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關羽還是劉備諸葛亮?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關羽還是劉備諸葛亮?

關於關羽攻打襄樊並失荊州的這一連串軍事戰爭,呂思勉先生在《秦漢史》裡面講到這樣一個觀點:「這一系列戰爭的過程和結果,不但是曹操沒有想到的,也是孫權沒有想到的,至少曹操和孫權都沒有想到戰爭的形勢轉化得那麼快。曹操想不到,孫權想不到,劉備就該想到?」

的確,劉備肯定不會也想不到。劉備和關羽萬萬沒有想到,孫權——過去的朋友兼盟友,會跟曹操勾結起來暗度陳倉,也想不到呂蒙會把軍隊化裝成商人,悄悄地去抄他的後路,以至於等到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任何援助行動已經完全來不及了。

作為開國創業之君的一代梟雄劉備,雖然具備像漢高祖劉邦那樣超乎常人的馭人之術,但顯然沒有全盤戰略充盤考慮的謀慮,這也就是劉備無法像劉邦那樣開創帝王之業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戰術上有一點是他提前應該想到的:一旦拿下了長江上游的益州,中游的荊州壓力就會變得空前。因為赤壁之後劉備只有湖南四郡的時候,他的力量還很弱小,孫權還可以不緊張。但把整個川渝地區都拿下,整個長江上游中游廣大地區連成一片,孫權肯定緊張。這一點,劉備集是沒有考慮到的。等到關羽丟了性命,荊州易主的時候,劉備就感到緊張了。事實上即使不算建安二十三年曹仁找事的戰鬥,從建安二十四年算起,這場戰爭也打了大半年,完全來得及派援軍去。別看這大半年的前半部分都是關羽的勝利狀態,他把樊城團團圍住,眼看就要拿下來了,報回去的都是捷報。

有一點是不容忽略的:關羽的兵力,用於牽制敵軍是夠用的,但是要拿下襄樊就遠遠不夠了,因此,當劉備和諸葛亮得知關羽水淹七軍,準備一舉拿下襄樊時就應趕快派重兵加強荊州守衛,支援關羽。

但劉備稱漢中王后的軍事調動竟然是率領主力再次進入漢中,準備率眾兵殺入秦川與曹操爭奪漢中。因而陡聞關羽凶訊,自然反應不及。那麼劉備又為什麼明知關羽力量不足卻不予增援反倒兵臨漢中呢?

這就和和蜀漢集團的戰略布局有關。

眾所周知,劉備著手實施的第一個的藍圖(或戰略構想)是諸葛亮的《隆中對》。現照錄如下:

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曹操勢力強大、孫權立足江東,劉備不能直接與之對抗,因此應當「跨有荊益」,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將來北伐時的後顧之憂。在荊州要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

4.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北伐,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綜觀後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隆中對》似乎也有它的問題。朱大渭先生就指出,「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存在著極大的矛盾。先生說:「《隆中對》把荊州作為蜀國北伐中原的一個戰略據點,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

如果說《隆中對》有問題,那麼劉備集團中有沒有出現其他戰略規劃呢?

有。

建安二十二年,穩固了蜀中局勢後,劉備集團開始謀劃奪取漢中,其中,以法正的建議最為詳細,我們姑且稱之為「漢中策」。

法正的「漢中策」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法正通過局勢分析指出,漢中對劉備而言必打且能打。然後法正提出了攻克漢中後的下一步計劃:「蠶食雍、涼,廣拓境土」。從西北的甘肅涼州方向進兵,似乎就避開了在荊州方向與孫權的爭端,更有利於結好孫權。況且「漢中策」的後續進兵計劃並不需要「天下有變」作為前提條件。那麼如此看來,「漢中策」是否比《隆中對》更適合作為劉備在奪取益州後的事業藍圖呢?

未必。

首先《隆中對》的規劃著眼於天下全局,「漢中策」卻只是法正對於漢中一域形勢的分析,用於直接指導蜀漢全盤戰略,似乎有不足之處。而更重要的是,論者皆以法正之放棄荊州而北上雍、涼可避免與孫權的直接衝突而稱之,但其實法正的漢中策本身並未提及「放棄荊州」。

事實上劉備也不可能放棄荊州,原因很簡單,蜀漢政權本系外來,荊州士人為其統治根基。古人鄉土之念極重,雖偶有豁達之士發神州何處不青山之慨,究竟祖塋家祠為大計,埋骨終須桑梓地。荊州既陷,川中荊人頓成遊子,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其憤懣之情不言自明。若劉備為結好孫權主動放棄荊州,則對內難以交待,必失荊楚人心,蜀漢統治集團之罅隙將由此而生。在這種環境下,法正也不大可能提出放棄荊州的建議。

但在諸葛亮看來,《隆中對》中所謂「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存在之極大矛盾本來其實並不存在。諸葛亮所言「跨有荊益」指的是理想狀態下劉備完全佔據荊州,如此則劉備集團的實力已經不是孫權可以相比,此時對東吳而言,奪取荊州已經非常不現實。當然此時劉備集團想要消滅孫權也很困難,於是諸葛亮才提出「外結好孫權」。可見二者並不矛盾。

即使是現實中,關羽只能佔據荊州西三郡,只要劉備及時加強關羽的軍力與財力支持,孫權也斷不會打關羽的主意,畢竟建安二十年湘水劃界後孫劉兩家實際上已經不存在領土糾紛,若無利可圖,孫權也不會自討苦吃。

劉備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註:「借荊州」的說法是小說家言】

因此,這是關羽在荊州打得正酣,劉備把投送兵力的注意力放到西北,正是按照《隆中對》的對策按部就班的前進。

劉備和法正想得很好,關羽在荊州即使不能攻下襄樊,拖住魏國大軍、為劉備主力贏得進攻雍、涼的時間還是可以的,以關羽荊州兵吸引魏軍主力,避實擊虛,趁關中不穩而襲取之,收復先漢舊都長安,如此規劃,可謂滴水不漏。而孫權一直打著合肥的主意。張遼諸軍既去,阻礙孫權北上中原的絆腳石一掃清,江淮大門敞開。長江以南自上游到下游全線北上,曹魏恐怕真的就亡了。

然而就是這個滴水不漏的安排,還是漏水。

劉備、諸葛亮還有法正千算萬算,卻忽略了荊州的戰爭潛力有限這一客觀事實。關羽的荊州軍實力並不強。當初勉力北伐,只為吸引曹操注意力,配合漢中戰場,後來接連大勝,已是意外之喜,可是劉備竟從此指望荊州關羽能為蜀中行動爭取儘可能長的時間,全不考慮荊州的戰爭潛力已經發揮到了極限。如果孫權按照劉備的預想進攻合肥而與關羽相安無事,倒也無甚大礙。但呂蒙一堂晤對,終究燃起了孫權強烈的荊州情結,一番搖擺之餘,曹操僥倖得脫,關羽自然要倒霉了。更糟的是,劉備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小舅子糜芳竟然已經暗中與孫權勾結準備賣國求榮。就這樣,劉備的好運到頭了。

正當襄樊戰雲密布、關羽前線失利(陸軍被徐晃打敗,憑強大的水軍與魏軍隔漢水對峙)之際,孫權幾乎傾巢出動攻擊關羽後方,關羽率部回救,臨近江陵,卻得到了糜芳傅士人叛變的消息,全軍頃刻陷入了孤懸敵後,補給斷絕的死地,最終潰散。

此時劉備主力屯駐漢中,欲救荊州,惟有順漢水而下,經上庸,出襄樊。然此刻魏軍雲集於荊北襄樊,此路不通。

此外,劉備也著實忽略了孫權偷襲荊州的可能性以及荊州對於東吳的重要性。荊州對於東吳政權則有著特殊的意義。荊州處於江東的上游,拿下荊州即打破江東的長江屏障,無異於扼住東吳政權的咽喉。在呂蒙的戰略規劃中,甚至認為只有佔領白帝、扼守住三峽峽口才能保障東吳的安全。

總而言之,佔據荊州雖然有利於《隆中對》中規劃的軍事行動,然而且不論調度問題,單是為保住這塊懸於外圍的土地,所花費的資源與精力也是難以估量的。關鍵是要做到平衡,怎樣充分發揮優勢,盡量避免劣勢是需要好好斟酌的。稍有疏忽,慘淡經營就當毀於一旦。有人就說了,若劉備在二次出兵漢中的同時及時派遣張飛率重兵赴荊州支援關羽,則秦川可得,荊州亦將萬無一失,如此又何至於「秭歸蹉跌,關羽毀敗」?

雖說此言不虛,然則做事後諸葛亮易,臨陳處事、當機立斷難。後人溯果推因,自然不難得出對於劉備而言當時如何如何最為得當。然則劉備作為當事人能將任何事情調度的分毫不差,其幾率實在過低。

不是不想救,是真的救不了。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鍋其實應該是劉備、諸葛亮、法正吧。

歷史人物

政治風雲

思維邏輯

還有免費送你的書

官場思維在這裡等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官場思維 的精彩文章:

TAG:官場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