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巾幗不讓鬚眉,真正的「國民女神「!

巾幗不讓鬚眉,真正的「國民女神「!

# 全面開通留言啦~歡迎大家互動 #

作者| 財富哥

來源| 財富人生(ID:GDP601)原創

3月22日,82歲的張彌曼女士在巴黎榮獲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該獎項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歐萊雅基金會於1998年設立,每年表彰全球五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這是它是首次授予古生物學家,這對中國的古生物學發展,甚至對全世界的古生物學領域來說,都具有有深遠的意義。

1936年生於南京的張彌曼,是家中長女。

父親出身貧寒,靠族人借款上中學,後來靠公費去芝加哥大學深造。學成歸國後,他在上海的一家醫學院謀得教職,教人體生理學。

父親開明,常帶她去溪邊網蝦,到菜地捉蟲,到麥田看螞蟻怎麼沿著麥稈爬上去尋找蚜蟲,用放大鏡觀察花的雌雄蕊和昆蟲複眼等。

「我們可以在父親面前隨意發表意見,甚至和他爭吵,而他對我們總是和顏悅色。」張彌曼笑言,「我一直想當醫生,而不是科學家。」——因為父親單位有不少敬業、有教養的醫生,令她仰慕。

「我常常穿過解剖室去他的辦公室喊他吃飯,看慣了許多男、女學生在實驗室解剖屍體。高中實驗課,我解剖很細的小蚯蚓也不會碰破血管。」這雙巧手後來名震古生物圈,即使在耄耋之年,依然能把化石和岩石沉積物準確地剝離。

張彌曼(右一)在向學生介紹研究內容。(2018年攝)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無憂無慮的日子戛然而止。「八·一三」淞滬會戰後,父親帶著全家疏散到南京,又在1940年搬遷到重慶北碚,之後又輾轉江西各地。

當時,年幼的張彌曼尚不懂得家國之恨,讀書,成為了她在逃難中一種頗為難得的樂趣,這也幾乎成了她日後學地質學的先兆。

後來她在回憶中如此評價:「這段逃難的經歷決定了我一生為人處世的取向。」

高中畢業前,張彌曼在報上也看到了劉少奇的講話,他說:

地質是工業的尖兵,國家要建設首先需要工業,要把工業發展起來,一定要先找到礦產。

「我想國家需要嘛,我就去。」張彌曼於是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地質大學生,她的期望是為祖國尋找礦產資源。大一快結束時,學校選拔學生留學蘇聯,張彌曼獲得了資格,成了16名訪蘇學員之一。

跟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張彌曼當初也有迷茫的時候。

「我們開始都不知道去了學什麼,最後宣布我們學古生物。」

「當時一點都不知道古生物這個專業是幹什麼的,就這樣因緣巧合撞進了這個專業,開始從事魚化石研究。」

「決定你一生就要做這件事之後,就開始做起來。慢慢的,就覺得很有意思。」

大部分人的狀態,就是在地上慢慢老去。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這老去的途中,發現自己的那份幸福。它並不會主動地出現在你眼前,需要你不斷不斷地尋找,你需要工作、需要勞動、需要付出、需要汗水。

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是她本能的渴望,而決定一個人的幸福感是她的渴望有沒有實現。

張彌曼女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60多年前開始接觸古生物學,接受魚類學家伍獻文先生的建議,選擇古魚類研究,從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包括人在內的四足動物起源過程:

在約3.8億年前,究竟哪一條魚走上陸地,最終演化成四足動物?

有人不明白:對古魚類的研究跟今人生活有何關係呢?

張彌曼說,沒有直接關係。但這個研究能幫我們認識生物演化,而關於生物演化的科普能激發孩子們邏輯思維的萌芽,「這些對於地球和人類的未來很重要。」

不僅僅如此,古魚類化石的研究也可用於實用領域。

曾有報道多提到張彌曼的研究成果幫助大慶油田打出了第一桶油。但她否認了這一觀點,「在發現和開採上,我們任何事情都沒做。我們做古生物的人,可以給石油地質方面提供一些基礎材料。」她謙虛地強調,「我們只能做這個。」

理論對社會實踐具有指導性作用,正確的認識能夠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年輕時的夢想是為國家尋找礦產,後來因為現實不得不選擇放棄,但又有誰能否認,這是張彌曼女士以另一種方式圓了當年年少時的夢?

2011年,張彌曼在新疆進行野外勘探。

一切夢想的實現都少不了辛勤汗水的灌溉。

1980年張彌曼訪學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看到瑞典學派代表人物雅爾維克用25年時間還原的肉鰭魚化石。內心震撼之餘,她決定用最短時間「追趕」上去,「這一塊再不做,中國就趕不上了!」

張彌曼還原的是雲南曲靖的楊氏魚。

她利用瑞典學派在古魚類研究中創造的連續磨片法,把顱骨化石只有2.8厘米長的楊氏魚化石封閉在石膏模型中,每磨去1/20毫米就繪製一張截面圖案,從而了解其內部結構。

這種方法可以精細復原楊氏魚腦顱、腦腔及血管、神經通道的結構,採用最新的CT照影法也無法得到這樣準確的信息。

那段日子裡,她一共畫了540多張圖,其中一些複雜的圖,一張就要畫十四五個小時。張彌曼說:「有時候,我會一直畫到凌晨4點,回去睡一會兒,早上8點又到實驗室接著干。」

博物館裡的人稱呼她為「不睡覺」的中國女人。

張彌曼用連續磨片及蠟制模型的方法製成的楊氏魚化石等比例放大標本。

後來,她用證據動搖了瑞典學派的權威。1995年,世界古生物學界才普遍認同她的觀點,肉鰭魚類起源的中心地區也逐漸從歐洲和北美轉向了中國雲南曲靖。

「越來越多的魚化石顯示,魚類登陸這一關鍵環節就發生在中國雲南。而張先生是這一大發現的開拓者。」

40多年過去,張彌曼那雙巧手因為總拿著小鋼釺在化石上敲敲打打,指紋都幾乎磨平了。

2016年,張彌曼獲古脊椎動物學會的最高榮譽獎項: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事業如山,名利如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巾幗不讓鬚眉,報國不計得失。

她們才是真正的「國民女神」,她們是絢麗綻放的「科研玫瑰」。

今天,為她們轉發點贊!

參考資料:

新華每日電訊 《摘取「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傻瓜」》

澎湃新聞 《82歲網紅女科學家張彌曼:從基礎教育消除男女不平等》

環球人物雜誌 《霍金去世刷屏 可她拿這個大獎你卻不知道她名字》

作者|財富哥

來源|財富人生(ID:GDP601)原創

(版權聲明:若文章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富人生 的精彩文章:

估值6000億美金!不入市的華為究竟憑什麼

TAG:財富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