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玩電子產品、不上早教的家庭,應該帶孩子幹些什麼?-下

不玩電子產品、不上早教的家庭,應該帶孩子幹些什麼?-下

第三階段—內組織建立,有了自己的目的和意志,圍繞自組織的活動,多樣而有內在秩序和目的。

世界是個多層彩虹大蛋糕,任何一點切下去,只要足夠深入,都能吃到全部的七層。學習一定要按照技能、按照學科來條塊分割嗎?學習中內容和形式是一體的,這種深度的綜合才能給學習以持久的意義。因為這種融合才能產生「為什麼」這個問題。

可能是因為一歲半去了一趟海灘,每天挖沙子,抓螃蟹,跟海浪賽跑的體驗種下了一粒種子。從那以後,對海洋相關的繪本,貝殼海螺都特別感興趣。

繪本方面,有的是簡單的羅列、介紹式的科普,比如:

勝在圖片美麗,以及一目了然。

圖片更美的還有:

看一看就忍不住要自己動手畫。

整天紙上談兵多不好,畢竟這些都是娃的最愛,懶的筋疼的爸爸媽媽終於帶著娃專門去見識了真的海洋動物。

小樹這一趟旅行基本都見識到了之前在書里看到過的所有海洋生物本尊。知識儲備充足的娃表現得舉重若輕,既沒有像媽媽那樣令人難堪地大呼小叫,也沒有像爸爸那樣由於對海洋生物完全無知而顯得置身事外。

小小的人不僅能輕鬆叫出各種生物的名字,偶爾問問英文名是什麼,而且會細緻觀察很久,不時評論一二。

另一類的繪本是體驗類,就是有代入感的科普繪本,不僅告訴你這個東西叫什麼,給你數據和事實。而且都有一些小豬腳,讓娃身臨其境去體驗。這類書我目前見過的最好的是Dr. Seuss的百科。

娃管這套書叫貓爸爸。帶有Dr. Seuss的優勢,讀起來朗朗上口。有淘氣小夥伴、有故事,讓娃有身臨其境感。

小樹對貝殼、海螺、水母和海星有著一種蜜汁執念。每天都要念叨個不停。對系列中的這一本當然也非常著迷。

這次在海洋公園,親眼看到了海豚空中旋轉。

1 用同主題讀書+見識的方法積累辭彙

同主題讀書+見識的結果就是積累了一套辭彙/概念。

一歲多學會的第一批辭彙里就有大量的海洋生物中英文詞,有近百個,但這些在書里和生活中接觸到的辭彙不是死記硬背知識點,因為辭彙涉及分類,涉及邏輯思維和對自然事物成系統的概念的理解。

比如:小樹會問,虎鯨是不是鯨魚呀?鯨鯊是不是鯨魚呀?(為什麼?)這群小魚它們的媽媽在哪裡?(為什麼不跟媽媽在一起?)水母是不是魚呀?海豚是不是魚?(為什麼不是魚?)一套辭彙/概念的背後是一個知識體系。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外,還要親手做:

在這些活動中,包括了色彩,形狀的感知,邏輯分類,語言能力,交際能力,精細動作,初步的數字能力。其實自發的興趣驅動了涉及非常全面能力的各種遊戲。都是孩子自己喜歡的。能夠自己安安靜靜,全情投入一玩玩上半小時甚至一小時以上的。

所以,這裡出現了兩種路徑,一種是按照上述這些能力,去一節一節的安排課程,但內容就是割裂的,彼此之間缺乏聯繫的。

另一種,是按照孩子對世界的實際感知和體驗,按照一個完整的認知對象去綜合調動各種能力的培養。

其實不管是學科也好,能力的分類訓練也好,這種區別,很多時候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安排課程體系和教學,方便標準化考試。

好處是精準打擊效率高,缺點是渴望與熱愛,即自身與世界的關聯會被淹沒在和意義與目被割裂的反覆操練中。

這二者最重要的區別就是是否能讓孩子問「為什麼」這個問題。「為什麼」是一個魔法問題,激發自我意識的形成和認識的推進。

外部時間和內部時間的根本區別在於一個魔法問題「為什麼」。

被濾幹了內容的技巧操練,是沒有「為什麼」這個問題的餘地的。

穆克吉的新作《基因傳》中,在探索基因究竟是什麼的過程中,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晶體學家,用到了X光、數細菌、數果蠅、還有一個重大突破是翻閱了十八世紀的博物圖譜,找到了一種最簡單的蟲去觀察遺傳......十八般武藝各顯神通,從不同的學科角度推進了對基因的認識,這個過程中最大的阻礙就是各學科的權威,抱著本學科的終極真理打擊新生的發現。

知識是對世界的描述,它是可分類的,但最終是綜合的。知識分類是人的邏輯,但就像耶和華對約伯說的,除了人之外,我還造了比西摩和利維坦。人的知識在不斷變化,因為在人的世界之外,還有自然世界。

因此,不要過早的用僵化的、有用的知識和去訓練孩子,尤其是不要過早的按照學科分野將知識割裂和固定成可考核的點。畢竟,今天影響最大的幾大學科,都是對既定學科的顛覆和超越。而人類每一次知識疆界的推進,都是對範疇的重畫,每一次重畫的動力都是問「為什麼」。

知識就是不斷用「為什麼」這把刀切斷舊的紐帶,而不是教條。

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或現象,切入下去,只要切的足夠深,都能觸及到一切的知識門類。就好像切彩虹蛋糕一樣,只要切到底,七層色彩就都能顯露,問題在於切的夠不夠深。

小樹現在才兩歲多,以後再大一點還可以通過海洋,了解洋流,包括人文地理,洋流怎樣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讓同緯度的國家溫度氣候差異那麼大。

海洋文明和陸地文明的差別。了解氣候變化,為了解地球的構造變化。人文地理,人類的歷史怎麼被海洋影響塑造。生物方面,生命的起源,進化,生命最初的湯,人類來自海洋的假說,鯨魚海豚怎麼從陸地動物轉向海洋生存。生命的極限能力,乃至生命的本質,生命的基本條件。

數學,鸚鵡螺的紋樣到數列。海洋有關的歌謠,荷馬的和丁尼生的《尤利西斯》,《伊利亞特》,《古舟子詠》等等無數的詩歌。古老的文明都起源於水系,從文明起源到地理大發現,古代商業貿易之路,戰爭和文化史等。海洋和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態退化跟我們的具體生活的關係。海洋這個興趣點,幾乎可以發散開來覆蓋一切知識門類。

海洋只是一個例子,還有的小朋友喜歡火車,從而了解了大量的工程、人文地理、歷史和物理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從「知道」名詞與概念,逐漸就會建立起方法,如何去知道,如何知道自己知道並習慣於面對新的不知道。

體驗到新知識的建立和既定想法如何被探索推翻,這種體驗流在幼兒階段是跟生活深度融合的。

2 幼兒階段自組織的生活和體驗流

其實,幼兒階段自組織的生活和體驗流就是在學知識。

從幼兒階段,把某個興趣點變成一個輸入和輸出的閉環,組織從身體到感官到思維的活動流:

媽媽,你看我畫的海鰻!(什麼,這明明是一隻狗…)

媽媽,給我做個海葵!Anemone!指揮官下令,媽媽就行動! 但是,海葵的觸手,小魚眼睛你自己安上去哦!

這些個貝殼,每天都要被買賣多少次。或者是玩沙子的時候用來當模具。

好美啊,好好玩,小朋友的這些讚歎都代表著內心的渴望。我們能做的就是為這種渴望的生根發芽壯大提供豐富的營養和多樣的環境。

渴望/問題——玩耍(觸摸、操做、互動、塑性)—熟悉/知道—表達—產生新的渴望/問題—獲得認識——在玩耍、更深一步的閱讀和接觸後又發現新的層次和問題,於是產生渴望,這個循環就繼續螺旋式上升。

這種渴望才是「興趣」唯一可能的來源。這個閉環中任何一個環節缺失,都會導致流動的不順暢乃至失去興趣。其他的興趣,比如剝離出技巧反覆訓練並且進行外部獎勵都缺乏深層推動力的。

問題出在「渴望」也就是動機這一環。小時候上很多課程,但成年後失去了好奇心探究心的問題就在於對實存世界的知識的渴望被導向了既定的狹窄目標。

總之,在學習過程中,內容和形式密不可分。不能把希望獲得的技能和學習的材料內容剝離開。這樣剝離開就是把有血有肉的生命從這個他賴以為生的陽光雨露的大千世界中隔絕出來,切斷了最深層的聯繫。

這樣的人是工具的人,而非目的的人。工具的人最大的悲哀是不知道該如何驅動自己。今後面臨危機的時候,其實都是動機危機,就是我為什麼要學這個,這個東西對於我為什麼是重要的。

無需多說,在這個時代,僅僅是考大學找工作這樣的動機,已經無法讓一個人具有持久競爭力了。這是一個個人需要有單兵作戰能力,能夠在未知的空白地上繪出地圖,找到方向並達成目標的時代。工具的人屬於過去。

另一個不能抽象出知識點、技能和學習內容的原因是,所謂的知識點和技能,其實都是「圖式」,這些圖式的應用與判斷,強烈依賴語境。也就是所謂的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如果剝離開孤立地學到一些圖式,卻不了解世界本身的運作,很難在新的上下文中綜合判斷新的條件得到恰當的運用。

從固定知識到自組織的體驗流和信息流,從追求靜態知識到追求科學的生活,以及科學的思維和方法。就是不迷信權威,不接受現成答案,而永遠保持對事物的觀察,對不符合既定觀念之處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的願望。

讓體驗和擁抱未知成為生活常態,不斷在各種事物之間尋找聯繫成為條件反射的習慣。相比起給嬰幼兒灌輸一些記憶的知識點,這種圍繞自身興趣組織起來的生活模式和習慣將學習和成長變成了餓了要吃飯一樣自然而然的事情。

大人辛辛苦苦拉著學步帶兩個月,幫娃學會自己站起來,終於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建立自我組織的時間是幫娃從心智上自己站起來,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這個過程中最應該相信的是和娃朝夕相處的自己對娃的細緻觀察和情感互動,跟娃一起慢慢走起來。

克爾凱廓爾說,如果你不湧出,世界就會湧入。在娃經歷幼兒園學校的流水線揉捏塑造之前,先給TA一個能自己發展自己的第一步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owie和小能熊 的精彩文章:

TAG:Howie和小能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