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口酸以脾虛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見於胃炎和消化性潰瘍,與胃酸過多有關

口酸以脾虛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見於胃炎和消化性潰瘍,與胃酸過多有關

口酸—肝膽之熱乘脾

中醫認為「肝熱則口酸」、「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虛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見於胃炎和消化性潰瘍,與胃酸過多有關。

有人測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較正常人增高,PH偏於酸性反應。

口感酸者常伴有胸悶脅痛、噁心、食後腹脹、舌苔薄黃、脈弦等癥狀。治宜瀉肝和胃。

方葯選用左金丸與六君子湯加減:

黃連、吳茱萸、茯苓、白朮各10克,人蔘、甘草各8克,陳皮15克。

日服2次,每日1劑,水煎服。

5

口臭—胃火、食積、齲齒炎症

口中出氣臭穢,自覺或為他人所聞。一般有三種情況:

1胃火上蒸

舌紅或口舌糜爛生瘡,或牙齦腫痛,口氣熱臭,併兼有口渴喜冷飲,尿黃便干,苔黃等癥狀。治宜清瀉胃火。方葯選用三黃瀉心湯:

大黃、黃芩各10克,黃連5克。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2胃腸食積

口臭如酸腐,或夾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腐穢,舌苔垢膩等傷食癥狀。治宜消食化積。

可用中成藥保和丸或山楂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9克。

3齲齒或口腔炎症

平時不注意口腔衛生,患有齲齒或口腔炎症。可用黃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6

口淡—脾虛、濕阻

口淡多見於久病脾胃虛寒患者,外科大手術後病人食欲不振也會覺得口舌淡而無味。

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現,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為邪尚輕淺的表現,後者則屬邪退正虛之象,其意義與口苦顯然不同。

腸炎、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證多屬腸胃濕濁或挾寒邪,雖屬實證,但要注意不宜用過苦寒涼性藥物。

經臨床測定,嚴重的口淡患者,對甜、酸、苦、咸諸味均不敏感,味覺閾出現普遍升高的現象。

臨床上主要分為脾虛和濕阻兩型。

1脾虛

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氣短,腹脹便溏,舌淡脈弱等脾虛癥狀,治宜益氣健脾和胃。方葯選用六君子湯加砂仁、焦谷麥芽等。

2濕阻

後者可見口淡黏膩,噁心胸悶,苔膩脈濡等濕阻脾胃癥狀。治宜芳香辟濁,化濕醒脾。方葯選用藿朴夏苓湯:

藿香、赤苓、杏仁、豬苓、淡豆豉、澤瀉、厚朴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此外,要想治癒口中異常味覺,除積極用藥治療外,還應注意少食辛辣油膩食物,忌煙酒嗜好,防止房勞過度,保持口腔衛生。

味覺異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種信息,應該引起醫生和患者本人的注意。

7

口澀

當舌頭味覺細胞苦味閾降低,舌觸覺感受異常時,可出現口澀。

肝膽鬱熱傷陰或脾土衰敗的患者,常有口舌乾澀或枯澀無味的感覺。

嚴重的神經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後,唾液腺分泌減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澀。

各種癌症後期多有味覺苦澀,中醫認為是脾腎衰敗,氣血瘀結。

8

口辣

口辣是鹹味、熱覺和痛覺的綜合。

中醫辨證以腎陰不足、肝火偏旺為多,其次為肺虛痰熱;在高血壓、神經官能症、絕經期綜合征患者中時有所見。

經測定,在室溫18℃—22℃時,正常人的舌溫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溫偏高,有時可達36℃以上。

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對鹹味和痛覺都較敏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冰晶霧凇 的精彩文章:

飯後喝酸奶是否真的有助於消化?

TAG:冰晶霧凇 |