗氧化保健品對健康並沒有任何好處。

酸性體質致癌嗎

人體內有3套系統來保證血液pH值是7.4的弱鹼性:呼吸系統、腎臟尿液排泄系統和體液系統。如果身體酸性或鹼性短暫增強,呼吸系統將會在幾分鐘之內就反應,加速或減緩排出二氧化碳(酸性),從而在幾分鐘之內就把pH調節回去;腎臟系統的反應會慢一點,但是也會在幾天內慢慢增加或減少酸性物質進入尿液。人的尿液pH正常範圍是4.6到8.0,也就是說酸性和鹼性都正常,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平衡系統。體液調節pH主要靠裡面的各種蛋白質和緩衝離子。在這3套強大酸鹼調節系統的監管下,沒有人的血液是酸性的(pH<7.0),所以也就不會有酸性體質致病這種說法。事實上,如果血液PH到了中性(pH=7.0),還沒到酸性,人就已經死了。

日常生活中哪些輻射致癌

癌症發生源自於基因突變,因此判斷輻射是否能導致癌症,就要看這種輻射能否引起基因突變。輻射分為兩大類: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能量較高,可以直接造成DNA破壞和基因突變,因此可能致癌,而非電離輻射能量較低,不足以直接引起基因突變,因此普遍認為不致癌。

那麼問題來了:手機、微波爐、高壓電、Wi-Fi,哪種是電離輻射?

答:一個都不是!這4種都是非電離輻射。

生活中哪些輻射是真正可能致癌的電離輻射呢?

·核污染:日本核彈爆炸或者烏克蘭核電站泄漏都直接造成了大批癌症患者。

·醫用儀器:CT、PET、X線等都是電離輻射源,小孩應該盡最大可能避免使用,大人也要盡量少用。

·自然放射源:大自然中存在很多天然放射性元素,比如鐳-226、釷-232等,它們廣泛存在於石頭、土壤和空氣中。很多裝修石材都具有放射性,最好能夠檢測一下,確保在安全範圍之內。

甲狀腺癌暴發,還敢補碘嗎

坊間傳言中國近年甲狀腺癌發病率升高和補碘過度有關,理由是碘對甲狀腺功能很重要,既然碘缺乏會導致甲狀腺功能不足,那補碘過度是不是就會導致甲狀腺增生,乃至發生癌變呢?目前這是沒有科學證據的。真正已經證明了和甲狀腺癌相關的因素只有兩個:

第一,兒童時期受到輻射。這是目前最清楚的和甲狀腺癌相關的因素。在日本廣島、長崎被原子彈轟炸後,在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件發生後,很多兒童倖存,但他們中很多人成年後都得了甲狀腺癌。第二,遺傳因素。

碘攝入和甲狀腺癌的關係目前仍然不十分明確,但有些研究證明缺碘會增加甲狀腺癌風險,主要證據是世界上比較缺碘的地方,比如中亞和中非,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比靠海的地方更高。另外,缺碘導致甲狀腺腫大的患者,以後得甲狀腺癌的概率更高。

有效的防癌體檢分為兩大類,有些針對大眾,而更多隻針對「高危人群」。目前主要推薦的檢查項目

針對大眾:

·乳腺癌:女性,40歲開始,每年乳房X線篩查;

·宮頸癌:女性,20歲以後開始,3~5年一次的宮頸刮片或HPV篩查;

·結/直腸癌:男性和女性,50歲開始,每年一次糞潛血檢查,每10年做1次結腸鏡檢查。

僅針對高危人群:

·肝癌:有酗酒史、乙肝或丙肝病毒攜帶者,應該在35歲以後每半年進行一次甲胎蛋白(AFP)和腹部超聲檢查;

·胃癌:有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或家族胃癌史的,應該在40歲以後進行定期胃鏡或其他檢查;

·肺癌:吸煙者或者戒煙不超過15年者,應該在55歲以後每年進行低劑量螺旋CT掃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癌症 的精彩文章:

如何預防癌症?做好這幾點,基本防住了一半的癌症
多吃一種食物,癌症不敢走近你!知道的人不多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