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郭里鎮地域歷史文化建議性理念的提出設想

郭里鎮地域歷史文化建議性理念的提出設想

根據鄒城市郭里鎮地域歷史文化的資源優勢,結合當地自然與人文結合的特點,就郭里鎮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作者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通過走訪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查閱資料,實地考察等形式,在對郭里鎮優勢人文文化資源進行認真梳理的基礎上,並對區域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判斷,梳理、整合,提出區域開發的整體設想。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眾多的文古,深厚的積澱,為郭里建設文化強鎮、重塑歷史文化名鎮奠定了良好基礎。實施文化強鎮戰略,使羲皇故地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最佳融合,彰顯郭里鎮地域特色的文化亮點,走出一條歷史名鎮與現代新型城鎮完美結合之路,是郭里文化資源在創新中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郭里鎮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故里,是兩漢時期王氏家族、劉氏家族等名門望族的故鄉,是魏晉時期古高平縣城所在地。以各類遺址、文物、名人為依託的人文資源,不但凝聚了華夏歷史各個階段的精華,而且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從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到現在,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類歷史文化資源遍布郭里鎮,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不但構成了郭里鎮人文文化的重要內涵,同時也是當下促進郭里鎮文旅產業急待開發建設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郭里鎮文化資源概況

概括起來,郭里鎮歷史文化資源可分為有形歷史文化資源和無形歷史文化資源兩大類。

1、有形歷史文化資源

有形歷史文化資源主要由各類文物組成。全鎮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寧市市級2處,鄒城市縣5處。主要有以下9類:

(1)古人類遺址類

主要有七處古人類活動遺址。從目前考古工作的成果來看,已確定斷代的有東溝遺址、老磨台遺址、王屈村南遺址、苗山莊遺址、朝陽村遺址、郭里遺址、王屈東北遺址等七處遺址,涉及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龍山文化、商代中晚期、東周、秦漢至今,反映了郭里鎮區域內人類文明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華夏民族文明發展的燦爛歷史,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也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2)古墓葬類

郭里已發掘的古代墓葬有多處,主要分布在鳧山丘陵的二級台地上,尤其是劉寶古墓群、烏林答將軍墓等最為壯觀。此外,高李村漢墓、廟東古墓、卧虎山漢墓、上屯墓群、郭里墓群、長青庄墓群、仲氏宗子林等,都具有進一步開發的價值。

(3)古高平縣城遺址

郭里鎮是魏晉時期的古高平縣城所在地。郭里集村北,現郭里鎮大院所在的地方,就是有名的郭里集城子遺址,經考證是南北朝以前的高平縣城遺址。漢高祖封功臣陳鍇(或陳錯)為槁侯,傳六世失侯,封地改為槁縣(也就是橐縣),也就是這個高平縣,新莽時改名高平縣,後漢置高平侯國,以後仍稱高平縣。在南朝劉宋時曾移高平郡治設在這裡,改屬北魏後仍然未動。至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十一月壬子發布詔書,述明理由省並,高平併入鄒縣。

(4)古廟宇類

羲皇廟是國內唯一具有古羅馬遺迹特徵的古遺址,既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又對研究中國文明史、建築史和民俗史具有重要價值,是一處集儒、道、佛為一體的「三聖」廟宇,亟待開發建設。另有長青庄的元代呂公堂、上鎮頭的明代玄帝廟、郭四的元代玉皇廟、獨山莊的清代三聖堂、廟東的王家祠堂、東郭的胡家祠堂等。

(5)古村民居類

郭里高李村有保留比較完整的清代李家大院,該建築群建在村莊的制高點上,四進院落,300多間,是魯西南古代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在清代、民國時代享有「鄒縣西南第一村」的美譽。另外,廟東村、廟西村,獨山村,東郭村皆為千年古村落,開發價值比較大。

(6)漢畫像石類

郭里鎮是漢畫像石的集中分布區,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可謂漢代社會的真實縮影。比如,萊子侯刻石、泗水取鼎、胡漢戰爭、伏羲女媧、車馬出行等圖,是應該著力打造的重要文化。

(7)碑刻類

羲皇廟現存碑刻、劉寶墓志銘及散落在民間的大量碑刻和廟碑等,也都具有一定的開發價值。

(8)古戰場類

在南起鎮頭村,北到黃路屯村,東到郭里集北龜山,西到微山馬坡這片極不規則地勢低洼區,是宋朝穆桂英大破遼軍元帥韓昌天門陣的地方;在郭里寨山前有劉寶點將台遺址。這些地方都可規劃設計為國防教育基地。

(9)古山寨類

郭里鎮有豐富的山寨資源,西鳧山山頂、郎子山山頂、獨山村南龜山(也叫平安寨)山頂,均有清代古山寨城堡。獨山平安寨呈封閉橢圓形,設南、北寨門,寨內有遺存石屋,考殘存清同治二年(1863年)《平安寨碑記》知:為當地村民躲避捻軍而建,並成為清代地方團練軍所在營所。山寨內涵豐富,隱藏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開發挖掘的具大潛力。

(10)傳統產品類

最能代表郭里,且具有市場開發潛力的品種有:東郭的韭菜,侍玉的辣椒,獨山的小米,高李村的白臘條農產品;廟上的饊子,苗山的李老頭花生米等傳統小吃類;還有獨山的玉堂醬園及五厘山的孵化畜禽產品。

2、無形資源

郭里的無形歷史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根源文化、伏羲文化、漢畫像石文化、名人文化、梁祝文化、三聖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等8個方面:

(1)根源文化

郭里這片土地是古代文明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進入新石器時代,東夷文明在這裡獲得了更大的發展,並形成了自成體系的文化發展序列,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東夷族屬的原始居民伏羲女媧,在這裡繁衍人類,開創人類文明,在這裡誕生了中國最古老、最權威、最原始的哲學思想--伏羲八卦。郭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無論是上古傳說,還是歷史記載都反映了鄒魯地區在中華民族起源過程中的突出地位。即使在今天,根在鄒魯也仍然是全世界華人的共識。

(2)伏羲文化

伏羲在鳧山長期生活、戰鬥,並在鳧山設家廟祭天、祭地、祭祖,鳧山是伏羲的家廟所在地。伏羲仙逝後,鳧山成為伏羲祠所在地,古代不少帝王到鳧山祭祀伏羲。從堯王、周初開始,到須句後人祭伏羲,後改官府代祭。相傳大唐貞觀年間,唐王李世民御駕東征回歸路過此地,人困馬乏,兵無食糧,馬缺草料,人祖娘娘救唐王於危難之中。唐王班師回朝後,為感人祖爺娘伏羲女媧之恩,特令尉遲敬德帶著大批官銀,修廟以祭祀爺娘。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唐王之前,鳧山是中華民族祭祖的「伏羲祠」所在地 ;第二,「鳧山人祖爺娘」就是鳧山神,對鳧山神的崇拜,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曾達到過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古人「修圓壇祭天,修方壇祭地,擺一牌位祭祖。」漢以後,佛教傳入我國。人們效彷彿教的辦法,把自已祟拜的神,塑成各個不同形態的像,伏羲女媧是鳧山神的象徵,自然就成人們祭祀的神。

郭里鳧山一帶是伏羲女媧及其部族長期生活的地方,使得伏羲文化非常豐富:一是鳧山是伏羲及其部族長期生活戰鬥,實現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大聯合、大統一的根據地;二是鳧山是東方人文初祖伏羲、女媧長眠處;三是在魯南鳧山一帶,伏羲、女媧傳說流傳廣、紀念遺迹多 ;四是鳧山是伏羲、女媧、少昊、顓頊、虞舜、盤古氏、有巢氏、蚩尤、倉頡、后羿等中華始祖的主要活動地帶;五是鳧山是伏羲的家廟所在地;六是伏羲及其部族在鳧山為中心的地區有許多發明,如伏羲畫八卦以展民用、結網罟教民漁獵、制嫁娶肇啟文明、作甲曆始有年月等。

(3)三聖文化

宗教的產生、發展和融合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郭里羲皇廟儒道釋三教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彰顯了郭里作為宗教聖地的作用和優勢。大唐太宗皇帝勒令建「鳧山羲皇廟」後,「鳧山羲皇廟」進入「鳧山文化的發展期」,逐漸形成儒、道、佛融於一廟的「三聖文化」。隨著民間群眾祭伏羲的廣泛深入,進而形成了幾千年來昌盛不衰的伏羲文化。

(4)畫像石文化

鳧山一帶是漢代畫像石的高密度產區,品位高古、氣魄雄大、價值連城。它作為漢代雕塑的傑出代表,雖屬墓葬藝術,可卻充滿了樂觀向上的喜悅生活,體現了人們成仙的願望,滿足了人們一種特殊的心理需求,它也默默地傳承著古代文明。它作為豐厚的精神文化資源,影響力持久廣泛。因而這條以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藝術鏈,也是我們的精神祖先。

(5)梁祝文化

梁祝文化是鳧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梁祝傳說生髮於鳧山腳下,千百年來,由於它以反封建禮教,崇尚愛情自由的鮮明主題,受到大家的喜愛,深深地紮根於廣大人民群眾中,老幼皆知,傳承不息,具有特有的原生態價值、珍貴的文學價值、和諧的社會價值和高尚的情感價值,特別是對當今矜持道德操守具有重要意義。

(6)名人文化

郭里歷史上名人輩出,代不乏人。伏羲女媧開創人類早期文明,秦彭在山陽推行儒家倫理教化,父子尚書王龔、王暢,躋身三公之列,榮耀冠於東漢後期;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的仲長統著《昌言》,名士張儉,鎮南將軍劉表,建安「七子之冠冕」的王粲,少年奇才玄學領袖王弼,醫學家「脈聖」王叔和,思想家張湛,大將軍關內侯劉寶,懸魚太守羊續,機敏才辯的昭文將軍伊籍,足智多謀的征東將軍滿寵,據守鄒山抗趙,高風亮節的輔國將軍郗鑒,高僧釋僧瑗,省祭李春茂,布政使董純,帝師王東槐,窩窩進士仲永檀,高僧空峒,國務總理靳雲鵬、潘馥等等。都是從鳧山大地走出來的風華絕代的精英豪傑、賢人逸士、才子佳人,他們或才能出眾,兼綜儒道,或以學術精英蜚聲海內,成為一代宗師,或以執政有方,享有極度的高望。當然,卓有政績的地方官員,我們也不能忘記,比如,唐王勒令重修伏羲廟;金人田肇、元人孟祺、岳出謀重修伏羲廟。明人潘榛、劉浚、胡選、顧俊、葉聰、廖森,清人婁一均、馬邦玉、馬星翼等等,他們都與鳧山有著割捨不斷的人文情結。他們所做出的貢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加速歷史發展的進程,並對當時社會乃至後世產生很大影響。他們不僅是鳧山腳下的先哲名士,更是鄒魯大地的優秀代表,是我們取之不盡的資源。

(7)民俗文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郭里風物民俗就是中華風物民俗的淵源和縮影。郭里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民風、歷史傳說、民間故事、民謠諺語等民俗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很好的開發潛力。

(8)飲食文化

郭里傳統名食名菜豐富多樣,主要有「上三白」大席、手擀麵、火燒、擀白餅、饊子、羊肉湯、水汆丸子、紅燒鯉魚等眾多種品。特別是「上三白」大席,風味獨特,文化內涵豐富,是郭里一帶難得的區域品牌。土製燒雞、四喜丸子、紅燒鯉魚、大肉、拔絲等民間名品,都有一些十分美好的傳說故事。

(二)郭里文化資源的特點

郭里是一個文化資源大鎮,底子厚,類型多,文物豐、歷史文化傳承數千年,「多、古、高、少」構成了郭里歷史文化資源的主要特點。具體可概括為四個特點:

1、多

文化資源豐富「多」。在郭里的田野,只要留心,隨處可見文化。不管地上還是地下,文化資源豐富。各類出土文化精品薈萃,琳琅滿目,萊子侯刻石、漢畫像石、西晉圍棋、西晉青瓷等都是國家級文物珍品。

2、古

文化資源厚重「古」。郭里歷史悠久,是魏晉時期古高平縣城。舊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區域,伏羲女媧在這裡繁衍生息。這裡人傑地靈,王粲、王弼、張儉、仲長統、劉表、劉寶、王叔和、董淳、李春茂等歷史人物及傳說,都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

3、高

文化資源品位「高」。郭里長期作為人類的活動集中區域,文化底蘊厚重,品位極高。如皇家建築羲皇廟,全國僅一處;中國皇統第一碑,國內唯一;萊子侯刻石,國內唯一;漢畫像石精品國內少見。羲皇廟遺址、高平古城遺址,其開發價值在國內將是一個巨大的震撼。

4、少

文化資源有形「少」。郭里雖是有名的歷史文化名鎮,但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在郭里歷史文化遺產中可視資源相對較少,大量極具價值的只有遺存或被後代建築埋在地下,或為人為破壞,或為殘垣斷壁,或存於史料中,再加上僅有的部分可視景點景區分散,規模小,使郭里在視覺上就是一鄉村聚落。


從伏羲文化的發布和淵源及區域優勢來看,郭里鎮是伏羲、女媧、少昊、顓頊、蚩尤等中華始祖的主要活動地帶,是華夏文明主要的發源地和發展區,區位優勢明顯。

(一)伏羲文化的比較

郭里鎮是伏羲女媧生活過的地方,伏羲女媧文化是東西方文化在雷澤一帶碰撞的發展,鳧山是洪水期間伏羲女媧兄妹的避難島,鳧山養育了伏羲的後裔,更是祭祀伏羲女媧祖先的祖山。

伏羲的傳說源遠流長,有關伏羲的話題,中國史籍說了幾千年,中國人口頭傳了幾千年。我們尊崇伏羲、敬重伏羲,時常為伏羲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所感召,所激勵。伏羲代表和體現著一個偉大的時代,也涵蓋著人類的初創性文化。同時,還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神乎其神的傳說故事。

各地民眾為了追念這位偉大的先祖,修建廟宇,進行祭祀紀念,尤其官方的伏羲祭祀在政治環境的影響之下,聲勢更加浩大。近年來在西部天水,在北部新樂,在中部淮陽,每年都在舉行祭祀伏羲的活動,而唯獨在東部的山東鄒城還沒有祭祀活動。

在山東鳧山山脈範圍內,有三處規模宏大的伏羲廟,而且都很古老。一在鄒城郭里;一在滕州染山;一在微山陳庄。三廟呈三角形相對,各距二三十里路。其中,尤以鄒城郭里的伏羲廟最為宏大。此廟在鳧山東主峰的西麓。伏羲廟始建年代無考。漢書《三國志·魏書·地理志》確有記載,後唐長興二年(931年)重修時已具有相當規模。《鄒志》載:「人祖廟,祀伏羲,亘古今存。」目前,現存可考、年代最久的直接物證,當為「魯國之圖」石刻碑圖(在1104年前就已經存在),該圖中有鄒城郭里鳧山、伏羲廟文字及位置,與郭里爺娘廟遺址位置完全一致。

鄒城郭里的伏羲廟重建時間,比羲皇故里的甘肅天水的伏羲廟建築群(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年)和羲皇故都的河南淮陽的伏羲廟建築群建設的時間(建於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早上幾個朝代。

(二)伏羲女媧文化區位優勢

古代的廟宇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叫祖廟,後來才演變成祭祀鬼神聖的地方—叫神廟。為祖先伏羲建廟和為神伏羲建廟,意義是不同的。如果是祭祀伏羲神,祭祀者跟伏羲可能沒有關係;如果是祭祀伏羲祖,伏羲廟就一定是其後代所建,跟伏羲有關係。伏羲和伏羲後裔,如果是在祖居地不遷移的話,後裔建立伏羲廟的地方一定就是伏羲的原居地,如果伏羲和其後裔發生了遷移,則建立伏羲廟的地方,就不一定是伏羲的祖居地了。所以伏羲廟所在地與伏羲故里的關係並不明確,由於遠古人類往往處於游居狀態,其生活地也不可能是唯一的。

由於伏羲女媧與再傳人類有關,所以伏羲女媧被稱為「人祖爺娘」。從郭里「爺娘廟」的廟名看,山東鄒城郭里鳧山山脈範圍內,可能是伏羲後裔的祭祀伏羲的地方,其他地方,可能是祭祀伏羲神的地方。

因此,綜合來看,伏羲的祖居地應在鄒魯地區的鄒城郭里--微山兩城--滕州染山所圍成鳧山金三角區內。尤其是在郭里一帶,有關伏羲女媧的傳說,家喻戶曉耳熟能詳,這裡理應是伏羲文化的源頭,理應追念祭祀。


在山東省鄒城市西南三十二公里的郭里鎮「爺娘廟村」東、東鳧山西麓,坐落著一處規模宏大、古樸典雅的廟堂建築群——羲皇廟遺址,世人稱之為「爺娘廟」,亦名「人祖廟」,「伏羲女媧廟」,是古代祭祀伏羲、女媧的地方,為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香火最為旺盛的宗教聖地。

(一)歷史沿革

羲皇廟遺址始建年代無考。或傳堯王時期為祭祀伏羲而建,或傳「武王伐紂後,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而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鄒縣誌》強為補附:「邾」滅「須句」,為延續「須句」對其先人的祭祀而建。迂儒妄牽無據,顯不可信。相傳有「玉皇殿題記」石碑載有「大唐太宗皇帝勒令建造」,但此碑僅為所聞,古今地方志書均未提及。或傳後唐明宗長興二年(931)重修,然亦未見文書記載。

查閱文典,《左傳·僖公二十一年》有較早的伏羲廟相關記述:「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昊與有濟之祀。」存祭祀就應該有廟,但那時的廟是「宗廟」,是祭祀家廟,和現在的伏羲廟不同。真正有記載的是宋太祖乾德二年(964)「伏羲廟碑」,縣宰公儒林、承尉公白鳳傳主持重修伏羲女媧神殿,但這時是重修而不是始建,說明鳧山羲皇廟在此之前就已存在。另一個佐證是現藏於湖北省陽新縣博物館的宋代「魯國之圖」碑,其是南宋紹興年間左迪功郎充興國軍軍學教授俞舜凱,在襲慶府(今山東兗州)得到一幅《魯國之圖》的底本,收藏了30多年之後,於紹興二十四年(1154)請人刻於石碑,安置在興國軍軍學大成殿的東廡。該碑刻圖中有明確的羲皇廟文字及位置,與羲皇廟遺址方位完全一致。羲皇廟遺址距曲阜來說較為偏遠,而能錄在魯國之圖中,可見宋代時羲皇廟就已具備了相當規模,產生了很大影響。

此後羲皇廟在金元明清都曾重修或擴建。金明昌二年(1191)立重修伏羲廟記碑,知縣張德剛主持重修,主簿田肇撰題碑記;元至大二年(1309)立嘉議大夫大都路達魯花赤岳出謀碑,薄梁遺民楊茂重修,岳出謀撰題碑記;元至正六年(1346)重修,立重修伏羲廟碑,山泉子楊鐸撰文,里人山齊楊琬書;明正統四年(1439)立國朝重修伏羲廟碑,縣令房喦重修,李勤撰題碑記;明成化十三年(1477),明正德二年(1507)分別立重修伏羲廟碑,又兩次重修;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立重修羲皇獻殿記因序歷代帝王紀碑,知縣李鳳翔主持重修並撰題碑記,潘榛撰額;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創建三聖殿,立創建三聖殿記碑,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復聖六十二代孫顏伯廉撰文;清順治四年(1647)落成王母列仙殿,立創建王母閣殿杏祥碑,如晦子題碑文;清康熙丁未年(1667)落成玉極樓。清末民初,羲皇廟達到極盛規模。

1929年,軍閥梁冠英部放火將廟宇焚去大半;爾後,當地群眾草草復建了「朝王殿」「羲皇廟」等殿堂;又利用毀棄的建築材料修建起「卧奶奶廟」「上、下洞廟」「上、下堂屋」等廟宇,使得香火如故。

1958年「大躍進」時期,拆除了部分磚木結構的建築,搬走磚瓦、木料用於砌壘煉鐵爐;六十年代初,又拆除了其他剩餘建築,並伐倒所有古樹,運到郭里集村東建了「公社」;「文化大革命」中,早先剩下的廟內碑刻,絕大部分被拉倒、砸毀。餘下製作規整的建築基石,大部分也被群眾陸續砸碎運走,用做民房的基礎。昔日宏麗龐大的羲皇廟只剩一片殘基斷柱。

(二)建築規模及布局

鳧山羲皇廟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處於東、西鳧山兩山之間,極盛時期佔地130多畝,主體建築南北長約180米,東西長約150米。以主體建築內南北分割的界牆為界,可分為5路相對封閉的建築群。

西一路建築主要有:羲皇門、上洞廟,供奉伏羲及18童男;下洞廟,供奉女媧及18童女;卧奶奶廟,供奉女媧側卧塑像;供道士居住的上堂屋、下堂屋等,據依廟而興的爺娘廟村村中老人回憶,此路建築為軍閥梁冠英部「焚廟」後,鄉民捐建起來的,創建於1929年後,毀棄於1958年前後。

西二路建築為羲皇廟中規模最大、布局最複雜但也最為清晰的一組建築群。由南向北依次為午朝門、大門、朝王殿、鐘樓、鼓樓、人祖殿、火神殿、學堂、三聖殿、磨坊、龍宮等建築。始建年代已不能確考,根據該建築組群區域內發現的有明確紀年的文字資料,重修建年代大致在明代晚期的成化、萬曆年間,是目前羲皇廟建築群中已知時代最早的一組建築。這組建築的特別之處在於朝王殿是羲皇廟的獻殿,也稱享殿,朝王殿後的人祖殿是祭祀伏羲女媧的大殿,這與元代之後祭祀壇廟多沿襲前朝後寢的規制不同,而具有典型的唐宋時期祭祀壇廟特徵。元代之後祭祀壇廟布局前為祭祀大殿,後為寢殿,而唐宋時期則是祭祀大殿前設獻殿,其後不設寢殿。這表明西二路建築雖歷經重建,但其院落格局保留了唐宋時期院落格局的特徵,鳧山羲皇廟遺址最晚也應在宋代時建設。

中路建築最為明潔,只有處於一條中軸線上的玉皇殿、玉極樓兩座建築,分別供奉玉皇大帝及其父母,玉極樓前的玉上宮殿通宇碑明確記載此路建築為清康熙六年(1667)重修。

東二路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俗稱的小鬼廟、海瑞廟、包公祠、閻王殿、三清殿、大佛閣等,此路建築損毀嚴重,依據建材加工、砌壘特點,判斷建於明末清初。

東一路建築東臨山岩,由南向北依次為俗稱的尼姑廟、風婆婆殿、土地廟、華佗廟、王母殿等,該路建築南端立有「杏祥碑」一通,載有「王母列仙殿落成於鳧山之麓……大清順治四年歲次丁亥仲春立」等字樣,將該建築組群的統一名稱及落成時間交代得一清二楚。

鳧山羲皇廟由於損毀破壞,遺址內現僅殘存部分建築基址及玉皇殿、朝王殿建築結構中的部分八棱石柱。原眾多碑刻中保存完好者尚存:明萬曆四十五年刻立的《重修伏羲獻殿記因序歷代帝王紀》碑、萬曆四十七年的《創建三聖殿記》碑、清順治四年的《杏祥》碑、清康熙六年的《玊上宮殿通宇碑》等4通及部分殘斷碑刻。另有據稱為元代的6根雕龍石柱,分別收藏於山東省石刻藝術館、濟寧東大寺和鄒城市博物館內。

(三)歷史文化價值

鳧山羲皇廟雖然現僅存部分建築基址、石柱和石碑,但這也賦予其一種別樣之美,有考古專家稱其為「國內唯一具有古羅馬遺迹特徵的古遺址」,既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又對研究中國文明史、建築史和民俗史具有重要價值。

祭祀伏羲的廟宇在魯西南除規模最大的鳧山羲皇廟外,在鳧山周邊百里還有三座伏羲廟,一在今滕州染山,一在今微山陳庄,這兩座都保留至今,還有一處在今鄒城南關,現已無存。當地民諺中有「黑風口,龍馬道,瀝瀝拉拉爺娘廟」之說。在濟水流域以至整個山東,別處未聞有祭祀伏羲或女媧的古廟,伏羲廟集中建在這一帶,是此處為伏羲族系重要聚居地帶的一個旁證。遺址內的重修羲皇獻殿記因序歷代帝王紀碑,現保存完好,上刻自盤古至明萬曆時歷代帝王的世系紀年,國內極為罕見,對研究中國社會歷史沿革具有珍貴的文物參考價值。

鳧山羲皇廟經考證最晚建於宋代,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等時期官方、民間多次重修,院落格局反映了由宋至民國期間建築整體布局形式和發展脈絡。其建築工藝手法既有官式建築的做法,又摻雜了大量地域民間手法,對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鳧山羲皇廟遺址是魯西南重要的宗教之地,祭祀、祈福、求子的香火至今不斷。依託羲皇廟,每年三月三、十月一舉辦的古廟會,相傳始於唐代,現今仍存。遺址中曾供奉的小鬼、海瑞、包公、閻王、風婆婆、土地、華佗等,一廟多神,供奉方式獨特,體現了中國人信仰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國內也屬罕見。這些對魯西南地區民俗研究具有很高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鳧山羲皇廟遺址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並得到較好的保護。1978年2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被濟寧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當地正在編製羲皇廟遺址保護方案,開展周邊環境整治,相信不久的將來,鳧山羲皇廟將重現輝煌!


(一)優化郭里文化資源旅遊項目開發的環境

首先,要改革管理機制,構建全鎮統一的歷史文化資源產業發展布局,降低市場准入門檻;規範管理,避免管理部門間職能交叉,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場開發格局。

其次,要加強對歷史文化資源項目開發的規劃和可行性研究;設立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研究論壇,定期就歷史文化開發利用問題進行研討。

第三,加大政府投入,通過政府投入帶動民間投入,鼓勵各種經濟成分向歷史文化資源項目開發投資;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吸引外商投資開發歷史文化資源項目,逐步形成多渠道投入機制;在鳧山伏羲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文化產業投資融資擔保服務中介機構,吸引優秀人才開發文化產業。

第四,健全地方法規和政策保障體系,發揮市場作用,加強監督引導。通過法制化、規範化的管理服務,為歷史文化資源項目開發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優先開發的歷史文化資源項目

1、歷史遺址開發展示項目

郭里地面現存的古建築物雖少,但歷史遺址和遺迹卻很多,有選擇地整治、復原部分歷史遺址,使郭里歷史文化有形化,對人們尋覓歷史蹤跡,強化郭里歷史文化名鎮的地位,促進郭里旅遊產業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保護大廟遺址,選址新建羲皇廟

考慮可把廟東村南北路以東居民搬遷,規劃設計伏羲文化廣場,利於舉辦大型伏羲祭祀活動,原貌保留伏羲大廟遺址,在遺址後偏東(或遺址南約500米處)的山前台地上(兩山峰夾谷前),恢復重建羲皇廟,在老磨台遺址興建伏羲八卦園。在新塑伏羲女媧像處,建立伏羲女媧博物館。同時申請國家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及歷史文化遺產。

(2)恢復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址

應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高起點、高品位地設計和建設有文化內涵的遺址。如獨山的東溝遺址,可復原建造伏羲女媧原始人類生活景區,打造東夷文化部落;獨山平安寨遺址,可恢復寨牆原貌,修復寨牆內石屋,對復墾的古村遺址進行開發修(古村落升級版特色小鎮)建盤山路。

(3)建設魏晉文化景區

在劉寶墓群區,修復保護劉寶墓,申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立劉寶將軍博物館,開展國防安全教育。疏通從上黃山到郭里南廟的天然河道,對獨山、郭里兩個水庫進行擴容整治,並在河道兩旁栽植柳樹,恢復「黃龍現鳧山」景觀帶。此文化景區應優先立項,打造山東省唯一魏晉文化示範區。

(4)在郭里東西大街建設仿古街區

結合郭里商貿城建設啟動利用,把郭里集東西大街改為高平大街,建設仿古街區,以魏晉歷史文化,反映民俗風情特色為主,主要經營餐飲、小吃、茶社、娛樂、休閑、土特產、旅遊紀念品、古玩字畫等。建築風格、經營產品、店面裝飾、人員服飾等要體現魏晉時期的特點,再現魏晉時期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此項目可結合古高平故城遺址的保護開發進行安排,近期應重點解決郭里大街仿古街區歷史文化品位不高的問題。對郭里鎮駐地「城子遺址」要堅持修舊如舊的整治理念,打造全國鄉鎮級政德教育基地第一鎮。恢復郭里集圍子牆建築。疏浚維護郭里集河南、溝西護城河。

(5)復原維修建設三個古村落

結合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優先恢復建設三個保存比較完好、文化底蘊厚、開發潛力大的古村:一是高李古村落(突出平原地區的古村古水寨特色及狀元教育之鄉名片);二是獨山村--五厘山村(山水古寨、古村落特色,美麗鄉村提升);三是廟西、廟東村(結合伏羲產業園整體考慮)形成生態優美與古老鄉村的有機融合。

2、建立漢畫像石博物館

依據鎮域內豐富的漢畫像石資源及發掘的大型古漢墓,在高李村或獨山村建立漢畫像石博物館。復原卧虎山、高李村等部分古漢墓。

3、名人文化項目

郭里自古人傑地靈,在數千年的文化演進中,出現了一批又一批著名人物。可以從眾多的歷史人物中遴選出有代表性的人物,按照時間順序和一定專題,在鎮內適當位置建立歷史人物雕像,形成一些標誌性建築。

(1)在郭里中學前或郭里中心小學前建「建安七子之冠冕—王粲」展覽長廊,重點介紹王粲《登樓賦》及著作生平。

(2)在郭里中學西新建南北路,建郭里歷史人物長廊。如以王龔、王暢、劉表、張儉、仲長統等為主的古代名人專題;以王弼為主的「玄學」專題;以王叔和為主題的醫學專題;以劉寶為主題的軍事專題等,並配以圖文並茂的解說。

(3)圍繞歷史名人的故事進行文藝創作,形成系列的電影、電視、戲曲作品,通過多種形式和載體展示郭里的歷史文化。

(4)在高李村著力打造狀元文化,挖掘李氏家族文化,打造紅色基地。

4、根源文化項目

以郭里為中心的鳧山文化圈,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從伏羲傳說畫八卦,到兩漢的經學派,魏晉的玄學派,還有三聖宗教,均與郭里緊密相聯。伏羲文化在這裡開啟,華夏文明在這裡萌發,人文始祖在這裡繁衍生息。這裡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要維護好、開發好、利用好、傳承好這些資源。一是打造郭里始祖聖地的品牌,確立郭里在中國史上的崇高地位,提升其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二是利用郭里鳧山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平台,創意策劃伏羲文化發展論壇,編輯伏羲文化刊物,出版《鄒魯鳧山文化探研》成果。三是籌辦省級祭祀伏羲女媧大典,開展伏羲後裔四姓(任、須句、宿、顓臾)宗親聯誼會,籌建中華始祖姓氏文化研究中心,開展尋根祭祖游。

5、飲食文化項目

做好郭里民間傳承有一千多年的留水席,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更是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同時,把郭里風味獨特傳統小吃進行挖掘,在鎮駐地規劃開發一條餐飲文化特色街(可與仿古街道建設項目結合起來),對外集中展示郭里的餐飲文化特色。

6、民俗文化項目

開發民俗文化旅遊娛樂項目。一是開發廟西村的手工泥陶,讓遊客在工匠的指導下,動手製作泥陶坯,自己進行燒制,並留下個人的印記。二是扶持畜禽孵化廠、養貂廠,傳承玉堂醬菜製作技法,讓遊客參與孵化、養殖、製作過程。三是開發郭里傳統休閑活動娛樂項目,展示踩高蹺、耍花燈、說書、唱戲等民俗文化。四是開發郭里太陽能、風能觀光娛樂活動。

7、節會文化項目

郭里核桃文化節,不僅帶動了郭里歷史文化旅遊項目的升溫,也推動了郭里經濟的快速發展。核桃文化節的成功做法為我們提供了發展節慶文化經驗。因此,要進一步挖掘節慶文化資源的潛力,不斷創新辦會形式,豐富節會文化內涵。在把傳統節會做大做好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一些新節會品牌。一是繼續辦好每年一度的核桃文化節。推出「鳧山核雕」旅遊文化品牌系列產品,深挖核雕文化的內涵,把郭里核桃文化節辦成郭里的金字招牌。二是利用郭里五康軒莊園,打造國家級五農(生態農業、休閑農業、有機農業、觀光農業、創客農業。)示範基地。三是充分挖掘郭里重視教育,愛好習武,尊崇仁義的文化習俗,弘揚「崇文尚武忠義仁勇」的郭里精神,籌建省級武術培訓基地。

8、建設六個生態景觀區

郭里鎮在鄒城市的西南部,處北緯35度,東經117度的黃金地帶,地形氣候條件優越,自然環境優美,多處景觀開發潛力大。比如:伏羲畫卦處、老磨台、羲黃井、呂公洞、老泉、萊子山、龍馬道、聖水泉、牛心洞、馬刨泉、獨山水庫等。依據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結合特點,可以建設七個生態景觀區。

(1)獨山景區。包括:龍馬道景區、堵子山景區、老黃山頂景區、上黃山石頭村落、嘀嗒泉景區、馬刨泉景區、二郎山景區、東溝遺址景區、平安寨景區、劉寶墓景區、恆山景區。重點打造東夷文化和魏晉文化。

(2)大紅套景區。包括:牛心洞景區、呂公堂景區、老泉景區、長山景區、寨山景區。重點可依據山套四村搬遷後,優質的自然環境,打造鄒西第一生態宜居養生地,高端避暑勝地,學術研發基地。主要打造休閑養生學術文化。

(3)東西鳧山景區。包括:東鳧山景區、西鳧山景區、羲皇廟景區、塔山空景區、抗鳧山景區。主要打造伏羲文化產業園。

(4)朝陽景區。包括:聖水泉景區、萊子山景區、大白山景區、粉頭山景區、秤桿山景區、秤砣山景區、馬奶山景區、天池景區。主要以核桃生態及產業為主。

(5)屈北景區。包括:獨山景區、山套里景區、南山景區、西山景區。主要以生態觀光為主。

(6)郎子山景區。包括:後狼窩景區、東山裡景區、苗山景區。以鄉村記憶及採摘園為主。

(三)做好郭里文化的研究和推廣工作

以郭里為中心的鳧山文化的核心區域,幾千年來孕育了豐厚的文化,我們要繼承這些優秀的文化,必須對其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開發,使其儘快轉化為旅遊品牌。

首先,要加強對郭里文化(鳧山文化的核心)的基礎研究工作。這是弘揚郭里文化的基礎,也是發展郭里旅遊的依託。從目前情況看,鳧山文化中的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源文化的影響,還缺少應有的影響力,對社會經濟發展作用還沒有發揮出來。因此,要採取措施,集中人力物力,在鳧山文化研究上求得突破,在事關郭里旅遊業發展做強做大項目的開發上尋求突破。必要時政府可拿出資金進行專項研究,通過重點立項或向社會公開招標等舉措,使鳧山文化研究實現跨越式發展。

其次,要做好鳧山文化的宣傳推廣工作。目前有關鳧山歷史文化方面的通俗讀物太少,鎮文化站編輯的《郭里鎮志》、《郭里文化擷英》、《郭里文物攬勝》,雖內容豐富,系統性強,但能看到的人太少。也不足以反映郭里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建議郭里鎮在抓好歷史文化資源項目開發的同時,要把郭里的歷史文化的宣傳推廣工作提上日程,並做出規劃,組織專家學者將郭里歷史文化資源編輯成系統的通俗讀物出版,編輯郭里文化系列宣傳片。籌拍《人文鳧山》大片。

第三,舉辦郭里文化系列講座。在電視台、新鄒城報(或國家級媒體)上開設「郭里歷史文化」系列欄目,將郭里歷史文化通俗地加以介紹,使廣大市民更加了解郭里;也可以請專家學者為各級領導及農村幹部定期進行類似的,更加深入的講座,使他們對郭里歷史文化的資源優勢有一個更為全面系統的了解。

第四,在全鎮中小學進行「郭里文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普及推廣教育,編輯校本鄉土教材,讓他們了解郭里歷史的輝煌和今天的發展變化,從小就培養他們關心郭里,熱愛郭里的意識。

作者簡介:

劉真靈,高級講師。長期致力於鄒魯文化、伏羲文化、人文地理的研究。現為全國中小學鄉土文化教材編委、伏羲易經文化研究會業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管理科學院學術委員、濟寧伏羲文化學會副會長、鄒城市郭里鎮鳧山伏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鄒城鄉情》、《在行動中創造教育》、《知識拯救生命》、《儒學經典教育叢書》、《鄒魯鳧山話伏羲》、《嶧山志》、《嶧山詩墨跡選》等多部專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孟之鄉 的精彩文章:

源於孔孟之鄉的姓氏之六——朱姓
士君子、知識分子和意識形態

TAG:孔孟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