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認真的瘋子和聰明的冒失鬼——評《冒煙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齒》

認真的瘋子和聰明的冒失鬼——評《冒煙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齒》

《冒煙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齒》是許久之前看的,我卻遲遲沒有想好,書評該怎麼寫。

封面(圖片來源:douban.com)

是因為內容比較單薄?

不是。我想知道的,作者都寫了;我預想之外的,只要足夠精彩,作者也都沒有放過。

網路上關於特雷弗·諾頓(Trevor Norton)的資料甚少,只提到他是海洋生物方面的專家,在英國利物浦大學教了一輩子書,還曾經執掌海洋實驗室。拋開這些頭銜,我心目中的諾頓,大約是一個趣味十足的鄰居,那種會在電梯里跟你點頭問好、很樂意借書給你看的老大爺。

正所謂「書如其人」。這本書有兩個題目。主標題「冒煙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齒」,用來跟讀者打招呼、吸引讀者的注意,因為,正常來說,耳朵是絕不會冒煙的。副標題「自體實驗者奇聞錄」,則直指書籍的主題。

「自體實驗者」,就是在自己身上做實驗的人。在一般人眼裡,他們毫無疑問是瘋子,但是,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這樣的瘋子就一直沒有斷過。就在前不久,格里菲斯大學的古德教授還親身驗證了一下瘧疾疫苗的功效。

古德教授(圖片來源:Griffith University)

做實驗是向未知發起挑戰,是尋找證據驗證自己的學說,因而常有失敗的風險。基於同樣的理由,我們不難猜測:自體實驗,是一件特別危險的事情。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所以,那些瘋狂的自體實驗者,必然有某個理由。他們或者是遇到了什麼問題,在技術不成熟的條件下,除了拿自己開刀,別無他法;或者,是找到了一個看上去可行的解決方案,不願意用別人的生命冒險。

在書里,我們可以看到著名人物的陌生一面。比如,達爾文。進化論大家都聽說過,但是,提起達爾文的早期經歷,可能就不太了解了。實際上,那會兒的達爾文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跟著一些瘋狂的學者,吃過不少稀奇古怪的玩意兒。

當然,書里更多的還是陌生卻偉大的人物。知道楊·浦肯野的,恐怕不多,但是,吃藥要謹遵遺囑,這是常識。醫生讓吃多少,就吃多少;醫生說「這個葯和那個葯不能一起用」,就必須停掉一個。前者,關乎安全劑量,吃多了可能發生危險;後者,是因為交叉反應,有些藥物會放大某些藥物的不良反應。這兩個原則,都是在浦肯野以身試藥後提出的。

既然不是因為內容,那麼,是感受比較複雜?

也不是。感受就一個,喜歡。

要想把幾百年間的事情,塞到一本書里,可不容易。一方面,資料太多,哪怕追蹤一種疾病、研究一個學者,也需要很大的耐心;另一方面,倘若寫得太客觀,不免失之枯燥,由著性子來,書籍的價值也就大打折扣。

《冒煙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齒》解決了這兩個難題。

全書大致依照時間順序,第一章到第六章,主要講解19世紀的自體實驗者,第七章到第十四章,關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事,最後三張則著眼於最近幾十年,那些向著海洋和天空進軍的勇者。具體到每一個章節,又以探索為中心,根據問題,把前仆後繼的學者們的事迹,串聯起來。

全書的基調,則像聊天。諾頓先生既沒有擺學者的架子,也沒有想當然;對古代學者,指出他們的不足,謳歌他們的貢獻,對現代人物,點出了新問題的獨特性,讚賞他們對勇氣和智慧的繼承。

比如,在說到霍亂的時候,作者以1849年的倫敦霍亂為中心,從約翰·斯諾,一直講到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

這個故事裡,有智慧。為了找到霍亂的根源,斯諾對每一個病人進行調查,圈出他們的居住地,逐項排查。最終發現,他們的共同點,在於水源,不但成功遏制了霍亂的蔓延,而且為後面的研究指明了道路。

這個故事裡,也有反面人物。和斯諾不同,佩騰科費爾是堅定的「瘴氣」學說支持者,認為霍亂是由潮濕的土壤引起的。即使在科赫分離出霍亂弧菌以後,他仍然拒絕承認這種細菌導致了霍亂。

還有戲劇化的情節。為了證明自己的學說,佩騰科費爾問科赫要了一管霍亂菌液,一飲而下。幸運的是,因為加熱等原因,減弱了病菌的菌力,他和霍亂擦肩而過;不幸的是,正確的說法,終究會成為主流,九年以後,佩騰科費爾完成了自己最後一個實驗——把手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面對這樣的內容,怎麼會有人不喜歡呢?

書評難寫,是因為這本書的意義太難以捉摸。一直到霍金老爺子去世,我才找到些靈感。

霍金去世以後,社交媒體上,照例是兩邊倒:一邊紀念、哀悼霍金,卻說不出自己在悲傷什麼;另一邊,就比較直接了,他們嘲笑紀念、哀悼霍金的人。

霍金(圖片來源:sohu.com)

時代變了,科學家們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新聞報道里。然而,科學家們與普通人之間的隔閡,似乎沒有減少。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科學家們是有使命感的,是另一個物種,是天上的星星;而我們,不過是群星之間的灰塵。

《冒煙的耳朵和尖叫的牙齒》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把科學家還原為人。他們也會冒失,也會失敗,也會自食其果。唯一的區別是,他們不肯在「探索未知」這件事上妥協。

另一方面,說起歌星,我們不會只說歌曲;提到演員,我們也不會只提電影。那麼,聊一兩句科學家的八卦又有何妨呢?探索未知需要學者們的前仆後繼,生活本身,卻是橫向展開的。我們生活在此時。我們需要朋友。這本書提供了足夠的談資,可以讓我們在人群中找到同類。

值得科學家們為之奮鬥的世界,必然有些可愛之處。拿自己做實驗,有時,是為了找到病因,把我們這些普通人從疾病中解救出來;有時,是因為治療方案太過冒險,不願讓我們這些普通人冒險。那麼,我們普通人,又何必妄自菲薄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如果地球是平的,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用青黴素之前,為什麼要皮試?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